<dfn id="lbm0c"><s id="lbm0c"></s></dfn>
    <strike id="lbm0c"></strike>
    <th id="lbm0c"></th>
    <th id="lbm0c"><video id="lbm0c"></video></th>
  • 歡迎來到易發表網,發表咨詢:400-808-1701 訂閱咨詢:400-808-1721

    關于我們 期刊咨詢 科普雜志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優選九篇

    時間:2023-10-27 10:43:51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第1篇

    [關鍵詞] 早期腸內營養;老年慢性呼吸系統疾??;院內感染

    [中圖分類號] R5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33-0036-03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在老年人群中較為常見,老年患者隨著年齡上升,其身體機能等也出現一定的退化,加上老年患者本身的基礎疾病,需要長期的服藥治療,疾病恢復速度慢等因素,導致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受到嚴重的影響[1]。特別是老年COPD患者,其疾病的特點主要是出現慢性反復咳嗽或者咳痰,出現不同程度的進行性呼吸困難,容易并發肺心病、呼吸衰竭、喘息、肺性腦病,以及出現有自發性氣胸,患者常常會由于病程長、病情反復等出現各種情緒低落或者煩躁等的情緒。老年COPD患者的肺活量會出現顯著下降,而殘氣量增加,加上免疫力降低等,容易并發其他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老年生活質量水平[2]?;颊咴谥委熎陂g的營養量攝取是保證患者在治療期間的抵抗力高低的重要因素。長期住院患者,特別是老年患者容易因為其免疫力降低而并發出現醫院感染[3]。本文主要是探討早期腸內營養的臨床應用價值,以及對老年COPD感染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從2011年4 月~2012年4月收治的COPD患者91例。年齡65~78歲 其中,男50例,女41例。入選患者均接受X射線胸片檢查以及肺功能檢查確診為慢性呼吸道疾病。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患者采用早期腸內營養治療護理6例;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護理治療,給予完全靜脈營養支持,兩組患者在病癥類型,患者年齡以及性別等一般資料上沒有統計數據的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療方法

    根據其病情需要采取常規的治療,如抗感染、解痙、糾正患者的水電平衡以及酸堿平衡等。其中對照組則采用靜脈營養支持。觀察組則采用腸內營養,用Harris-Benedict公式對患者每天需要的能量進行推算,計算出患者每天的營養需要量(BEE)[4]。計算公式根據性別不同分為,男性是BEE=13.75×體重+5.0×身高(cm)+66.47-6.76×年齡:女性是BEE=9.6×體重(kg)+1.7×身高(cm)+65.5-4.7×年齡。為患者提供的營養供給物中還需要計算患者每天攝取的氮源,熱量等。采用胃管內泵入的方式進行營養輸入,進行腸內營養供給的第1 d,提供患者所需營養的40%左右;以后每隔1 d增加30%直到達到患者的全量為止。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后其營養指標,其中包括有血清總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全血血紅蛋白(Hb),和前白蛋白(Pa)等指標,同時觀察患者的血清總膽固醇(TC)以及患者肌肉情況,包括測量患者的上臂圍(MAC),三頭肌皮褶厚度(TSF)以及根據上述兩個數據計算額上臂肌圍(MAMC)。MAMC=MAC-3.14×TSF(cm)評價患者營養支持的效果[5]。另外還需要監測患者的治療前后的免疫力變化,監測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同時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發生感染類別及并發癥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臨床數據均采用SPSS16.0的統計學分析軟件進行處理,其中計量數據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數據則采用卡方檢驗。P

    2 結果

    2.1 營養補給情況

    兩組患者營養支持治療前后的營養狀況對比如表1所示。根據表1的結果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在接受腸內營養支持治療后其各項營養指標均得到顯著的改善,如TP,ALB,Hb和Pa等指標均顯著上升(P

    2.2 血清免疫球蛋白對比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期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具體數據如表2。觀察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后其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均出現明顯上升(P

    2.3 感染類并發癥

    兩組患者在住院治療期間發生醫院感染以及感染部位的對比分析如表3。

    3 討論

    老年COPD患者由于其肺通氣以及換氣功能均會出現有不同程度的損傷,因此患者常常會不自覺形成一種不良的呼吸方式,代償性補充機體的換氣和呼氣需要[6]。常常會由于細菌感染,分泌物不及時排除等原因造成患者肺部功能損傷以及各種并發癥。由于老年患者的恢復較慢,治療的周期會相對較長,而醫院集中有多種病人,患者接觸到病原性細菌的幾率大大增加,因此老年患者容易并發有醫院感染。多項研究表明,對住院患者采用腸內營養,除了能夠以簡單的方法提供足夠的能量。保證患者在治療期間有足夠的能量支持患者恢復和治療,腸內營養還有其他優勢[7],其中包括營養物質能夠直接進入肝臟,起效相比靜脈營養支持要直接,速度要快,有利于患者肝臟蛋白質的合成以及各種代謝。腸內營養支持對于患者的心功能影響相對較少,具有重要的保護心臟的作用,;腸內營養支持還能夠起到保護患者腸道黏膜的作用[8-10],早期腸內營養對比腸外營養支持其更加符合患者生理條件,同時腸內營養支持還能提高患者的腸功能,維持患者的免疫活性,防止腸粘膜出現萎縮[11],保持腸道的正常菌群數量。特別是對于長期臥床治療的老年患者,早期腸內營養更加具有意義[12]。

