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lbm0c"><s id="lbm0c"></s></dfn>
    <strike id="lbm0c"></strike>
    <th id="lbm0c"></th>
    <th id="lbm0c"><video id="lbm0c"></video></th>
  • 歡迎來到易發表網,發表咨詢:400-808-1701 訂閱咨詢:400-808-1721

    關于我們 期刊咨詢 科普雜志

    國際貿易研究方向優選九篇

    時間:2023-10-27 10:43:49

    國際貿易研究方向

    國際貿易研究方向第1篇

    現今的國際貿易學科,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國家教育部研究生工作辦公室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調整學科專業確定的,屬于應用經濟學,在其《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簡介》中,它同其它9個二級學科同屬應用經濟學,在國際貿易學(020206)中指出:“國際貿易學是研究國家(地區)間商品與勞務交換的理論與方法的學科,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具有很強實踐性特點的學科”。但是,當今世界已經成為現實的生產要素、人員、知識產權交換及國際間的經貿合作,這些比純粹的商品和勞務交換更為重要的內容沒有包括在內。在業務范圍中,指定為:“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政策,國際貿易實務與管理,國際貿易與經濟增長,國際貿易組織”。從當今學科發展的實踐來看,它注重了理論與政策,貿易的實務,沒有指出國際經濟合作這個內容極為豐富的領域,業務范圍是比較狹窄的。在指定的博士學位專業課中,指定為“國際貿易理論研究,國際貿易政策研究,跨國公司管理及結合培養方向的其他專業課”;碩士學位專業課為:“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國際貿易實務,國際貿易經營管理及結合培養方向的其他專業課”。這些指定,一是籠統,二是國際經濟合作、國際經貿組織、國際金融、國際經貿法規等類重要課程沒有提及。在指出的主要相關學科中,僅列出了“金融學和世界經濟學”。而與之關系極密切的國際經濟法、企業管理、國際關系等沒有提及,比起其他應用經濟學的二級學科來相關學科很單純。

    在以上學科研究范圍的指導思想下,很多學校的博士、碩士學位設置的研究范圍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影響,總體上以文字中規定的為主,領域較小,對我國整個對外經濟貿易戰略有重大作用的對外投資(走出去)、利用國際優質資源(引進來)研究較少,偏重于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當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南開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重點院校與研究機構未受影響,影響主要是對一般性大學,它們多局限于以上給出的范圍。實際的對外經貿情況早已突破了上述設置的范圍,研究外資、外經的文章充滿了主要國際貿易學類雜志,但在權威的“指導簡介”中沒有。

    更為不可理解的是,在2006年國家社會學科基金申報填表的學科目錄中,在應用經濟學24個二級學科里,竟然沒有了“國際貿易學”這個二級學科的名稱,我們申報表只好填寫成“應用經濟其他學科”,作為全國最權威的管理和指導社會科學研究的機構,究竟是如何看待這個學科領域及其地位的,我們不得而知。

    學科是指學術的分類,即一定科學領域或一門科學的專業分支。我國國家標準Gff13735-92將學科定義為:“學科是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學科的劃分是遵循知識體系自身的邏輯,它有相對穩定的知識體系,但隨著時空條件的變化,一些新的知識也歸于原來的體系,這是任何學科都存在的發展規律。劃分學科的目的,是為了專于學科的邏輯體系進行研究,以求學科有新的發展,水平逐步提高。(1)從國際貿易最初的知識體系來說,就是直接的出口和進口,后來有了國際投資,對外貿易與對外投資二者可以互相替代(Mundel,1957):貿易障礙會產生資本流動,資本流動障礙會產生貿易,二者具有相互替代性;Bhagwati(1973):過多的引致投資可能帶來貿易的“悲慘性(貧困化)增長”。Markuson(1983),Svensson(1984):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之間具有互補性,如果貿易和投資之間不合作,則出現相互替代關系,如果相互合作,則是互補關系,商品的貿易和生產要素的流動將互相促進。還出現外貿對外資的促進發展(陳澤星等,2005);相當多的學者都承認了現代國際貿易理論與國際投資理論相互滲透發展的現實和趨勢。(2)我國實踐也證明,外資利用大大促進了對外出口和進口。在經濟全球化下,生產要素和人員的跨國流動,跨國投資,它的地位和利益的所得,已經超過了單純的出口和進口,僅以外貿來衡量利益的大小已經不能反映一國得到的外貿實際利益,對外投資和利用外資是對外貿易自然的延伸或替代。

    無論任何學科,其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應用,我們學習和研究的目的是為我國的對外開放總戰略服務,為政府和企業服務。從目前我國主管對外經濟貿易的國家職能部門,也可看出國際貿易學應該研究哪些領域:最高有國務院的經貿委,國家商務部,以下有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商務廳或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廳,在以下是市縣的相應部門。商務部的主要下屬職能機構有近20個,但無論多少,職能業務總體可分為外經貿法規政策部門、進出口管理部門、外商投資管理部門、對外投資或對外經濟合作部門四大類,當然新設立的商務部增加了管理國內市場和商貿一項大內容,傾向于內外貿一體化,這也是個新的研究點。省級商務廳或外經貿廳的主要職能機構有:沒有設商務廳的省暫時不管內貿,其他管理職能部門如同商務部:外經貿法規政策(原政策法規處,現為綜合處)、對外貿易(有貿易發展處、貿易管理處、貿易促進、機電進出口處)、外商投資(外資處、投資促進處、開發區處)、對外經濟合作(外經處、境外處)。對于無形貿易,如旅游、運輸、金融、保險的進出口,則屬于其他政府部門。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國際貿易學,它應該的研究范圍是很寬泛的。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跨國界的生產要素大規模流動成為必然,載體是跨國企業和人員,因此,對跨國企業和人員及其文化的研究是越來越重要了。還有,國際競爭的加劇,多邊貿易體制運轉不好時,次多邊即區域一體化組織,或幾個國家的一體化組織,或雙邊一體化的發展都在涌現,因此,對這方面的研究也應放在一個日益關注的地位。

    國際貿易學科研究面較小的另一個突出表現,就是學校對純理論研究較多,應用性對策研究較少,成果鑒定重期刊發表及檔次,輕政策對策性研究報告,使我們的理論成果與實際需要脫節,失去了研究成果應有的價值,也抑制了研究面的擴大。

    此外,學生,甚至我們個別的同行,也把國際貿易學科的研究范圍及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內容理解為僅是國際貿易,或對外貿易。這種對學科和專業的片面或錯誤理解,導致的負面效應是嚴重的。首先,它使我們研究領域局限于狹小的范圍,不利于開拓應有領域或新領域,使研究水平很難提高,研究成果不能很好地為政府和企業服務。其次,由于這個專業的熱度非凡,我們的學生和其他有關從業人員是社會上人數增長最快和總量居前茅的,但學生如果僅做外貿單證或坐辦公室,跑海關和工商稅務局,這種單一的就業面,現已人滿為患,中專生、高職生、大專生、本科生,同搶一個飯碗,我們的本科生與他們競爭沒有多少優勢。這樣片面的認識會影響我們全方位、多層次外經貿人才的培養,現在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不能簡單地就理解為國際貿易專業,而是一個“大外經貿”專業。

    二、國際貿易學科應拓寬的研究領域與方向

    (一)拓寬研究領域與方向的指導思想

    教育部在《關于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工作的若干原則意見》中,對學科專業的改革結構調整提出了原則,如提出:學科專業調整是“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全局性、戰略性調整”,“要以主動適應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人才市場需求和提高國際競爭能力的需要為出發點,以發展高新技術類學科和應用型學科專業為重點”;“……優先發展適應加入WTO急需的金融、法律、貿易等類本科專業”;“大力開展與地方經濟建設緊密結合的應用型專業”;“鼓勵高等學校積極探索建立交叉學科專業,探索人才培養模式的多樣化的新機制”我們應根據以此指導思想并結合外經貿發展的實際和未來的趨勢,拓寬研究領域與方向。

    (二)學科研究總體要增加的內容

    在對學科研究規律內容的界定中,應增加“生產要素跨境流動與交換”,以補充原來僅有的“商品和勞務交換”,體現當今經濟國際化深入發展的現實和趨勢。強調應用性、對策性,體現學科特點。在主要相關學科中,除原來列出的“金融學、世界經濟”外,應增加“國際法學、國際關系、企業管理”等幾個重要相關學科,體現與它的知識體系相關的重要學科。

    (三)從整個再生產納入全球的現實來考慮國際貿易或對外貿易

    我們要從經濟全球化,生產貿易國際化來看學科的研究領域。對外貿易或國際貿易,它與生產前、生產中、生產后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過程,利益的分配也不局限于哪一個階段。我們可以從國際化生產的整個再生產過程的三大階段來看:

    G--W...P...W’---G’

    傳統的出口貿易是僅在W’--G’間,純粹用的是本國的原材料加工生產出口,也叫一般貿易。

    傳統的進口貿易是G--W,從國外進口來直接消費。

    加工貿易,外商用進口的原材料加工出口,則是G--W...P…W’---G’。

    如果是在境外國外利用當地原材料生產并就地銷售,則是W…P...W’--G’。

    這幾種方式,都是與貿易有關的,包括了直接出口(傳統出口,或自己進料加工出口);直接進口(傳統進口);間接出口(來料、來樣加工出口,外商要扣除進料外匯);間接出口和進口(跨國企業利用母國的設備、東道國的原材料、人力加工生產后在東道國當地銷售,或轉銷其他國家,或產品返銷母國)。

    以上表面上是進口與出口,實際上是利用外資來加工生產再出口;對外投資進行生產在東道國銷售或轉銷他國或返銷母國。這就是現資、加工、生產、貿易的復雜關系。

    從國際貿易的角度來說,直接進出口,也就是傳統的外貿,這是第一層次的外貿,也是狹義的外貿;第二層次的外貿,是利用外資加工生產后的外貿和國內貿易;第三層次的外貿是到境外國外投資利用當地資源進行生產后的出口(產品到東道國或其他國家)或返銷母國的進口。從利益上講,第三層次的外貿綜合利益最大。所以,僅以簡單的出口和進口來看國際貿易是遠遠不夠的,沒有看到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都是與貿易直接有關的且利益更大。