    結果可以看出,采用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治療的患者各項的營養指標較對照組患者有著顯著的差異,患者在接受治療后的營養狀況得到明顯改善。而患者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的含量也出現上升情況,說明早期腸內營養能夠提高患者機體的免疫力,有利于患者疾病的預后和康復。另外,患者上臂的臂圍增大,說明早期腸內營養對于患者的作用較為明顯。而對照組患者的上臂圍則有下降的趨勢,說明觀察組患者的營養支持效果明顯。另外通過臨床實際數據也說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患者發生醫院感染明顯低于對照組,并且患者用的抗生素時間也比對照組患者少,說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能夠降低老年COPD患者醫院感染的發生率,提高患者免疫能力,提高患者的營養吸收,有利于疾病的預后。由于采用抗生素的時間較少,能夠有效減少患者對于抗生素的耐藥性,有利于患者的身體健康以及疾病的預后恢復。

    [參考文獻]

    [1] 張黔,衛波,余猛進. COPD患者機械通氣早期腸內營養時血漿胃動素、二胺氧化酶濃度變化及其意義[J]. 醫學臨床研究,2011,28(2):254-256.

    [2] 王建忠. 早期腸內營養聯合益生菌對呼吸科危重癥患者營養狀況的影響[J]. 臨床肺科雜志,2012,17(8):1366-1367.

    [3] 張慧,胡建,徐靜華,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機械通氣病人早期腸內營養的循證護理[J]. 腸外與腸內營養,2011,18(2):121-122,124.

    [4] 郭俊玲,全金梅. 危重癥患者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治療的臨床觀察與護理[J]. 醫藥前沿,2012,2(19):85-86.

    [5] 殷書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患者早期腸內營養的護理研究[J].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3,15(2):281-282.

    [6] 韋天紅,龍庭香.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腸內營養及護理[J]. 醫藥前沿,2012,(28):251-252.

    [7] 彭巖,胡松,方孝思等. 機械通氣患者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的應用研究[J]. 內科急危重癥雜志,2012,18(4):216-217.

    [8] 李潔,李瑛,黃艷君,等. 機械通氣患者早期腸內營養留置鼻胃腸管不同長度的臨床應用[J]. 中國美容醫學,2012,21(16):361.

    [9] 陳蘭平,鄧義軍. 早期腸內營養對機械通氣老年患者的臨床作用[J].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2,33(20):2754-2756.

    [10] 張靜,張國良,王殿華等. 腸內營養對重癥COPD患者療效和心功能的影響[J]. 同濟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33(2):99-103.

    [11] 曹淑梅,唐艷娟,于紅玲,等. 早期腸內營養及護理對急性腦卒中患者醫院感染的影響[J]. 中外健康文摘,2010,7(13):236-237.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第2篇

    【關鍵詞】 慢性阻塞性肺疾??;呼吸訓練;肺功能;影響

    為進一步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呼吸改善方法, 改善患者肺功能, 本院選取72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進行臨床研究,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8月~2015年2月收治的7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關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診斷標準[1], 經X線和CT檢查確診, 均行臨床對癥治療。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36例。對照組中男22例, 女14例, 平均年齡(58.4±4.6)歲, 平均病程(11.5±1.7)年;觀察組中男21例, 女15例, 平均年齡(57.9±4.4)歲, 平均病程(11.3±1.6)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病房常規護理, 包括病房基礎護理、護理、飲食護理和心理護理等。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采用呼吸訓練, 主要內容包括:①縮唇呼吸法:患者處于端坐狀態, 將兩手平放于膝蓋上方使用鼻吸氣, 待屏息片刻用嘴呼氣, 呼氣時縮唇輕閉, 慢慢呼出氣體, 將膈肌抬高, 最大限度的排出殘氣, 保持吸氣與呼氣時間比為1:2, 以1:4為最佳努力目標, 3次/d;②腹式呼吸法:使患者處于平臥位或站位, 采用吸氣鼓腹、呼氣縮腹方法進行呼吸訓練, 并在訓練過程中盡可能保持胸部穩定, 通過鼻部深吸氣之后縮唇呼出, 保持吸氣與呼氣時間比為1:2, 3次/d;③全身呼吸法:使患者處于坐位狀態, 緊握雙手, 肘關節行屈伸運動, 屈曲時深吸氣, 伸直時深呼氣或通過展臂吸氣-抱胸呼氣, 交替呼吸15次, 2次/d, 早晚各1次。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護理前后兩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況和并發癥情況, 其中肺功能觀察指標主要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吸容積(FEV1)和FEV1/FVC(第1秒用力呼吸容積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等。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FVC、FEV1和FEV1/FVC等指標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各項肺功能指標水平與護理前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患者并發癥比較 護理后, 觀察組中出現1例呼吸不暢和1例失眠, 對照組中出現2例失眠;經臨床對癥處理后癥狀緩解;兩組患者均未出現任何嚴重性并發癥, 不影響整理護理效果。

    3 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屬于呼吸系統疾病的一種, 患者發病率和病死率均比較高[2], 臨床多表現為咳嗽、喘息、呼吸困難等癥狀, 嚴重者可形成呼吸障礙, 且對患者肺功能影響很大[3], 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同時, 大多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即便經過臨床治療, 改善了患者活動能力, 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 但是大部分患者由于病程較長, 肺功能仍呈進行性下降, 病情恢復較慢并易反復, 可引發多種并發癥, 尤以呼吸系統和肺功能并發癥較為常見。所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病房護理工作需以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和肺功能為護理重點。

    呼吸訓練主要是指為保證患者呼吸道通暢, 提高呼吸肌功能, 促進排痰和痰液引流。訓練方法包括腹式呼吸、縮唇呼吸和全身性呼吸等多種訓練方法, 主要適用于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以及肺結核和塵肺等慢性肺實質疾病患者, 可有效改善患者肺部和支氣管組織血液代謝, 加強機體氣體交換, 對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改善患者肺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為進一步研究呼吸訓練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響, 本院選取72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分別采用兩種不同護理方法進行臨床研究, 結果發現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各項肺功能指標改善情況均優于護理前和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總之, 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實施呼吸訓練, 患者呼吸系統和肺功能改善良好, 并發癥較少, 實施效果顯著, 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壽依群.肺俞穴經皮電神經刺激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誘導痰腫瘤壞死因子-α濃度的影響.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 2014, 36(9):705.

    [2] 楊秀榮. 25-二羥維生素D3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響.中華老年醫學雜志, 2014, 33(12):1349.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第3篇

    關鍵詞:呼吸道疾??;抑郁障礙

    相關研究資料顯示,抑郁障礙的發生在慢性疾病的幾率在不斷的上升,并且成為老年患者主要的負面情緒,嚴重的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治療效果。呼吸系統疾病是我國較為常見、多發老年慢性疾病,并且常常伴隨著抑郁障礙癥狀。文章主要就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間來我院就診的200例呼吸內科老年患者病例進行調查研究,具體的情況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來我院呼吸內科門診的200名老年患者,患者年齡大于56歲,并無智障和其他影響調查疾病,患者都表示愿意接受研究調查訪談?;颊咚加械暮粑到y基礎疾病都得到確診。抑郁診斷標準參考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并自制Zung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分測試。SDS的標準為40分,大于40分為抑郁障礙患者,相反為非抑郁患者。

    1.2方法

    調查方法主要是以問卷形式進行的,需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SDS填寫,并將得分大于40的抑郁組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其中對照組和實驗組的患者哥42名,隨機選取非抑郁組患者45名,三組患者在治療前年齡、性別以及病種以及肺功能指標都沒有明顯的差異(P>0.05)。

    200名患者都需要接受呼吸內科基礎疾病常規治療,除此之外,實驗組還另加抑郁藥物治療,藥物為百憂解20mg,每天一次,連續服用6周,并對治療前后患者進行SDS評分、肺功能檢查以及其他血常規和肝腎功能等項目檢查。

    1.3統計學方法

    通過計算機軟件SPSS11.0進行統計分析。按照統計學的方法采集數據均值X±s標準值,在經過t進行檢驗,數據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就醫院200例呼吸內科老年患者中,共有84例出現不同程度的抑郁障礙,評分SDS大于40分,占總人數的42%?;颊叻殖扇M治療前后的SDS評分以及肺功能指標具體情況見下表1。調查實驗結果顯示,實驗組在常規的治療基礎上,運用抑郁藥物百憂解有著較好的療效,治療后的SDS評分以及肺部功能指標(FVC%;FEV1%)較治療前有著明顯的改善(P

    表1 3組治療前后的SDS與肺功能指標對比

    實驗組經過常規治療和抑郁藥物治療后,血常規以及肝腎功能都沒有異常變化出現,也沒有出現頭暈、心悸等不良癥狀反應,治療6周后,患者的抑郁障礙有著明顯的改善,并為出現藥物依賴的癥狀出現。

    3.討論

    據相關文獻統計,老年住院患者的抑郁障礙發生率高達42%,而呼吸內科系統疾病多為老年患者,因此呼吸內科患者發生的抑郁障礙狀況接近50%。本文就我院呼吸內科門診老年患者進行相關調查研究,發現其抑郁障礙的發生率同樣高達42%,這種情況下會對常規治療的效果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不得不重視這一問題。在一些傳統的綜合醫院,醫師對于患者的焦慮、抑郁等癥狀的識別能力較低,有時會忽略掉抑郁對治療效果的影響。事實上,長期的抑郁,會使得患者的人體免疫力有所減低,從而引發各種疾病,這就會使得病人在治療過程中受更多的痛苦,并且影響著患者的身心健康,抑郁障礙會在一定的程度上延緩著不可治愈的慢性疾病的康復。通過對近些年的臨床資料的研究發現,抑郁障礙對在心血管、消化系統以及產后、更年期和老年等方面展開更多的研究,但是在呼吸系統慢性病的抑郁障礙研究相對而言就少了很多。對于老年患者常見的慢性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以及肺癌和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這些疾病在治療過程中病情較為反復,屬于不可完全根治的病癥,在治療的過程中會因為心理壓力過大,出現抑郁焦慮情緒,嚴重時還會出現自殺傾向。百憂解是一種治療抑郁癥、抗焦慮情緒的新型藥物,它的副作用較小,用藥也較為方便,并且沒有明顯的抗膽堿能副作用,對心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的影響較小,成為本次研究中使用的抗抑郁性藥物。

    呼吸是與人類生命活動最密切的生理功能。呼吸系統病人可因恐懼加重呼吸困難。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中,呼吸困難是病人焦慮和抑郁的關鍵。痛苦的軀體癥狀和社會功能退縮使抑郁持續存在。過量會產生毒性作用,必須小劑量開始,選擇對各個系統副反應小的藥物,酌情增減劑量,恰如其分的使用。

    參考文獻: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第4篇

    【關鍵詞】 疾病分布;流行病學;分析

    衡水市哈勵遜國際和平醫院是衡水市區惟一一個三級甲等醫院,內、外科臨床各系統專業分科較細,而貴賓病房(以下簡稱我科)是我院特設的一個內科綜合科室,所收治的病例,其年齡、職業、社會地位、疾病分布均比較廣泛,沒有做出特殊的規定與限制。所以,對于區域性的疾病分布有一定的代表性。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06至2008年在我科所有的住院病例,共1 164例。其中男715例,女499例;年齡16~95歲,平均年齡63.76歲;<45歲168例,男77例,女91例;45~60歲254例,男151例,女103例;>60歲742例,男498例,女253例,城鎮居民730例,農村居民434例。