    以上是國際貿易學最核心的內容,可概括為對外貿易、利用外資、對外投資,簡言之,即外貿、外資、外經三大領域,我國管理外經貿的政府機構,主要是圍繞這三大領域設置的。

    (四)從與對外貿易或國際貿易的知識與理論體系及其相關性來分類細化研究領域與方向

    以下研究領域大都出現于外經貿實踐中,但從全國各大學及研究機構來看,研究領域總體較小,有的研究雖然有,但不深入,有的沒有開拓和創立,應拓展領域和方向。這里并非要每個學校都要面面俱到,而是指全國應有如下研究:

    (1)國際貿易理論研究:從古典到當代,各種理論與學說,這是最基本的重點的研究領域,要開拓新方向;(2)國際貿易實務研究:國際經貿慣例、貿易合同、爭議與仲裁、物流、運輸與保險、信用證等單證運用、商務談判等,要深入研究,開創新的方向;(3)國際經濟貿易組織研究:WTO規則,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協議,原料生產與輸出國組織規則,聯合國經濟貿易組織規則,雙邊經濟貿易合作組與協議;(4)國際經濟貿易關系研究:多邊經濟貿易關系、區域和次多邊經濟貿易關系、雙邊貿易關系,要深入或開創研究新方向;(5)國際貿易法規政策研究:國際經濟貿易法,國內對外經濟貿易法規,各國政策,要開創新研究點;(6)貨物貿易研究:機電產品、紡織品與服裝類、農林漁水產品貿易研究、原料與資源產品貿易研究,要深入研究或開拓新研究方向;(7)服務貿易研究:金融、電信、運輸與保險、旅游、會展等研究,領域大,行業多,在不斷擴展,地位日漸重要,是重點開拓研究的領域;(8)對外直接投資研究:“走出去”戰略與政策,投資方式、投資環境等,這是現在和未來都要大力進行并開拓的,是貿易增長方式轉變的重點領域;(9)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研究:“引進來”戰略,產業政策,招商引資環境、方式,開發區,跨國公司研究,與上面都屬國際投資的內容,研究理論多,形式及內容更多,要深入研究,以外資促進外貿;(10)國際工程承包研究:國際承包市場,招標投標,競爭能力等,要深入研究,開創研究新方向,是貿易增長方式的重要方面;(u)勞務輸出與自然人流動研究:這是現在和未來要大力拓展研究的領域,是我國服務貿易增長的重點項目,可部分解決我國剩余勞動力,是增強服務貿易競爭力的重要渠道之一。以上(7)、(10)、(11),是我國重點開拓的貿易增長新領域,必須加強研究;(12)國際市場營銷研究:市場預測分析,營銷策略與手段,開拓的新領域;(13)國際金融研究:國際金融市場,貿易融資,國際貨幣體制及人民幣匯率,我國資本與金融項目開放與運作,要結合外經貿深入研究;(14)貿易方式研究:、經銷、加工、補償貿易、租賃貿易、采購、期貨貿易及電子商務等,要大力開拓、開創研究;(15)國際企業管理:跨國經營與管理,要重點開拓研究,為“走出去”服務;(16)貿易摩擦與應對研究:問題層出不窮,要深入進行研究。

    三、國際貿易學科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換名或同名及可否上升為一級學科問題

    從以上國際貿易學需要研究的領域和方向看,它涵蓋的內容很多,但從字面意思上看,它沒有包涵這些內容,與實際要求的內容差別太大。更重要的是用“國際貿易”這個學科名,容易使人們對它產生狹義的或錯誤的理解,這種理解,不是少數人,甚至包括了實際在從事這些工作的人。我們在畢業論文封面上寫學科與專業名稱時,不只是學生寫錯,而且相當部分老師也是模糊的,其他專業的人,就更不用說是片面理解和錯誤理解了。這種誤解,對學科研究與專業的建設都是極為不利的。為此,不如將學科名稱與專業名稱互相替換,學科名稱定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名稱定為“國際貿易”。但從“大貿易”或“大經貿”看,專業名和學科名都定為“國際經濟與貿易”更好一些。

    國際貿易研究方向第2篇

    [關鍵詞]服務業;產業內貿易;服務貿易

    [中圖分類號]F7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19-0186-03

    1 研究背景和意義

    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今天,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已經成為決定一個國家整體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方面,決定著本國在國際分工中所處的階段。中國服務業全面市場化改革始于1992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2001年又提出了全面發展服務業的決定。服務業在我國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不斷加大,1982年我國服務貿易的進出口總額僅為44億美元,但到了2009年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了2873.1億美元,是全球服務貿易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以及產業結構的逐步調整,我國的對外貿易已經由傳統的工業制成品貿易逐步向以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的貿易模式轉變,服務業對外貿易已經成為了我國的對外貿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對服務業貿易研究就顯得至關重要,服務業產業內貿易是我國服務業對外貿易的重要方式,但是目前對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研究顯得尤為不足。在現階段加強對于我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研究對于我國產業結構優化以及我國對外貿易的高速穩定增長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2 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

    2.1國外研究現狀

    Robert C.Shelburne and Jorge G.Gonzalez(2004)計算出了27個OECD國家1992-1998年的IIT指數和MIIT指數,得出IIT指數和MIIT指數分別為0.75和0.60,同時研究了美國多邊服務貿易的產業內貿易情況。FariborzMoshirian,Donghui Li,Ah-Boon Sim(2005)運用產業內貿易的新貿易理論分析了美國金融服務的產業內貿易的決定因素,實證分析結果證明,要素稟賦、人均收入、金融業的FDI、金融部門的經濟規模、美國與其伙伴的貿易集中度以及市場開放度等因素對金融服務的產業內貿易具有積極影響,而且,實證結果顯示,美國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活動降低了美國金融服務的產業內貿易水平。Mosesmuse Sichei,Chris Harmse,Frans Kanfer(2007)依據1994-2002年數據實證檢驗了南非與美國在服務貿易部門的產業內貿易的決定因素,結果顯示,南非與美國的服務部門的產業內貿易的決定因素與貨物貿易的產業內貿易的影響因素相似,特別是兩地區在人均收入和市場規模方面的差異對產業內貿易有消極影響。同時指出,美國對南非的直接投資對于服務業的產業內貿易有積極貢獻。Yu-qing Xing(2007)分析了從1980-2004年中國與其主要的貿易伙伴美國和日本之間的產業內貿易的動態變化。指出了中日與中美之間產業內貿易的主要領域,并分析出了美國和日本對于中國的直接投資對于中美和中日的雙邊產業內貿易的促進作用。

    2.2國內研究現狀

    由于早期我國的服務業與世界同期發達國家的發展水平相比落后較多,服務貿易在整體貿易中的比重也不大,所以對于服務業的產業內貿易很少有人關注,直到2005年之后,隨著我國服務業對世界的逐漸開放,以及服務貿易在整個貿易中的比重不斷上升,我國服務業的產業內貿易才逐漸引起了國內學者的關注。所以對于我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研究從2005年才開始的,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以下兩篇文章,對于我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研究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曾國平,胡新華,王晉在論文《對我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狀況的測算與分析》(2005)中對我國服務業整體和內部各部門的產業內貿易發展狀況運用靜態衡量G-L指標以及動態衡量MIIT指標兩種指標,對于中國的服務業產業內貿易進行了測量和分析,首次給出了衡量我國產業內貿易程度的量化的數據。通過對于數據的分析指出了我國服務業中的不同產業的產業內貿易發展程度參差不齊。李伍榮,余慧在論文《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統計與中國實證》(2006)中討論了服務貿易的兩種分類,分別為國際收支平衡表編制的《國際收支手冊》第五版(簡稱BPM5),以及由GATS給出的服務貿易主要包括四種交易方式。指出BPM5為更好的服務業貿易統計數據。同時對于我國1997-2004年的服務業的13個項目的G-L指數進行了測算和統計,指出了我國的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各個項目有著顯著的差異,并提出了對于我國發展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政策建議。

    近幾年來我國學者對于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學術成果也越來越豐富,其中對于我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我國與某個經濟體之間的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研究

    2007年之前的我國學者對于我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研究大多把中心放在對我國單方面的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研究上,缺乏有針對性的對我國與其他經濟體在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發展水平方面的比較研究,2007年之后,我國學者逐漸把目光投向了這一空缺的領域,進行了針對我國與具體某個或某幾個國家之間的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研究。蔡宏波在論文《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研究:中國和東盟國家的比較》(2007)中歸納、整理以往多種產業內貿易衡量方法的基礎上,構建出較為全面、科學的產業內貿易評價體系,通過對中國和東盟主要5個國家的服務業產業內貿易各種指標的測算,合理判斷和比較了目前兩地區服務業整體、部門間產業內貿易發展狀況。崔日明,陳付愉在《中日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研究》(2008)中通過對2001-2005年中日服務業產業內貿易G-L指數的計算和分析,得出中日服務貿易以產業內貿易為主的結論,并且運用TC值說明中日間各個服務貿易部門的出超和入超情況,并運用以上GL和TC指數分析了總體中日間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情況,同時分析了中日各個服務業部門的貿易競爭力,最后給出了自己的政策建議。

    (2)影響我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因素分析

    在對于影響服務業產業內貿易因素的研究中,包含著兩種主要的研究方向。

    首先,針對服務業中的具體某個部門的產業內貿易的研究。胡穎,韓立巖在《國際旅游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影響因素》(2008)中研究服務業產業內貿易運用非線性回歸模型對國際旅游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影響因素進行經驗分析。分析結果表明人均收入差異程度、市場集中度、

    對外直接投資、兩國間的直線距離以及旅游資源差異程度與國際旅游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程度正相關;貿易不平衡度、市場規模差異程度、市場開放差異程度、跨國公司和其國外子公司之間的貿易流以及交通質量差異程度與國際旅游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程度負相關。

    其次,針對整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影響因素進行整體分析和研究。姜穎在《我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2007)中考察了我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現狀,運用平穩性檢驗、協整分析、誤差修正模型及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等計量方法,分析得出了我國服務部門的規模和服務貿易的自由度是影響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發展的主要因素。孟祥娟在《中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研究》(2009)中通過計算G-L指數、MIIT指數和HIlT指數及VIIT指數,從服務業整體和分行業的角度,對我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現狀進行了研究。運用平穩性檢驗、Johansen協整分析、誤差修正模型及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等計量經濟學方法,實證分析了影響我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主要因素。結果發現:貨物貿易和服務業開放度對服務業產業內貿易有正向促進作用,而人均GDP與產業內貿易水平負相關,創新性地對于影響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因素選取了不同的解釋變量進行了分析,引入了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服務業開放度以及人均GDP三個變量進行了分析。

    (3)我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效應研究

    以前的論文研究的范圍多集中在對我國經濟的宏微觀因素對于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影響上,但是沒有對于我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發展對我國宏微觀經濟因素的反方向影響分析。任靚在《中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影響因素及效應研究》(2009)中分析了服務業產業內貿易對于我國的反傾銷效應、公司內貿易效應、服務業集群效應、公民福利效應、經濟增長效應。對于進一步發展擴大服務業產業內貿易,保證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

    3 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研究的前景分析

    我國學者對于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研究時間還不長,所研究的內容和范圍還有一定的局限性,對于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研究沒有像制造業產業內貿易那樣充分具體。對于我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研究還大多局限在利用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的總體描述性研究以及對于影響服務業整體以及某個部門的因素研究。筆者認為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突破:

    3.1對于我國服務業進行橫縱向全面比較

    現有對于我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發展情況實證研究過于單一和片面,經過了幾年的發展也只是從對我國單一性的研究發展到了針對我國與某個經濟體之間的比較研究。同時,在對于我國服務貿易的主要貿易伙伴的雙邊產業內貿易研究中還不夠全面,在現有研究中只有系統的對于中日和中美間的雙邊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研究,對于中國與歐盟間以及東盟間的雙邊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研究還沒有或者不夠翔實具體,缺乏針對與我國服務業主要貿易國之間的全面系統的比較分析,以及對具體行業采用縱向梳理與橫向比較相結合的方法??v向梳理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發展狀況,橫向比較中國服務業各個產業內貿易的發展在國際范圍內所處的位置。

    3.2采用更加翔實充分的指標統計我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

    現有分析我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時對于我國服務業的統計指標較單一,更多的是利用G-L以及MIIT指數衡量了產業內貿易的程度和范圍,沒有全面充分的衡量我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競爭力。筆者認為可以從研究我國制造業產業內貿易的文章中進行借鑒,采用貿易競爭力指標體系來全面衡量我國服務貿易,這樣對于我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分析會更加具體充分。

    國際貿易研究方向第3篇

    1國際技術貿易的理論基礎

    在國際貿易理論中,對國際技術貿易的理論探索尚未形成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但我們能從中找出一點關于國際技術貿易的理論基礎。之后的需求-資源關系理論、技術要素理論和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等都開始對國際技術貿易有所涉及,并著手對技術進行獨立研究。關于國際技術貿易產生的原因,馬克思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生產的技術越是先進、生產的條件越好的商品所需要的個別勞動時間越少,該商品也就越具有價格優勢。鑒于此,市場參與者都會積極主動地研發新技術,以此來改善生產條件、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若市場有合適的技術可以購買,且其價格低于自己研發所需要的費用,那么技術貿易就產生了。比較成本理論認為,不同國家研制開發技術的條件存在區別,技術產品的相對成本也存在高低之分,故一個國家從發達國家購買技術的同時也向不發達國家輸出了技術,這一理論奠定了國際技術貿易的客觀依據。根據赫克歇爾和俄林,技術知識是一種要素稟賦,每個國家都應該充分利用其相對豐富的要素進行生產和出口,進口稀缺的要素產品。因此,每個國家都應該出口其掌握了技術的產品,進口其沒有掌握的技術的產品。美國學者波斯納和哈夫鮑爾認為,技術先進的國家由于其技術上的優勢會使其在該產品的生產上保持一段時間的壟斷地位,從而形成了技術差距。由于技術的模仿效應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在這一段時間內,關于該技術產品的貿易便產生了。日本人齋藤優認為一國的經濟發展受到國內和與之有經濟交往的國家的需求以及與資源的制約,如果資源不能滿足需求,就會產生技術革新,也形成國際技術轉移的動力。關于國際技術貿易動機的研究,曼斯菲爾德認為跨國公司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在技術轉讓和直接投資上進行選擇:如果跨國公司在生產要素上有保障,出口又能獲得較大利潤的情況下,一般會傾向于直接投資;只有在國外市場較小、目標市場國不具備投資的條件下,跨國公司會選擇技術轉讓。英國經濟學家鄧寧則認為一國的經濟活動由對外直接投資、技術轉移和貨物貿易構成,要想考察國際技術轉移的動機,就必須將三者結合起來分析提出“三優勢”理論模型,該理論認為國際技術轉移的動機的“三優勢”包括內部化優勢、所有權優勢以及區位優勢。所有權優勢是指國外企業沒有的、本公司所有的技術、商標所有權優勢以及規模經濟等優勢;內部化優勢是指企業內部運用所有權優勢,實現技術轉移內部化、消除交易成本的能力;區位優勢則指東道國所擁有的要素享賦、市場以及政策優勢。一般來說,如果一個企業內部優勢以及東道國區位優勢不明顯,企業就會傾向于進行技術轉移。關于國際技術貿易轉讓機制的研究,根據上述的技術差距理論,隨著其他模仿國加大對新技術產品的研究和模仿生產,技術創新國的技術領先優勢便會逐漸喪失。為了延長技術的生命周期和實現利潤最大化,技術創新國會通過技術許可和投資等方式進行技術轉讓。技術模仿國則通過自行研究或技術引進等方式掌握該生產技術,從而實現技術產局縮小甚至消失。美國經濟學家費農認為產品的生命周期包括三個階段:產品開發階段、產品成熟階段和產品標準化階段。在產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產品的要素密集度不同,生產該產品的優勢也隨之從科技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再到勞動力密集型將進行轉移。在這一過程中,技術領先國開發新技術產品并占領國內市場,繼而向外出口,隨著國際競爭的加大,然后技術產品出口又逐漸減少,最后該技術產品的創新國從國外進口。這樣,該技術在技術創新國結束它的生命周期。但由于技術產品的輸出,資本和技術也在輸出,技術從而由技術創新國轉移到另一國,這樣該技術在另一個國家開始了其新的生命周期。綜上所述,國際技術貿易的產生是伴隨著商品貿易,馬克思商品價值理論、比較優勢、赫克歇爾和俄林資源稟賦等理論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分別闡述了國際技術貿易理論產生的原因、國際技術貿易運作機制。

    2國際技術貿易技術發展作用的研究

    國內研究學者圍繞國際技術貿易與技術進步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關系以及技術引進與工業技術進步的關系等。周斌、李輝娥(2000)[4]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對上海市技術引進項目的宏觀經濟效益進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技術引進提高了上海的工業技術水平,促進了技術進步。成蓉(2002)[5]認為技術引進是促進發展中國家技術進步的有效途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利用技術引進促進產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方面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績。田楠(2005)[6]測算出了技術引進與技術創新之間有顯著的較強正向作用關聯性。上述研究都表明技術引進對技術進步都存在正向影響。而陳國宏(2001)[7]等運用格蘭杰因果關系分析法驗證了短期內,技術引進是我國工業技術進步的重要原因,但不存在長期內則同向關系。李光泗、徐翔(2006)[8]對1990-2004年江蘇省的數據研究表明:江蘇省技術引進與技術進步呈現負相關,沒有表現出預期的正向影響;而自主創新投入對江蘇省技術進步產生了顯著的正向作用;技術引進和自主創新投入與技術進步之間均沒有表現出顯著的格蘭杰因果關系。綜上,國內大部分研究結果認為通過技術引進可以促進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但有文獻認為技術引進與技術進步不存在長期的協整關系,更有文獻驗證技術引進與技術進步負相關。這一結果與國外學者大多支持的技術轉移促進技術進步的一致結論大相徑庭。對此,許繼琴、潘丹等(2008)[9]縱觀世界各國技術引進的歷史進程,發現技術引進成功的國家都是正確處理好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的關系。而我國長期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工作重視不足,這可能是導致國內實證研究結果不一致的重要原因之一。

    3國際技術貿易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研究

    不少學者還對國際技術貿易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和研究,蔣殿春(2001)[10]研究認為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引進應與其國內技術發展水平、投入要素相對價格、消費者收入特征等技術支持要素相適應,并指出所引進技術要與國內技術水平差異不太大、接近于表轉化或轉標準化的新技術,國內的有關政策也應對技術選擇作適當的引導。部分學者還分析交易成本與國際技術貿易發展之間的關系。張亞斌、王曉嫻(2004)[12]認為交易費用與國際技術貿易的發展呈負相關關系。蔣翼潮(2012)[11]也認為國際技術貿易的發展與交易成本的高低呈非線性的負相關關系。黃靜波(2005)[12]分別從國家、工業、企業、技術、技術轉移合約層面五個方面入手,證明成功的國際技術轉移必備條件包括:一項好的技術、有對技術的需求及雙方都擁有能夠勝任該項技術轉移活動的技術專家。李潔、石林芬(2009)[12]在引入TBP(技術國際收支)的收入數據,通過相關分析和協整研究分析,對R&D投入與國際技術貿易收入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并進一步證實:R&D經費總額的增加將導致國際技術貿易中技術收入的增加,國際技術貿易中技術收入的增加也將導致經費總額的增加;企業R&D經費比政府部門R&D經費對于國際技術貿易中技術收入的影響更大。提出為提高我國技術貿易中的收入以及我國在技術貿易中的競爭力,應當進一步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確定企業在R&D中的主體地位,制定激勵R&D投入的公共政策,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加強對國際技術貿易的管理。綜上所述,對于國際技術貿易發展的影響因素研究,研究認為其主要集中在交易成本、對于技術的需求以及企業對于技術研發投入這幾個方面,并且對于研發和國際技術貿易發展的影響研究最為多。