    1.2 方法 對入選患者按2009年世界衛生組織的年齡分期標準(即:<45歲為青年,45~60歲為中年,>60歲為老年)進行年齡階段的劃分。得出上述基本資料。同時統計和總結各年齡階段的疾病分布情況。

    2 結果

    2.1 患者出院第一診斷疾病分布情況 前五位的系統疾病分布情況為:在<45歲的青年階段,系統疾病所占構成比由高到低依次為呼吸系統、循環系統、血液系統、代謝及內分泌系統、消化和泌尿系統;在45~60歲的中年階段,系統疾病所占構成比由高到低依次為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代謝及內分泌系統;在>60歲的老年階段,系統疾病所占構成比由高到低依次為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代謝及內分泌系統。見表1。表1 1 164例住院病例系統疾病分布情況(按第一診斷分類)

    2.2 患者出院第一診斷和合并癥診斷為依據進行分類,統計系統疾病總體分布情況 前五位的系統疾病總體分布情況為:在<45歲的青年階段,系統疾病所占構成比由高到低依次為呼吸系統、代謝及內分泌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血液系統;在45~60歲的中年階段,系統疾病所占構成比由高到低依次為循環系統、代謝及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在>60歲的老年階段,系統疾病所占構成比由高到低依次為循環系統、神經系統、代謝及內分泌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見表2。

    2.3 患者出院第一診斷為依據進行統計,前十種疾病分布情況 前十種疾?。涸?lt;45歲,所占構成比由高到低依次為上呼表2 1 164例住院病例系統疾病總體分布情況(按第一診斷吸道感染、糖尿病、肺炎、高血壓、急性扁桃體炎、泌尿系感染、心肌炎、過敏性紫癜、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急性胃腸炎;45~60歲,所占構成比由高到低依次為腦梗死、冠心病、高血壓、后循環障礙、肺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癌、肝癌、急性氣管炎、食管癌;在>60歲的老年階段,所占構成比由高到低依次為腦梗死、冠心病、高血壓、肺癌、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后循環障礙、肺炎、泌尿系感染、肝癌。見表3。表3 1 164例住院病例前十種疾病分布情況(按第一診斷統計)

    2.4 患者出院第一診斷和合并癥診斷為統計依據,前十種疾病總體分布情況,前十種疾?。?lt;45歲所占構成比由高到低依次為上呼吸道感染、糖尿病、肺炎、高血壓、泌尿系感染、急性扁桃體炎、脂肪性肝病、心肌炎、過敏性紫癜、巨幼紅細胞性貧血;45~60歲的中年階段,所占構成比由高到低依次為高血壓、冠心病、腦梗死、糖尿病、血脂異常、后循環障礙、肺炎、肺癌、肝癌、急性氣管炎;>60歲所占構成比由高到低依次為高血壓、冠心病、腦梗死、糖尿病、血脂異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后循環障礙、肺炎、泌尿系感染。見表4。表4 1 164例住院病例前十種疾病總體分布情況

    2.5 出院的第一診斷和1種及1種以上合并癥者 一體多病發生率(構成比):在<45歲占16.67%(28/168);在45~60歲占57.87%(147/254);在>60歲占56.47%(419.742)。

    3 討論

    近些年,隨著人們物質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疾病構成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為了了解和掌握衡水市區域的疾病流行病學狀況,故進行我院綜合內科病房病例疾病分布情況的統計和分析。在<45歲的青年階段:系統疾病分布情況中,以每份病歷的出院第一診斷為依據進行分類,呼吸系統疾病居第一位;以每份病歷的出院第一診斷和合并癥診斷為依據進行分類,仍以呼吸系統疾病居第一位;以每份病歷的出院第一診斷為依據進行統計,前十種疾病分布情況,上呼吸道感染居第一位;以每份病歷的出院第一診斷和合并癥診斷為依據進行統計,仍以上呼吸道感染居第一位。這表明,在青年階段,呼吸道疾病發病率及住院率高,這符合年輕人的內外環境特點。所以,年輕人要以預防呼吸道疾病為主。

    在45~60歲的中年階段:系統疾病分布情況中,以每份病歷的出院第一診斷為依據進行分類,神經系統疾病居第一位,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疾病構成比相近;以每份病歷的出院第一診斷和合并癥診斷為依據進行分類,循環系統疾病居第一位,神經系統、代謝及內分泌系統、呼吸系統疾病構成比相近;以每份病歷的出院第一診斷為依據進行統計,前十種疾病分布情況,腦梗死居第一位,冠心病發病率與之相近;以每份病歷的出院第一診斷和合并癥診斷為依據進行統計,高血壓居第一位,冠心病、腦梗死、糖尿病構成比相近。這表明,中年時期發病情況較青年階段分布廣泛得多,以神經系統及神經系統中的腦梗死(17.72%)、循環系統及循環系統中的高血壓(38.19%)和冠心病(25.59%)、代謝疾病及代謝疾病中的糖尿病(15.75%)和血脂異常(13.39%)。以上反映了中年時期即已經以心腦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血脂異常等慢性疾病為主,故中年人群的疾病預防即應以這些慢性病為重點[1]。同時,呼吸道疾病也不容忽視。

    在60歲的老年階段:系統疾病分布情況中,以每份病歷的出院第一診斷為依據進行分類,神經系統疾病居第一位,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疾病構成比與之相近;以每份病歷的出院第一診斷和合并癥診斷為依據進行分類,循環系統疾病居第一位,代謝及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疾病構成比相近;以每份病歷的出院第一診斷為依據進行統計,前十種疾病分布情況,腦梗死居第一位,冠心病與高血壓構成比相近;以每份病歷的出院第一診斷和合并癥診斷為依據進行統計,高血壓居第一位,冠心病、腦梗死、糖尿病構成比相近。這說明,老年階段的疾病系統和病種分布,與中年時期發病情況相近,均以神經系統及神經系統中的腦梗死(25.61%)、循環系統及循環系統中的高血壓(40.03%)和冠心病(30.46%)、代謝疾病及代謝疾病中的糖尿病(23.72%)和血脂異常(11.05%)。由此可見,老年時期疾病分布可能是中年階段疾病分布的繼續,即仍以心腦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血脂異常等慢性疾病為主,同時,呼吸道疾病也不容忽視。所以,老年人群的疾病預防即應以這些慢性病為重點,同時也提示我們,老年期疾病的防治重點要做好中年時期疾病的防治[2]。

    【參考文獻】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第5篇

    【關鍵詞】 呼吸訓練;慢性阻塞性肺??;肺功能;影響;護理 作者單位:456400 河南省滑縣人民醫院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種常見與多發的呼吸系統疾病,具有不易治愈與反復發作的特點,給患者的身心造成了巨大傷害,嚴重地影響著患者生活的質量[1]。為了研究呼吸訓練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響以及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本研究選取我院2008年6至2011年6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8例,對患者進行呼吸訓練,并對其中44例進行了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在報道如下。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8年6至2011年6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8例,患者的標準為:男48例,女40例;年齡63~75歲,平均689歲;患者均依據臨床癥狀、體征、X線胸片及肺功能檢查結合,確診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颊呔o予常規的平喘、抗炎及相關對癥治療,均為自愿進行呼吸訓練。將患者隨機平均分為兩組,觀察組44例,男26例,女18例,年齡63~74歲;對照組44例,男22例,女22例,年齡64~75歲。經統計學軟件分析,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 呼吸訓練方法 呼吸訓練在醫護人員的專業指導下進行,為期6個月,訓練結束后行肺功能復查。呼吸訓練主要有以下方式:①縮唇呼吸:閉口,通過鼻進行吸氣,以縮唇動作慢慢呼氣。吸氣與呼氣對時間比1∶ 2。②腹式呼吸:以臥位、坐位、立位等分別進行訓練,一手置于胸前,一手置于腹部。在呼吸過程中,應稍稍用力對腹部進行按壓,吸氣過程中,對抗手壓,將腹部鼓起,注意用鼻進行深吸氣,通過縮唇進行慢慢呼氣。呼氣的時間比吸氣的時間長1~2倍,每次約為5 min[2]。③坐式呼吸:雙腿盤起,掌心放置于膝蓋上,慢慢進行深吸氣以達到最大的肺容量,屏氣時間約為8 s,慢慢進行呼氣,重復15次。④立式呼吸:雙腿并攏,兩臂上舉,進行吸氣,放下同時進行呼氣,重復15次。比較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的護理與指導;觀察組患者在規護理基礎上給予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肺功能改善效果。14 肺功能檢測指標 肺功能檢測指標為:最大肺活量;一秒鐘用力呼氣量;一秒鐘用力呼氣量/用力肺活量。15 統計學方法 檢驗指標資料的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以t和χ2進行檢驗,以P

    兩組患者肺功能與呼吸訓練前相比,均有明顯改善;觀察組改善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二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患者訓練前后最大肺活量分別為268±036與322±063,訓練前后一秒鐘用力呼氣量分別為166±052與241±058,訓練前后一秒鐘用力呼氣量/用力肺活量分別為6735±722與7931±957。觀察組患者給予科學護理干預,因而改善效果比對照組更好?,F將護理干預的經驗總結如下:①有針對性地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常見與多發的呼吸系統疾病,不易治愈,反復發作,給患者的身心造成了巨大傷害,嚴重地影響著患者生活的質量,因而患者更容易出現焦慮、急躁、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緒。針對這一問題,醫護人員應當與患者保持良好的關系,取得患者的信任,為患者講解病情的治療前景和科學的治療手段等,幫助患者建立康復的信心。特別是對于病情不穩定的患者,更要勤于溝通,為患者增加安全感,解除孤獨感和無助感[3]。②呼吸訓練要具有針對性,依據患者肺功能現狀而制定方法,選擇合適的呼吸訓練方式,適當調整呼吸訓練時間與次數等。③食物選擇上,應當依據患者自身情況,選擇密度均勻、不易殘留黏膜的食物,切忌辛辣與刺激性食物,盡量顧及患者口味,以少量多餐的方式,保證營養攝入充足。護士應當有足夠的耐心,提醒患者進食過程中避免說話和交談以免引起嗆咳,造成痛苦。逐漸鼓勵患者自行進行康復訓練,進行細心指導。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第6篇

    [關鍵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無創正壓通氣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3-1253-01