    4國際技術貿易的現狀、特點和趨勢分析

    國際貿易研究方向第4篇

    在國際貿易理論中,對國際技術貿易的理論探索尚未形成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但我們能從中找出一點關于國際技術貿易的理論基礎。之后的需求-資源關系理論、技術要素理論和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等都開始對國際技術貿易有所涉及,并著手對技術進行獨立研究。關于國際技術貿易產生的原因,馬克思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生產的技術越是先進、生產的條件越好的商品所需要的個別勞動時間越少,該商品也就越具有價格優勢。鑒于此,市場參與者都會積極主動地研發新技術,以此來改善生產條件、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若市場有合適的技術可以購買,且其價格低于自己研發所需要的費用,那么技術貿易就產生了。比較成本理論認為,不同國家研制開發技術的條件存在區別,技術產品的相對成本也存在高低之分,故一個國家從發達國家購買技術的同時也向不發達國家輸出了技術,這一理論奠定了國際技術貿易的客觀依據。根據赫克歇爾和俄林,技術知識是一種要素稟賦,每個國家都應該充分利用其相對豐富的要素進行生產和出口,進口稀缺的要素產品。因此,每個國家都應該出口其掌握了技術的產品,進口其沒有掌握的技術的產品。美國學者波斯納和哈夫鮑爾認為,技術先進的國家由于其技術上的優勢會使其在該產品的生產上保持一段時間的壟斷地位,從而形成了技術差距。由于技術的模仿效應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在這一段時間內,關于該技術產品的貿易便產生了。日本人齋藤優認為一國的經濟發展受到國內和與之有經濟交往的國家的需求以及與資源的制約,如果資源不能滿足需求,就會產生技術革新,也形成國際技術轉移的動力。關于國際技術貿易動機的研究,曼斯菲爾德認為跨國公司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在技術轉讓和直接投資上進行選擇:如果跨國公司在生產要素上有保障,出口又能獲得較大利潤的情況下,一般會傾向于直接投資;只有在國外市場較小、目標市場國不具備投資的條件下,跨國公司會選擇技術轉讓。英國經濟學家鄧寧則認為一國的經濟活動由對外直接投資、技術轉移和貨物貿易構成,要想考察國際技術轉移的動機,就必須將三者結合起來分析提出“三優勢”理論模型,該理論認為國際技術轉移的動機的“三優勢”包括內部化優勢、所有權優勢以及區位優勢。所有權優勢是指國外企業沒有的、本公司所有的技術、商標所有權優勢以及規模經濟等優勢;內部化優勢是指企業內部運用所有權優勢,實現技術轉移內部化、消除交易成本的能力;區位優勢則指東道國所擁有的要素享賦、市場以及政策優勢。一般來說,如果一個企業內部優勢以及東道國區位優勢不明顯,企業就會傾向于進行技術轉移。關于國際技術貿易轉讓機制的研究,根據上述的技術差距理論,隨著其他模仿國加大對新技術產品的研究和模仿生產,技術創新國的技術領先優勢便會逐漸喪失。為了延長技術的生命周期和實現利潤最大化,技術創新國會通過技術許可和投資等方式進行技術轉讓。技術模仿國則通過自行研究或技術引進等方式掌握該生產技術,從而實現技術產局縮小甚至消失。美國經濟學家費農認為產品的生命周期包括三個階段:產品開發階段、產品成熟階段和產品標準化階段。在產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產品的要素密集度不同,生產該產品的優勢也隨之從科技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再到勞動力密集型將進行轉移。在這一過程中,技術領先國開發新技術產品并占領國內市場,繼而向外出口,隨著國際競爭的加大,然后技術產品出口又逐漸減少,最后該技術產品的創新國從國外進口。這樣,該技術在技術創新國結束它的生命周期。但由于技術產品的輸出,資本和技術也在輸出,技術從而由技術創新國轉移到另一國,這樣該技術在另一個國家開始了其新的生命周期。綜上所述,國際技術貿易的產生是伴隨著商品貿易,馬克思商品價值理論、比較優勢、赫克歇爾和俄林資源稟賦等理論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分別闡述了國際技術貿易理論產生的原因、國際技術貿易運作機制。

    2國際技術貿易技術發展作用的研究

    國內研究學者圍繞國際技術貿易與技術進步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關系以及技術引進與工業技術進步的關系等。周斌、李輝娥(2000)[4]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對上海市技術引進項目的宏觀經濟效益進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技術引進提高了上海的工業技術水平,促進了技術進步。成蓉(2002)[5]認為技術引進是促進發展中國家技術進步的有效途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利用技術引進促進產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方面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績。田楠(2005)[6]測算出了技術引進與技術創新之間有顯著的較強正向作用關聯性。上述研究都表明技術引進對技術進步都存在正向影響。而陳國宏(2001)[7]等運用格蘭杰因果關系分析法驗證了短期內,技術引進是我國工業技術進步的重要原因,但不存在長期內則同向關系。李光泗、徐翔(2006)[8]對1990-2004年江蘇省的數據研究表明:江蘇省技術引進與技術進步呈現負相關,沒有表現出預期的正向影響;而自主創新投入對江蘇省技術進步產生了顯著的正向作用;技術引進和自主創新投入與技術進步之間均沒有表現出顯著的格蘭杰因果關系。綜上,國內大部分研究結果認為通過技術引進可以促進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但有文獻認為技術引進與技術進步不存在長期的協整關系,更有文獻驗證技術引進與技術進步負相關。這一結果與國外學者大多支持的技術轉移促進技術進步的一致結論大相徑庭。對此,許繼琴、潘丹等(2008)[9]縱觀世界各國技術引進的歷史進程,發現技術引進成功的國家都是正確處理好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的關系。而我國長期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工作重視不足,這可能是導致國內實證研究結果不一致的重要原因之一。

    3國際技術貿易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研究

    不少學者還對國際技術貿易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和研究,蔣殿春(2001)[10]研究認為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引進應與其國內技術發展水平、投入要素相對價格、消費者收入特征等技術支持要素相適應,并指出所引進技術要與國內技術水平差異不太大、接近于表轉化或轉標準化的新技術,國內的有關政策也應對技術選擇作適當的引導。部分學者還分析交易成本與國際技術貿易發展之間的關系。張亞斌、王曉嫻(2004)[12]認為交易費用與國際技術貿易的發展呈負相關關系。蔣翼潮(2012)[11]也認為國際技術貿易的發展與交易成本的高低呈非線性的負相關關系。黃靜波(2005)[12]分別從國家、工業、企業、技術、技術轉移合約層面五個方面入手,證明成功的國際技術轉移必備條件包括:一項好的技術、有對技術的需求及雙方都擁有能夠勝任該項技術轉移活動的技術專家。李潔、石林芬(2009)[12]在引入TBP(技術國際收支)的收入數據,通過相關分析和協整研究分析,對R&D投入與國際技術貿易收入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并進一步證實:R&D經費總額的增加將導致國際技術貿易中技術收入的增加,國際技術貿易中技術收入的增加也將導致經費總額的增加;企業R&D經費比政府部門R&D經費對于國際技術貿易中技術收入的影響更大。提出為提高我國技術貿易中的收入以及我國在技術貿易中的競爭力,應當進一步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確定企業在R&D中的主體地位,制定激勵R&D投入的公共政策,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加強對國際技術貿易的管理。綜上所述,對于國際技術貿易發展的影響因素研究,研究認為其主要集中在交易成本、對于技術的需求以及企業對于技術研發投入這幾個方面,并且對于研發和國際技術貿易發展的影響研究最為多。

    國際貿易研究方向第5篇

    >> 關于國際貿易融資信用風險的管理分析 國際貿易融資信用風險管理研究 淺議國際貿易融資風險控制 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中的風險管理探討 探析商業銀行中國際貿易融資的風險管理 國內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的風險管理研究 我國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業務風險管理的思考 淺析國際貿易融資中的企業供應鏈管理及其風險防范 關于國際貿易融資的風險控制及創新分析 國有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風險的分析與對策 國際貿易融資中授信開證的風險分析及防范 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發展中的潛在風險及對策建議 國際貿易融資在中國的發展性 企業在國際貿易中如何創新供應鏈融資方法的思考 國際貿易中融資業務的創新趨向分析與研究 國際貿易融資風險及防范措施 我國國際貿易融資風險研究 關于國際貿易融資及風險防范 淺析國際貿易融資與風險防范 國際貿易融資創新及風險控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4]王立軍.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及風險控制[M].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6,(3).

    [5]魏國雄.大數據與銀行風險管理[J].中國金融,2014,(15):25-27.