    慢性阻塞性肺疾?。–OPD)是一種慢性氣道阻塞性疾病的統稱,是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死亡率為呼吸道死亡率最高疾病之一[1]。呼吸衰竭是各種原因引起的肺通氣和(或)換氣功能嚴重障礙,以致不能進行有效的氣體交換,導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引起生理功能和代謝紊亂的臨床綜合征。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是導致COPD患者住院最重要的原因,因此,對AECOPD患者,采用無創正壓通氣治療能緩解呼吸肌疲勞和改善通氣功能、避免呼吸衰竭加重;減少住院病死率[2-3]。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68例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男40例,女28例,年齡,48-76歲,平均68.5±4.3歲。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符合:①呼吸困難;②pH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給予抗感染、支氣管擴張劑、激素、呼吸興奮劑糾正酸堿失衡,并給予鼻導管吸氧,氧流量2-3L/min等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面罩無創雙水平正壓通氣(BiPAP)治療,采用S/T模式,吸氣相的壓力10cmH2O,漸增加到12-25cmH2O,以患者自覺舒適為止。呼氣相壓力保持在4-6cmH2O。調節氧濃度使血氧飽和度維持在93%以上。持續面罩機械通氣,病情穩定后,以臨床癥狀緩解、動脈血氣穩定、停機及停用靜脈藥物作為治療結束。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分析。數據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之間率比較采用X2檢驗,以P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率及呼吸頻率的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率及呼吸頻率均好轉,但觀察組心率及呼吸頻率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動脈血氣分析比較 觀察組患者pH值、PaO2、PaCO2較治療前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 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病人數多,病死率高,嚴重影響患者的勞動能力和生活質量。AECOPD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危重癥,也是COPD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AECOPD患者發生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和呼吸肌疲勞,AECOPD表現為高氣道阻力、高功能殘氣量(RFC)和高呼吸功耗等特點,高氣道阻力和內源性呼氣末正壓(PEEPi)的形成造成呼吸機疲勞,呼吸功耗增加。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使病情復雜,增加了死亡率。臨床上給予常規抗感染、吸氧、解痙及呼吸興奮劑治療,療效多不滿意[5]。

    BiPAP為雙水平無創正壓通氣,支持通氣加呼氣末正壓通氣,有助于氣體進入通氣不良的肺泡,擴張外周閉塞的小氣道,緩解支氣管痙攣,改善通氣/血流比例。同時持續的氣道正壓克服氣道阻力和呼吸系統的彈性阻力,對抗內源性呼氣末正壓而減少吸氣作功,使呼吸肌疲勞得到緩解,改善患者的肺泡通氣量,改善低氧血癥及二氧化碳潴留,達到改善通氣和換氣的目的[6]。

    本觀察組心率及呼吸頻率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梁耀斌,王麗云.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肺結核臨床分析[J].山東醫藥,2011,51(36):104-106.

    [2] 秦北寧.無創呼吸機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5,5(12):2246-2247.

    [3] 中華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機械通氣指南(2007)[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7,16(4):350-357.

    [4]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8-17.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第7篇

    方法: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入院治療的9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

    結果:呼吸肌功能鍛煉后可以增強患者體質,感冒次數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發作住院次數都有明顯減少,差異有統計學上意義(P

    結論:采取呼吸肌功能鍛煉,可明顯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復期患者的肺功能,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況,提高康復期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康復期患者 呼吸肌 臨床觀察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071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1-0048-01

    “慢性阻塞性肺疾?。–OPD)”是一種不可逆的,主要特征為形成肺氣腫和氣道阻塞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 [1]。為了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COPD患者的治愈率,我院積極加強呼吸肌功能鍛煉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臨床應用,并通過在臨床實踐取得了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來入院治療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96例,其中男性患者56例,年齡64~80(73.4±3.7)歲;女性患者40例,年齡62~79(67.2±4.0)歲,所有患者均符合國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的診斷標準。將其分為鍛煉前組和鍛煉后組,其中鍛煉后組按照《慢阻肺康復期治療指南》進行專門的訓練,由專業護理人員進行指導。

    1.2 方法。訓練的方法主要有,腹式呼吸訓練、縮唇呼吸訓練和全身性呼吸體操。專業人員與患者采用一對一訓練,對其進行呼吸指導,囑咐患者出院后,必須自行進行鍛煉,定期會員復查,鍛煉周期為半年。

    1.3 統計學方法。統計分析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干預前后采用配對t檢驗,P

    2 結果

    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進行呼吸肌鍛煉前后,對其進行感冒、住院次數、血紅蛋白、白細胞、紅細胞及血流變學檢測,結果顯示,呼吸肌功能鍛煉后可以增強患者體質,感冒次數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發作住院次數都有明顯減少,差異有統計學上意義(P

    表1 COPD患者鍛煉前后感冒、住院次數、WBC.RBC及HB檢測

    3 討論

    目前,臨床研究上仍然缺乏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理想藥物,呼吸肌功能鍛煉對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2]。提高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康復率和治愈率,減少病人因治療不當造成的時間和金錢上的浪費。

    目前針對COPD康復期患者大多采用呼吸肌功能鍛煉,臨床較為普遍。COPP患者如果營養不良、肺部充氣過度或患者呼吸肌機械負荷過重以及,則有可能出現呼吸肌慢性疲勞。在本院臨床研究發現,對患者進行呼吸肌鍛煉指導前做了個針對個性化的健康教育,包括給患者講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病過程,營養保持,呼吸控制、藥物服用和外出活動的建議等,讓COPD患者明白呼吸肌功能鍛煉對肺功能改善的意義,使患者從自己進行控制,堅持鍛煉,自主掌握鍛煉強度和鍛煉時間。

    總之,呼吸肌功能鍛煉有助于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復期患者的肺功能,是病情康復期患者肺功能康復干預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陳艷,方繼榮,李風雷.肺康復治療對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的療效分析[J].臨床肺科雜志,2010.15(4):453-454

    [2] 武東興,景德蓮,王桂云,等.家庭氧療聯合肺康復訓練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質量影響的研究[J].實用預防醫學.2011(01):482-483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第8篇

    關鍵詞:哲學;慢性阻塞性肺疾??;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4-0126-02

    慢性阻塞性肺疾?。╟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種嚴重危及人類健康、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常見病、多發病,病死率極高,給患者及整個社會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據相關資料表明,2020年COPD將位居全球死亡原因第3位,世界疾病經濟負擔第5位。COPD是一種以持續性進展性氣流受限為特征的可預防、可治療的疾病,與氣道、肺組織對有害氣體或有害顆粒的慢性炎癥反應增強有關。COPD是呼吸系統疾病教學的重點內容,在醫學迅猛發展的今天,仍采用的“灌輸式”傳統教學模式逐漸暴露出許多弊端。哲學思想為解決這些問題開辟了一個嶄新的領域,也是臨床醫學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筆者從事臨床教學多年,近年來有意識地運用哲學思想來指導教學,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哲學思維,鼓勵個體的獨立思考,充分調動個體的求新和創新意識。久而久之,學生就會自覺地加以運用,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師生教學相長。

    一、部分與整體

    部分與整體是標志客觀事物的可分性和統一性的一對哲學范疇。部分是整體的一個環節,是組成整體的各個要素;整體是由它的各個部分構成的,是各要素構成的有機統一體,整體不能先于或脫離其他部分而存在。它們可以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人體是一個由各個系統和器官構成的完整統一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局部的病變常影響全身,而全身的改變,也可影響局部的變化。COPD是主要累及肺臟,是慢性氣道炎癥性疾病,但肺內炎癥細胞可通過體循環“溢出”至全身,引起全身的不良效應,出現一些肺外其他系統的異常表現(營養異常、體重減輕、骨骼肌功能障礙、骨質疏松、心血管并發癥、精神癥狀及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因此,COPD不僅表現為氣道慢性炎癥,也表現出全身炎癥反應,全身不良效應與全身炎癥反應密切相關,全身不良效應可反過來影響COPD的發展和預后。此外,當全身抵抗力下降時,也可導致COPD急性加重,可降低患者的生命質量,加快患者肺功能下降速率。因此,在教學中,要樹立部分與整體的辯證統一思想,切不可只顧局部而忽視全身或只重視全身而忽視局部。

    二、普遍聯系

    任何事物內部的各要素和各環節都是相互聯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夠孤立地存在,都與其他事物聯系著。聯系具有普遍性,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但事物之間的聯系是有條件的。在一定意義上,科學的真正任務就在于不斷地揭示事物之間的固有聯系,而這一任務的解決推動了科學的發展。創新者要善于進行細致分析,在事物之間發現聯系,是正確認識和改造世界所必不可少的思維方式。COPD與慢性支氣管炎和阻塞性肺氣腫密切相關。如:患者僅有慢性支氣管炎和(或)阻塞性肺氣腫而無持續性氣流受限,則不能診斷為COPD;當慢性支氣管炎和阻塞性肺氣腫患者的肺功能檢查出現持續氣流受限時,則診斷為COPD。此外,支氣管哮喘也具有氣流受限,但大多數支氣管哮喘患者的氣流受限具有顯著的可逆性。盡管COPD與支氣管哮喘發病機制不同,臨床表現及對治療的反應亦有差異,但兩者都是慢性氣道炎癥性疾病,可以發生在同一位患者。由于兩者都是常見病、多發病,這種發生概率并不低,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因此,我們要運用普遍聯系的辯證觀點教學,開闊學生思路,引導和訓練學生善于分析事物的具體聯系,從普遍聯系現象中思考問題。

    三、量變與質變

    量變與質變既是事物運動發展的兩種狀態,也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兩個不同的階段。在事物內部,首先發生的是細小的、緩慢的、不顯著的量變,這種量變一旦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引起事物質的變化。量變與質變是密切相關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在疾病地惡性進展過程中,當病變處于量變時,已對機體造成一定的影響,當它發展到質變時,則可能對機體帶來致命地危害。要想控制疾病的發展,就必須正確利用量變與質變。COPD的病程可分為急性加重期(患者的呼吸道癥狀持續惡化超過了日常變異范圍)和穩定期(患者的呼吸道癥狀穩定或輕微)。不論是COPD穩定期還是急性加重期,在患者氣道中均可分離出細菌,在COPD急性加重的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致病菌數量多于穩定期。COPD穩定期患者氣道內存在一定負荷量的細菌定植,當氣道內細菌負荷量增加到一定水平(細菌負荷量閾值)時可引起急性加重,COPD患者即從穩定期步入急性加重期,這是COPD急性加重的細菌閾值假說。COPD遠期治療目標是預防疾病進展、減少急性加重次數。急性加重是在COPD慢性炎癥的基礎上發生的急性炎癥加重,只有控制好COPD穩定期炎癥,才能有效預防急性加重。

    四、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

    在復雜的事物中,同時存在著許多矛盾,各種矛盾所處的地位、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必有一種起領導、決定作用的矛盾,稱之主要矛盾;其他處于服從、次要地位的矛盾,稱為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區別是相對的,一定條件下的主要矛盾,在另一種新條件下可能轉化為次要矛盾。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一樣,疾病發展過程中,主要矛盾起主導、決定作用,次要矛盾反過來影響主要矛盾的發展。在疾病治療過程中,要及時抓住主要矛盾,同時兼顧次要矛盾,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COPD常與其他多種疾病合并存在,最常見的是心血管疾病、骨質疏松、抑郁,對疾病的進展產生顯著影響。如患有COPD和心力衰竭的患者,則心力衰竭惡化可影響COPD急性加重。治療COPD時,在抓住主要矛盾的同時,也要適當處理各種次要矛盾。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在處理問題時能夠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兼顧次要矛盾。

    總之,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可改變世界和人生。哲學與醫學科學之間有很大的聯系。在COPD臨床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入相應的哲學思想,能明顯提高教學質量,是培養高素質呼吸內科??迫瞬诺闹匾侄?。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3,36(4):255-264.