    國際貿易研究方向第6篇

    關鍵詞:進口貿易;技術溢出;技術進步

    中圖分類號:F7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0594(2010)11-0010-05 收稿日期:2010-06-10

    產品是技術的載體,產品進口會使得所體現的技術在進口國發生外溢,開放經濟條件下,通過國際貿易的技術溢出是一國實現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的重要條件。在當前全球貿易迅猛發展的條件下,進口貿易的技術進步效應開始引起學者們極大的研究興趣,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視角研究了進口貿易的技術進步效應,涌現出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首先對相關研究進行系統的梳理,然后簡單地加以評述,并指出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進口貿易影響技術進步的理論基礎及作用機制

    (一)理論基礎

    新貿易理論、內生增長理論、異質性企業貿易理論的發展為動態貿易利益的量化研究提供了可能,為進口貿易技術進步效應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以Krugman(1979)為代表的新貿易理論學家放松了傳統貿易理論完全競爭、產品同質、收益不變等強假設條件,將規模經濟、產品種類、技術轉移等因素引入到貿易理論分析框架之中,將貿易理論的發展推進到新的階段,構成了國際貿易與技術進步關系研究的理論基點。Romer(1990)、Grossman and Helpman(1991)、Yong(199I)、Aghion and Howitt(1992)等學者將內生增長理論模型加以拓展,在開放經濟增長模型中引入了投入品種類、產品質量等變量,考察貿易對于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了國際貿易在技術轉移、模仿和創新中的作用,為增長理論與貿易理論的融合奠定了基礎,成為進口貿易技術進步效應研究的主要理論基礎。Melitz(2003)、Meliiz andOttaviano(2005)的異質性企業貿易模型研究表明,開放條件下生產率異質企業對于外部競爭壓力的不同反應對行業生產率的變動產生重要影響,這為進口競爭的技術進步效應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框架。

    (二)作用機制

    為了實證分析進口貿易的技術進步效應,許多學者對上述基礎理論模型從不同層面進行了拓展,具體地解釋了進口貿易影響技術進步的內在機制。

    Coe與Helpman(1995)在Grossman、Helpman(1991)研究的基礎上,利川進口份額作為權數衡量了國外研發對于本國TFP增長的貢獻,為衡量和測度國外技術溢出對進口國技術進步影響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和方法上的借鑒。Connolly(1997)發展了一個內生增長模型,從理論上證明進口貿易對模仿進而是技術擴散產生的正向影響,發展中國家可以從中獲得靜態和動態貿易利益。貿易通過降低南方國家的模仿成本,產生重要的技術擴散效應,促進南方模仿國的增長,因為貿易可使南方模仿者廉價地獲得關于北方創新者新產品的知識,而進口種類和數量的增加提高了成功模仿的概率,會對南方模仿產生正的影響。南方國家銷售進口產品,提供售后服務,會增加對于進口產品技術知識的了解,降低對這些產品逆向工程(reverse-engineering)的成本。同時,貿易開放還會通過對國內企業帶來的競爭效應,影響企業的模仿行為和國內企業數目,進口貿易降低了模仿者了解國內市場需求的成本,保證了有效率模仿的實現。Connolly(1999)在一個南北貿易的質量模型中,在創新和模仿過程融入了學中學(learning-to-learn)的概念。他認為,學中學(learning-to-learn)不同于干中學(learning-by-doing),因為學中學獲得的技術更具有一般性,因而可應用于不同類型的研究,而不是僅僅限于特定所學任務。當一個企業成功模仿了質量越來越高的特定種類產品時,他將獲得產品工程中的知識,并且改善它,因此模仿不僅使得企業在未來的模仿中更有利,而且提高了企業獨自成功發明更高質量水平產品的可能性。

    Keller(2001)認為通過與國內外企業相互作用的學習是促進生產率增長的重要方式。國內發明的效率隨一國知識存量的遞增而遞增,它與國內所知的產品設計的數量是成比例的,通過增加國內知識存量,國際溢出提高了國內發明活動的效率。Chen、Imbs、Scott(2009)擴展了Melitz(2003)和Melilz、Ottaviano(2005)的企業異質性國際貿易模型,把理論模型分析與實證檢驗有機結合在了一起,認為貿易的開放導致了競爭效應,在更大的國外競爭和更多的進口產品的壓力下,國內企業的利潤會下降,異質性企業中生產率水平較低的企業會退出市場,只有技術水平較高的企業才可以適應市場競爭,并且會在競爭中增加市場上所占的份額,這樣產業的平均生產率水平也會上升。

    理論模型的構建為實證研究的深入發展奠定了基礎,基礎理論模型的拓展把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緊密聯系在一起,深刻地揭示了進口貿易影響進口國技術進步的內在機制,進口貿易可以通過進口貿易總量、進口貿易模式和進口產品的競爭效應對技術進步產生重要的影響。

    二、進口貿易總量的技術進步效應

    (一)國家層面進口總量的技術進步效應

    Coe、Helpmanfl995,以下簡稱“CH”)利用21個OECD國家和以色列1971~1990年間的面板數據,考察了貿易伙伴國的R&D資本存量通過進口貿易的傳導機制對進口國技術進步的影響,發現國內外研發資本存量都會對全要素生產率產生重要影響,一國進口占GDP比重越大,國外研發資本存量對國內生產率的影響越強,開放度高的經濟比開放度低的經濟從國外研發中獲益要大。方希樺、包群、賴明勇(2004)使用CH的方法計算了中國主要貿易伙伴國的研發資本存量,實證分析發現通過進口的技術溢出對中國技術進步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許多學者以CH模型中的數據為基礎,利用新的方法進行了拓展研究,得出了與CH相似的結論。Liehtenberg、Potterie(1998,LP)認為CH(1995)模型中計算國外研發資本存量的賦權方法存在匯總上的偏誤,因而提供了一個理論上產生更少偏誤和更好實證結果的賦權方法,在修正了指數偏差的基礎上,分析了國外研發的產出彈性對于一國貿易開放度的依賴,研究證明一國貿易越開放,該國從國外研發中獲益越大。喻美辭、喻春嬌(2006)利用LP方法計算了相對于中國的國外R&D資本存量,并將人力資本因素引入到進口貿易技術溢出的計量模型,證明通過進口貿易的技術溢出促進了中國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Keller(1997)也質疑CH

    (1995)的賦權方法,而采用隨機賦權方法計算了國外知識資本存量,同樣得出了與CH模型相似的結論。但是Coe、Hoffmaister(1999)認為Keller(1997)的隨機賦權實際上是帶有隨機誤差的簡單加權平均,這種隨機賦權只會得到一個隨機變量,它和生產率之間是不存在聯系,他們利用替代的賦權方法作為雙邊進口份額回歸證明,隨機創造的貿易模式并不能產生國際研發溢出的估測。

    鑒于上述學者研究中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方法中可能出現的偽回歸,有學者根據CH研究的數據,利用面板協整方法重新考察了進口的技術溢出對進口國生產率的影響。實證結果發現,通過進口的研發溢出效應要么是微弱的(Kao、Chiang和Chen,1999),要么與全要素生產率之間不存在長期協整關系(Funk,2001),因此,他們認為之前對于進口貿易技術進步效應的研究高估了進口的作用,但是忽略了其它傳播機制的作用。

    Altair and Cieeone(2004)測度了貿易的實際開放度對國家間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發現進口和出口加總的貿易開放度是一國全要素增長的重要因素。Falvey、Foster、Greenaway(2004)區分了知識的性質,認為通過發達國家的研發生產的知識能夠通過貿易溢出到其他國家,利用21個OECD國家1975~1990年的面板數據集中考察了進口作為技術傳播途徑的作用,發現無論國外的知識是公共還是私人的,進口的技術進步效應都非常顯著。Lumenga-Neso、Olarreaga、Sehiff(2005)通過引人間接與貿易相關的研發溢出的概念擴展了CH的分析,認為與貿易間接相關的研發溢出也會在國家之間發生,他們利用114個國家的向量矩陣實證研究發現,國外研發的間接流量要遠高于直接流量,間接流量對于TFP的貢獻要遠高于直接流量的貢獻,并且全部(直接加間接)國外研發流量明顯地要比國外直接研發流量要穩定。由于間接效應的存在,雙邊貿易相對來說并非國外研發通過貿易溢出的重要決定因素,這調和了CH(1995)與Keller(1997)的結論,但也提供了貿易作為國際知識傳播機制重要性的支持。

    Madsen(2007)使用16個OECD國家1870~2004年間技術進口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新數據庫,驗證了知識是否通過貿易渠道發生了轉移。實證估計表明,在過去135年中通過貿易發生的知識轉移始終非常重要,TFP與知識進口之間存在很強的關系,在過去一個世紀中93%的TFP增長要歸于知識的進口,知識的外溢是1870~2004年間OECD國家TFP收斂的重要影響因素,通過貿易的國際技術外溢是OECD國家TFP增長的重要貢獻因素,有助于OECD國家TFP的收斂。

    (二)企業和產業層面進口總量的技術進步效應

    企業和產業層面的實證研究證明,進口和技術進步之間存在較強的正相關關系。Blalock、Veloso(2003)利用印度尼西亞制造業的詳細面板數據,證明供給進口密集部門的企業比其它企業具有更高的生產率,進口是國際技術轉移的推動因素,與國外廠商的垂直供應聯系是進口推動技術轉移發生的渠道,這從企業層面證明進口是促進技術進步的重要因素。Aeharya、Keller(2007)把技術轉移和進口聯系起來,利用17個工業化國家1973~2002年的詳細數據實證分析發現,進口是技術轉移的一個主要渠道,國際技術轉移對于生產率的貢獻常常超過了國內研發的貢獻。

    李小平、朱鐘棣(2006)總結了國外學者計算R&D存量的六種方法,并用這些方法分別計算了同外R&D存量通過進口貿易對中國工業行業技術進步的影響,雖然不同的實證方法所得出的結論不近相同,但基本上肯定了產業層面進口貿易技術進步效應為正的結果。李小平、盧現祥、朱鐘棣(2008)利用DEA方法進一步研究了中國工業行業生產率的增長,發現進口是技術進步的重要原因,但是出口促進技術進步的作用并不明顯。

    三、進口貿易模式的技術進步效應

    (一)資本品進口的技術進步效應

    與CH(1995)研究方法相一致,Coe、Helpman、Hoffmaister(1997)采用77個發展中國家1971~1990年的數據,研究了這些國家通過機械設備進口從工業化國家的研發中獲益的程度,結果顯示,國外研發資本存量的知識通過機械設備進口能夠影響到發展中國家的生產率,國外研發資本存量越大,對于來自工業化國家機器和設備進口越開放,本國勞動力的教育水平越高,該發展中國家的全要素生產率也就越高,而總進口中許多消費品和服務的進口對于生產率并沒有影響,國外知識存量只是通過機器設備的進口影響了發展中國家的生產率。

    Connolly(1999)考察了國內外創新對于實際人均GDP增長的貢獻,發現來自發達國家的高技術產品的進口在國際技術擴散中作用的證據,國內模仿和創新對發達國家先進技術進口存在持續的正依賴性,來自發達國家的技術對于人均GDP增長的貢獻要高于國內創新的貢獻。Xu、Wang(1999)認為資本品比非資本品擁有更高的技術含量,因資本品貿易是國際技術溢出的重要渠道。他們考察了資本品貿易作為國際研發溢出渠道的重要性,估測結果表明,在G7國家中,研發投資大約一半的收益溢出到了其它OECD國家,其中大約一半的溢出是通過資本品外溢渠道發生的,資本品衡量的研發溢出變量統計上是顯著的,比總進口衡量的溢“{變量更多解釋了國家間生產率的差異。Eaton、Korlum(2001)也認為國際貿易可以把技術進步的好處傳遞過國界,他們通過研究世界生產和資本品的貿易,評估了這一機制的重要性,證實一國的生產牢取決于該國對國外資本品的可獲得性以及該國使用資本品的意愿和能力。

    (二)中間品進口的技術進步效應

    Keller(1997)引入一個研發驅動的增長模型,技術通過體現在不同中間產品的貿易傳遞到國內其它部門和國外部門,他使用來自8個OECDI業國1970~1991年13個制造業的數據研究發現,在同一行業中,國際貿易是國外技術傳播的一個重要途徑。隨后使用相同的數據,Keller(1999;2000)量化分析了貿易模式在決定技術流量中的重要性,發現一國的進口模式會影響到一國的生產率,如果一國主要從技術領先國進口,該國獲得的體現在中間產品上的技術將高于主要從技術跟隨者進口的所得,與進口模式相關的技術進口的差異解釋了這些國家生產率增長上20%的差異。Hakura、Jaumotte(1999)利用87個國家1970~1993年的數據,在區分產業內貿易和產業間貿易對于技術轉移影響的基礎上,考察了貿易在技術從工業化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溢出中的作用,證明產業內貿易能夠比產業間貿易更多地促進技術轉移。

    Amiti和Konings(2007)利用印尼1991~2001年間制造業的普查數據,估測了貿易自由化對于企業生產率的影響,他們區分了源自最終產品關稅降低的生產率增長與源自中間投入品關稅降低的生產率增長,研究結果表明,生產率的增長主要源于投入品關稅的降低。Topalova(2007)利用制造業部門企業層面的面板數據,考察了印度20世紀90年代早期的貿易改革對企業生產率的影響,發現中間品關稅的下降導致的生產率增長遠高于最終品關稅下降產生的影響。Kasahara、Rodrigue(2008)利用智利制造業企業的面板數據估測了國外中間品的進口對于企業生產率的影響,發現國外中間產品的進口提高了生產率。Halpern、Koren、Szeidl(2005)利用1992~2001年問匈牙利制造業企業產品層面的進口數據估測了一個生產者結構模型,研究顯示,進口的技術進步效應在統計上與經濟上都是顯著的,進口解釋了匈牙利90年代總體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30%。

    (三)對貿易模式技術進步效應的質疑

    對于貿易模式與技術溢出、技術進步的關系,也存在一些不同的認識。Funk(2001)使用面板協整技術考察了貿易模式與國際研發投入溢出間的關系,沒有發現支持進口模式與研發溢出之間關系的證據,因此認為,先前的研究可能高估了進口投入品在國際研發溢出中的作用,卻低估了其它傳播途徑的作用。Lumenga-Neso、Olarreaga、Schiff(2005)對與貿易相關的間接技術溢出效應存在的研究,似乎也證明雙邊貿易模式并非國外研發通過貿易溢出的決定因素,一國外部研發溢出流量對于貿易模式的依賴可能是很低的。

    四、進口競爭的技術進步效應

    進口競爭的技術進步效應早已引起學者們的注意,但是受傳統貿易理論嚴格假設的束縛和統計數據可得性的限制,這方面理論和實證研究的進展相對緩慢。隨著企業層面統計數據可得性的提高和異質性企業貿易理論的開創性進展,進口競爭的技術進步效應引起學者們極大的研究興趣。

    Bertschek(1995)利用德國80年代制造業企業的面板數據,分析了進口和內向型FDI對于國內企業創新活動的影響,發現進口和內向型FDI增加了國內競爭,降低了國內企業的盈利,對產品和過程創新產生了顯著的積極影響。Lawrence、Weinstein(1999)通過對日本1964~1973年間進口貿易的研究發現,進口競爭是促進日本生產率提高的重要原因,并且進口競爭的作用要大于中間產品進口對于生產率的促進作用,更多競爭性產品的進口刺激了創新,向國外競爭對手潛在的學習是效率增長的主要渠道。

    Pavcnik(2002)利用企業水平面板數據實證考察了智利貿易自由化對于企業生產率的影響,發現企業內生產率的進步要歸于進口競爭部門中的貿易自南化,總的生產率進步源自資源從低效率生產者向高效率生產者的重新分配。Schor(2004)利用巴西制造業企業的面板數據研究了貿易自由化對于企業生產率演進的影響,發現進口產品和中間投入品關稅變動與生產率的變動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表明貿易自由化后,競爭的增加和可獲得的體現更高技術的中間品進口促進了生產率的提高。Topalova(2007)的研究表明,進口關稅的下降增加了國內競爭,導致了產業生產率的提高。

    Gorodniehenko、Svejnar、TerrelI(2008)利用27個新興市場經濟的數據,估測了來自國外的競爭、與國外企業的垂直聯系以及國際貿易對國內企業幾種創新的影響,發現有很強的證據表明國外競爭和創新之間存在正向的關系。Chen、Imbs、Scott(2006)利用歐盟1989~1999年間制造業的詳細數據研究發現,進口競爭的技術進步效應在短期和長期中存在著很大的區別。短期內貿易開放具有促進競爭的效應,由于進口競爭的增加,無效率的企業退出市場,產業中產品平均成本降低、生產率出現上升。但是長期來看,當競爭力更弱的經濟體也開始出口時,這些效應會逐漸減弱甚至會逆轉,雖然增加的貿易對歐盟的生產率產生了顯著的影響,但是這種影響是很小的。Acharya、Keller(2008)使用1973~2002年間工業化國家的樣本數據研究發現,長期內進口自由化通過選擇效應降低了本國產業內的生產率。

    對于進口貿易技術進步效應的研究,以上我們按照進口總量、進口模式和進口競爭幾個維度進行了系統梳理,但是必須指出的是,這三種機制并非各自獨立地發揮對進口國技術進步的影響,它們分別都是從進口貿易的一個側面反映出進口貿易可能對技術進步帶來的影響,對于一國整體進口來說,三種機制都在共同發揮著對于技術進步的影響。

    五、結語

    進口與技術進步關系研究隸屬于動態貿易利益研究的范疇,是對貿易影響經濟增長機制研究的深化與發展。國內外理論和實證研究的成果證實了進口貿易與技術進步之間的內生關系,進口是影響一國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這深化并豐富了我們對于進口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和認識,有力證明了自由貿易所蘊藏的巨大動態利益,為發展中國家貿易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指導和借鑒。

    目前,對于進口與我國技術進步關系的研究相對來說還不夠充分,不夠深入,主要還是停留在進口產品總量上的研究,缺少對進口貿易模式、進口競爭技術進步效應的研究,因而對進口與我國技術進步的認識還不夠全面。我們認為未來對于進口與技術進步關系的研究應當考慮一些忽略的變量可能產生的影響,深化對于新的機制的研究,同時對于我國進口貿易與技術進步的關系應當進行更加全面系統的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方希樺,包群,賴明勇2004,國際技術溢出:基于進口傳導機制的實證研究[J]l中國軟科學(7)

    李小平,盧現祥,朱鐘棣,2008,國際貿易、技術進步和中國工業行業的生產率增長[J],經濟學(季刊)(2)

    李小平,朱鐘棣,2006,國際貿易、R&D溢出和生產率增長[J]經濟研究(2)

    國際貿易研究方向第7篇

    【關鍵詞】人民幣實際匯率 中美貿易 VAR模型 J曲線效應

    一、前言

    自2005年中國人民銀行實行匯率制度改革以來,人民幣匯率持續升值。截至2011 年底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匯率創匯改以來新高,達到1美元兌6.315人民幣,比匯改前的1美元兌8.276人民幣累計升值23.7%。根據國際收支彈性理論,一國貨幣升值可以影響該國的相對價格,使進口規模增加而出口規模減少,導致國際收支的減少。但實際上,中國國際收支順差2005年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后便迅速擴大,到2008年達到2986億美元的歷史高點才逐漸收窄。2009年、2010年和2011年中國對外貿易順差持續下降,分別為1961億美、1831億美元和1551 億美元,比2008年分別下降34.4%、38.6%、48.1%。對人民幣匯率和我國對外貿易收支關系進行研究,有助于我國制定對外貿易政策和經濟政策。

    從研究我國貿易收支和匯率關系的文獻來看,樣本大多選取自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研究沒有反映出危機后人民幣匯率與我國貿易收支的關系,本文選取2010―2012年的季度數據,對人民幣實際匯率與中美貿易收支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

    二、文獻綜述

    關于匯率與貿易收支的關系,國外學者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是沒有得出一致的結論。Ethier(1973)、Demers(1991)認為,匯率波動增加了貿易風險,特別是這種風險無法通過金融工具來規避時,風險厭惡的廠商會選擇降低貿易量;Choudhury(2005)從名義匯率的角度研究了美國對歐洲的出口%結果發現名義匯率的波動對美國的出口以負面影響為主;Maruez(2007)認為,中國貿易收支對匯率變化的反應敏感性差,人民幣實際匯率貶值對中國的出口影響較小,而對進口幾乎沒有影響;Dellas和Zilberfarb(1993)從期權理論出發,認為未執行的貿易合同相當于期權,風險與收益高度正相關,因此匯率波動導致的風險可能提升廠商增加貿易量的意愿;Narayan(2006)基于協整理論,研究發現人民幣實際匯率與貿易收支存在協整關系,人民幣實際匯率貶值都會改善中國的貿易收支,中美貿易之間J曲線效應不明顯;Bacchetta和Van Wincoop(2000)通過建立一般均衡模型研究發現,匯率波動對進出口既有負面影響也有正面影響,匯率波動對于一國貿易產生的影響是不確定的。