    [2]楊敏,陳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身炎癥反應的表現[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8,31(8):564-565.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抗菌治療論壇專家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中急性加重抗菌治療的地位[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3,36(9):712-714.

    [4]蔡柏薔.應重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合并癥問題[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3,36(4):245-247.

    基金項目:2013年廣西中醫藥大學校級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立項項目(項目編號:2013C16)。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第9篇

    [關鍵詞]慢性阻塞性肺疾??;呼吸衰竭

    [中圖分類號] R563.9;563.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3)13-177-02

    Clinical analysis o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mbined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JIANG Chuanjie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Daoqing Hospital of Tonghua Mining Group,Baishan 134309,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in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alysi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8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nd respiratory failure in our hospital during the period of January 2010 to December 2012 were objected and studied,and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were reviewed.All patientswere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therapy,the treatment group of 40 cases were given inhalation of moxifloxacin solution treatment,the control group of 40 patients were given salbutamol atomization inhalation. Results The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fter treatment (FVC),forced lung biopsy 1 s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FEV) and peak expiratory flow (PEF)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reat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reatment to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cure rate in treatment group was 32.50%,efficiency of 50%,no efficiency was 17.50%,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2.50%.In the control group,the cure rate was 27.50%,effective rate was 42.50%,no efficiency was 30.00%,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0.00%,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Conclusion Time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has a signific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condition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patients and clinicians,should cause the attention.

    [Key words]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Respiratory failure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臨床上是一種可以預防和治療的常見疾病[1],但隨著疾病病情的發展,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患者的肺功能減弱,引發呼吸衰竭等癥狀,造成患者的死亡[2]。因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在臨床上的及時診斷以及治療顯得十分重要,為此,選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資料,通過對其臨床診斷以及治療效果進行回顧性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將臨床經驗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診斷以及治療效果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在入院時經臨床醫生診斷,均確診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齡25~80歲,平均(41.0±6.6)歲,而且比較患者其他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觀察指標

    通氣功能:用力肺活量(FVC) 、1 s用力呼氣量(FEV)、最大呼氣流速(PEF)。

    1.3 治療方法

    將80例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在標準治療基礎上治療組40例采用霧化吸入莫西沙星(北京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J20090132 )溶液治療,2次/d,2 mg/次,連續14 d。對照組40例采用霧化吸入沙丁胺醇治療,每24小時不超過8~12噴,每次100~200 μg(1~2噴),連用14 d。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通氣功能變化比較

    治療組患者治療后的用力肺活量(FVC),1 s用力呼氣量(FEV)和最大呼氣流速(PEF)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臨床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臨床上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其特征是持續存在的氣流受限。氣流受限呈進行性發展,伴有氣道和肺對有害顆?;驓怏w所致慢性炎癥反應的增加[3]。隨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的發展,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患者的肺功能減弱,引發呼吸衰竭等癥狀,造成患者的死亡?;颊咴谂R床上通常表現為咳嗽,胸悶,發熱,食欲不振以及呼吸困難等癥狀[4]。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療目標是防止病情惡化,緩解癥狀,提高運動耐量,改善生活質量,防治合并癥,防治急性發作以及降低病死率。

    莫西沙星為第四代哇諾酮類廣譜抗菌藥,主要用于治療患有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感染的人群,是廣譜和具有抗菌活性的8-甲氧基氟喹諾酮類抗菌藥??咕饔脵C制為干擾Ⅱ、Ⅳ拓撲異構酶。其殺菌曲線表明,莫西沙星是具有濃度依賴性的殺菌活性。最低殺菌濃度和最低抑菌濃度基本一致。莫西沙星在體外顯示出對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厭氧菌、抗酸菌和非典型微生物如支原體、衣原體和軍團菌有廣譜抗菌活性。

    肺功能的治療通常需要藥物和非藥物療法的聯合治療,以減少肺功能下降對患者造成的不利影響[5-6]。

    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還應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1)患者需要避免發病的高危因素,急性加重的誘因并且加強鍛煉,增強自身的肌體免疫力;(2)應勸患者戒煙,防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進一步發展;(3)控制職業和環境污染,遠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污染源;(4)在高發季節,患者需及時注射流感疫苗以及肺炎鏈球菌疫苗,防止出現感染等其他癥狀。

    研究結果表明,對比治療組患者的用力肺活(FVC),1 s用力呼氣量(FEV)和最大呼氣流速(PEF)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莫西沙星治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病情,值得廣大臨床醫生進一步應用和研究,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劉玲,邱海波,鄭端強,等.早期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前睹性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9,8(4):477-478.

    [2] 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9,25(8):453-455.

    [3] 邱海波.反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不宜常規應用無創正壓機械通氣治療[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9,19(2):125-127.

    [4] 顧雪峰,吳平,張德立,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與病毒感染關系的初步研究[J].安徽醫藥,2005,11(8):231-232.

    [5] 曹保森,姜蘭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療現狀及進展[J].張家口醫學院學報,2008,3 (11):51-454.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
    中文字幕无码av东京热,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区5o,中文无码亚洲色偷偷,国产一级A∨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