    國內學者對人民幣匯率與中國貿易收支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盧向前和戴國強(2005)將人民幣對世界主要貨幣的加權值作為人民幣的實際匯率,運用協整向量自回歸法考察實際匯率與中國進出口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人民幣實際匯率波動對中國進出口有顯著的影響,人民幣實際匯率對進出口的J曲線效應明顯;張學忠、張麗等人(2007)研究發現,長期內人民幣實際匯率與貿易條件存在雙向的因果關系,而在短期內實際匯率對貿易條件有顯著影響,但是貿易條件對實際匯率的修正作用不顯著;徐煒和孫?。?008)利用向量自回歸模型和格蘭杰因果檢驗模型$驗證了人民幣實際匯率對我國進出口總額的影響,結果發現自2005年匯率制度改革以來,人民幣實際匯率對我國進出口的影響逐步減小,認為通過人民幣升值以改善美國的貿易逆差之舉在實踐中是不合理的;楊學楠(2005)基于協整理論研究了人民幣有效匯率與貿易收支的關系,發現二者之間在長期內存在穩定關系;奚君羊和李志軍(2011)研究發現匯率對中國總的貿易收支影響并不顯著,中國和貿易伙伴的經濟增長對中國貿易收支的影響大于匯率的影響,中國的巨額貿易順差主要來源于中國和全球的經濟增長而非匯率變動。

    三、模型構建與數據處理

    (一)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2010年到2012年底中美雙邊貿易和實際匯率的季度數據,中國與美國雙邊進出口貿易的數據是基于(SITC)的分類數據,中美兩國貿易數據、中國和美國季度國內生產總值、消費者物價指數、人民幣兌美元名義匯率等數據來源于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的經濟數據、歷年以及等。

    (二)模型構建

    本文根據簡化的貿易收支模型和對數描述的馬歇爾―勒納條件,構建模型如下:LnTB=C0+C1LnE+C2LnYh+C3LnYa+d。其中,TB=EX/IM,表示出口對進口的比率,E表示人民幣對美元實際有效匯率,Yh表示本國的實際國民收入,Ya表示美國的實際國民收入,d為隨機誤差項。按照傳統國際收支理論,本國居民收入上升會增加進口外國商品的需求,使進口增加,貿易收支惡化,C2符號預期是負號;外國居民收入上升,會增加進口本國商品的需求,使本國出口增加,貿易收支得到改善,因此C3 符號預期是正號;若馬歇爾―勒納條件滿足,則本國貨幣貶值會改善貿易收支,故C1的符號應是負號。

    四、實證結果

    (1)平穩性檢驗。VAR模型要求其變量平穩,或聯合平穩(即不平穩但有協整關系),因而必須對模型中的各時間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本文采用ADF檢驗法,結果見表1。

    表1 時間序列的單位根檢驗

    變量名稱 檢驗形式 ADF檢驗值 5%臨界值 結論

    LnTB (C,T,0) -1.0062 -2.5674 不平穩

    LnTB (C,T,1) -5.3234 -2.8901 平穩

    LnE (0,T,1) -1.0082 -2.0312 不平穩

    LnE (C,T,1) -3.0986 -1.9834 平穩

    LnY (C,T,1) -2.0017 -2.3218 不平穩

    LnY (C,T,0) -5.3446 -3.0178 平穩

    LnY (C,T,2) -1.9804 -2.9981 不平穩

    LnY (C,0,1) -3.9942 -2.0891 平穩

    根據ADF檢驗結果,所有變量水平值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是非平穩的。在經過一階差分后,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各變量是平穩的。因此,可以對這四個序列進行協整條件。

    (2)協整檢驗。前文模型中包含4個變量,所以用Johansen方法進行協整檢驗。Johansen檢驗是一種基于向量自回歸模型的檢驗方法,VAR模型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確定滯后階數。滯后階數一般是根據AIC和SC最小值對應的滯后期來確定的。滯后階數檢驗結果表明:中國對美國貿易收支方程的滯后階數為2階。本文采用跡檢驗和最大特征值檢驗統計量來驗證各變量的協整關系。Johansen協整檢驗結果見表2和表3。

    表2 Johansen跡統計量檢驗結果

    協整向量個數 統計量 5%臨界值

    0個 58.2217 42.1918

    最多1個 25.1198 30.0917

    最多2個 6.3321 12.0917

    最多3個 1.9074 4.0015

    表3 Johansen最大統計量檢驗結果

    協整向量個數 統計量 5%臨界值

    0個 30.19184 23.0096

    最多1個 9.0094 18.0519

    最多2個 7.3078 11.429

    最多3個 1.9927 3.9817

    可以看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跡檢驗統計量和最大特征值檢驗統計量均表明方程中各變量之間只存在1個協整關系。相應的標準化協整方程為:

    LnTB=-1.3017LnE-1.2517LnYh+3.0014LnYa

    (2.9014) (l.6198) (4.9978)

    該式表示了中美兩國貿易收支和各變量之間的長期關系,括號內的數字為各協整系數估計值的標準差。各變量的符號與預期一致,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值1%,會引起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下降1.30%;中國實際GDP上升1%,貿易順差下降1.62%;美國實際GDP上升1%,貿易順差上升5.00%。彈性系數的值表明,實際有效匯率對中美兩國貿易影響較小,而美國的國內收入對貿易響應非常大。

    (3)Granger因果檢驗。通過協整檢驗可知,中美的貿易收支相關變量存在均衡關系和短期動態關系,是否存在因果關系還需進一步檢驗,結果見表4。

    表4 中美貿易收支因果檢驗

    零假設 最優滯后期 樣本數 F統計量 P值 結論

    LnTB不是LnE 的原因 2 12 3.8921 0.0032 拒絕

    LnE不是LnTB的原因 2 12 4.9232 0.0028 接受

    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人民幣實際匯率和貿易收支之間互為因果關系。即人民幣實際匯率貶值促進了中國貿易收支的改善或貿易盈余的增加,貿易收支盈余的增加進一步促進了人民幣的升值。

    (4)脈沖反應分析。為了進一步檢驗貿易收支對實際匯率波動的動態反應,在VAR模型基礎上引入一般脈沖反應函數進行分析。相對傳統正交脈沖反應函數而言,一般脈沖反應函數具有不受變量階數影響的優勢。在中美雙邊貿易收支VAR模型中,通過脈沖反應函數來檢驗貿易相對差額對最初一單位沖擊的短期和長期反應。

    圖1 人民幣實際匯率對貿易收支的脈沖響應

    圖1表明,本期人民幣實際匯率受到一個標準差正向沖擊后,貿易收支在接下來的兩個季度內迅速下降,在第2季度末迅速反彈并在第3季度達到峰值,然后又迅速下降,在第8季度下降到最小值后開始平緩上升,對貿易收支的影響最終為正向影響。圖3說明實際匯率的一個標準差正向沖擊對中國貿易收支的影響是先為負向影響,然后為正向影響,再一次說明中美之間貿易J曲線效應較為明顯。

    五、結論與建議

    本文以中美兩國2010―2012年間美元兌人民幣匯率數據和中國與美國貿易季度數據為樣本期,研究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構建、中國實際GDP、美國實際GDP對中美兩國貿易收支的影響,得出以下結論:人民幣實際匯率對中美貿易收支的影響是先負后正,最終逐步收斂,中美貿易曲線效應較為明顯;人民幣實際匯率與中美貿易收支之間互為因果關系,人民幣實際匯率的貶值有效地改善了貿易收支或增加了貿易盈余,但是人民幣實際匯率與進出口之間僅存在單向的因果關系。

    基于上述研究結論,本文給出如下對策建議:改善中美貿易失衡的狀況需要中美雙方共同努力。對于中國而言,應該調整經濟結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積極擴大內需,逐步從發展外需市場向擴大內需市場轉變。對于美國而言,應當改變其擴張性財政政策!積極提高儲蓄率,量力而行進行消費;調整出口產品結構。企業應大力推進產業技術創新,積極實施出口產品結構升級,提高出口產品的附加值,通過提高產品質量提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穩健有序地推進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

    參考文獻:

    [1]ETHIER.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forward exchange marke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3.

    [2]DELLASH,ZILBERFARB H.Real 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reexamination of the theory[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1993.

    [3]盧向前,戴國強.人民幣實際匯率波動對我國進出口的影響[J].經濟研究,2005,(5).

    [4]張學忠,張麗,等.人民幣實際匯率與貿易條件的協整關系及動態沖擊響應的檢[J].山東社會科學,2007,(2).

    [5]徐煒,孫俊.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對我國進出口總額的影響[J].國際貿易問題,2008,(3).

    [6]楊學楠.人民幣匯率與我國出口貿易之間的關系[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0,(4).

    國際貿易研究方向第8篇

    【關鍵詞】國際直接投資;進口貿易;替代關系

    國際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是生產要素和商品在國際間流動的結果, 兩者之間存在著十分密切的聯系,是替代關系、互補關系還是其他關系等,學者們的觀點不盡相同。蒙代爾(1957)在赫克歇爾-俄林-薩繆爾森的要素稟賦理論基礎上,對FDI與國際貿易的關系進行研究,認為FDI與國際貿易之間是一種替代關系。小島清(1987)通過對日本與美國間的FDI與國際貿易關系進行研究,認為FDI與國際貿易為互補關系。Painhe和Wakelin(1998)通過對OECD的11國的相關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發現FDI與國際貿易既可能存在替代關系又可能存在互補關系。馬章良(2013)通過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FDI對我國對外貿的關系進行研究,認為FDI對我國的貿易總額、出口總額和進口總額均有積極的影響。等(2009)從跨國公司的視角,對貿易成本變化下的FDI與國際貿易的相互關系進行研究,認為在不同貿易成本下,FDI與國際貿易既可能是替代關系有可能是互補關系。歐星星(2013)利用1997-2011年間,中國與其他33個貿易國的國際直接投資與貿易面板數據,對FDI與國際貿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認為FDI與出口貿易呈互補關系,與進口貿易呈替代關系。本文將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運用1982-2015年間,中國出口貿易、進口貿易和FDI的時間序列數據,對FDI與國際貿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

    一、數據說明及變量的選取

    本文采用1982-2015年的時間序列數據,主要變量是中國進口貿易總額和對外直接投資額,同時為避免虛假序列相關問題的出現,本文也將影響進出口的重要因素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匯率(E)作為解釋變量。以上數據均來源于世界銀行,以現值美元計,其中匯率以1美元等于E人民幣表示。為保證數據的平滑性,消除樣本數據中存在的異方差,對以上數據(除E外)分別通過取對數的方式進行去趨勢處理,并將各變量分別記為:進口貿易額lnIM;對外直接投資lnFDI;國內生產總值lnGDP;匯率E。

    二、單位根檢驗

    本文采用數據均為時間序列,為避免出現“偽回歸”現象,首先應對各時間序列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本文采用ADF檢驗法對時間序列變量lnIM、lnFDI、lnGDP、E分別進行平穩性檢驗,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根據表1單位根檢驗結果可知,時間序列變量lnIM、lnFDI、lnGDP、E的水平序列均是不平穩序列,但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lnIM、lnFDI、E是平穩的,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lnGDP是平穩的。所以變量lnIM、lnFDI、lnGDP、E均為一階單整序列,服從I(1)過程。

    三、FDI與中國進口貿易關系的實證分析

    1.協整檢驗

    單位根檢驗結果(參見表1)表明在樣本區間上,時間序列變量lnIM和lnFDI、lnGDP、E都是一階單整序列。如果一組非平穩序列都是同階單整的,而且該組非平穩時間序列存在一個平穩的線性組合,即該組合不具有隨機趨勢,那么這組序列就是協整的,這個線性組合被稱為協整方程,表示一種長期的均衡關系。

    首先采用AIC準則和SC準則確定最佳滯后期為1(參見表2)。

    無約束VAR模型的最優滯后階數為1,故協整檢驗VAR模型的滯后期可確定為0。采取協整方程有截距項但沒有趨勢的形式,進行Johnson協整檢驗,特征根跡檢驗結果如表3和表4。

    據Johnson協整檢驗的特征根跡檢驗結果和最大特征根檢驗結果都顯示,變量間存在協整關系,且存在3個協整關系,說明進口貿易額(lnIM)與國際直接投資(lnFDI)、國內生產總值(lnGDP)、匯率(E)在樣本期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Johnson協整檢驗方法估計結果如下表5所示。

    據Johnson協整檢驗方法估計結果,可將進口貿易額與國際直接投資、國內生產總值、匯率的長期均衡關系表示如下:

    上式中各系檔募煅榻峁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都是顯著的,在長期中國際直接投資對進口貿易具有負效應,國內生產總值和匯率對進口貿易具有正效應。國際直接投資每增長1%,進口貿易額將降低0.46%。

    2.格蘭杰因果檢驗

    先對IM和FDI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檢驗結果見表6。

    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顯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FDI不是IM的格蘭杰原因和IM不是FDI的格蘭杰原因的假設均可被拒絕,所以進口貿易與FDI互為格蘭杰因果關系。

    四、結論

    本文運用單位根檢驗、協整檢驗和格蘭杰因果檢驗等方法,對1982-2015年間我國進口貿易與FDI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進口貿易與FDI互為格蘭杰因果關系,且進口貿易與FDI之間都存在長期均衡關系。變量FDI的系數顯示,FDI對我國進口貿易均具有負向沖擊作用,即FDI與我國國際貿易間存在替代效應。

    參考文獻:

    [1] 陳波.FDI 與中國對外貿易的實證分析[J].財經論壇,2006,(1).

    [2]劉東升,王春艷.進口貿易與FDI:服務業的實證研究[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5,(01):36-44.

    [3]李海波.FDI與國際貿易關系研究的文獻綜述[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8,(03):87-90.

    [4],李林,周四清,武止戈.FDI與國際貿易的相互關系研究[J].經濟數學,2009,(02):59-64.

    [5]馬章良. 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對外貿易效應的實證研究[J]. 改革與戰略,2013,(03):41-45.

    [6]歐星星.FDI與國際貿易的關系:一個統一模型的實證檢驗[D].北京大學,2013.

    [7]王春艷,程健.中國服務業FDI與服務貿易進口的替代關系[J].技術經濟,2013,(10):106-111+133.

    [8] 小島清.對外貿易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

    [9] 張為付,武齊.外國直接投資c我國對外貿易的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5(12).

    [10]MUNDELL R.Int 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 or mobility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7,47(3):321 -335.

    [11] WISSEM A.A Granger-causality analysis betw een FDI and trade:an empirical comparative study[D] .2002 .

    作者簡介:

    國際貿易研究方向第9篇

    關鍵詞:IFDI 進出口貿易數量和結構 協整檢驗

    文獻回顧

    自1992年起,流入中國的國家直接投資呈現明顯的持續增長態勢,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貿發會議)于2012年的《全球投資趨勢預測》指出,中國繼2003年之后再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外國直接投資流入(inflowing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IFDI)的目的地。與此同時,中國國際貿易也有迅速發展,兩者之間具有明顯的同步性和相關性,這引起學者們對兩者關系的探索。本文擬以“長期”作為時間跨度對中國的國際貿易和IFDI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重新檢驗,研究國際貿易和IFDI在長期內存在怎樣的相互關系;如果兩者之間存在顯著的一體化關系,這種關系體現在哪些方面。

    關于IFDI與國際貿易關系的研究主要存在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IFDI與國際投資之間具有替代性,第二種觀點認為兩者之間存在互補性,第三種觀點認為兩者之間相互融合。蒙代爾(Mundell,1957)最早提出貿易與投資存在相互替代的理論,運用簡單的兩個國家、兩種產品和兩種生產要素的標準國際貿易模型,假設存在國際貿易壁壘,廠商始終沿著特定的軌跡(即所謂的Rybczynski線)實施對外直接投資,得出的結論是:對外直接投資能夠在相對最佳的效率或最低生產要素轉換成本的基礎上,實現對商品貿易的完全替代,而如果兩個國家的要素稟賦和技術水平相接近時,這種替代效應會尤為明顯。關于IFDI與國際貿易關系之間存在互補性的理論,最有影響力的是日本學者小島清(1987)針對蒙代爾貿易與投資替代模型,提出的IFDI與國際貿易之間存在互補效應的小島清模型,小島清認為IFDI與國際貿易存在互補性,IFDI可以在母國與東道國之間創造出新的貿易機會,從而會使兩個國家間的貿易規模變大,擴大國際貿易的規??偭?。國內方面,邱斌(2006)對外資企業和全國整體狀況分別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外資企業的國際貿易與IFDI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相互促進關系;鐘曉君(2009)運用基于VAR模型的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法,對我國FDI與進出口貿易之間的動態關系進行了動態研究,認為IFDI對我國進出口貿易具有長期的促進作用。IFDI與國際貿易具有相互融合關系,最早見于Patrie(1994)的研究,他根據激發直接投資的動機不同,將直接投資劃分為三類:市場導向型直接投資、生產導向型直接投資、貿易促進型直接投資,其中市場導向型直接投資可能可以替代貿易,而其他兩類可以促進國際貿易的開展,激發直接投資的動機不同,貿易與投資的關系也不同。

    上述理論從不同角度分析了IFDI與國際貿易的不同關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價值。但是現有研究實際上大多存在四點不足:

    第一,只是對國際貿易和IFDI短期關系進行考察,未能將兩者之間的關系置于“長期”內進行探索,國際貿易和IFDI能否在一個較長時期內構成“貿易投資一體化”的關系不得而知;第二,關于IFDI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分析大多采用了當年的流量數據,忽略了前期(t)IFDI對以后各期 ( t + 1,t + 2,…)國際貿易的持續影響,從而由此而產生的IFDI的存量數據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未能反映在模型之中;第三,現有文獻中,對新息沖擊所導致的內生變量的目前值和未來值影響未做預測;第四,貿易投資的“一體化”不僅僅體現在國際貿易的數量和IFDI的數量關系上,而且還體現在國際貿易的產業結構和IFDI的產業結構關系上,但現有的研究均未對此做深入的分析?;谝陨涎芯康牟蛔愫腿毕?,文章擬將IFDI與國際貿易置于一個系統中,研究兩者之間的長期關系,以協整理論為基礎進行建模,選取中國西部地區1992-2011年實際利用外國直接投資額、進出口貿易額作為相關數據,予以實證檢驗。

    研究方法與數據

    為了研究國際貿易與IFDI之間的長期關系,本文以協整理論為基礎進行建模,采取傳統計量經濟學方法,首先對時間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協整檢驗和格蘭杰檢驗。在此基礎上,進行脈沖響應函數分析和動態測算。實證分析方法以協整檢驗為基礎,說明變量之間是否存在一種長期均衡關系;之后,IFDI的單位變化如何通過其內在聯系引起對整個系統的擾動,以及各變量對這些擾動的綜合反應,建立VAR模型對LnIFDI、LnEX、LnIM之間的關系作脈沖響應分析,并最終確定各變量之間的長期關系。

    文章選取1992-2011為樣本數據,以中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及該地區進出口貿易額作為實證檢驗對象,數據來源于歷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令PIFDI、SIFDI、EX、IM、(IM+EX)P、L(IM+EX)S分別代表全國外商直接投資流入、第一產業的FDI、第二產業的FDI、第一產業進出口、第二產業進出口、全國出口貿易和全國進口貿易額,為盡可能消除時間序列對模型的影響,對變量取對數值,取對數值后的變量為LnPIFDI、LnSIFDI、Ln(IM+EX)P、Ln(IM+EX)S 。

    實證分析結果

    文章在進行全國總進口、總出口、IFDI三者之間的脈沖響應分析前,借助于計量軟件Eviews6.0對數據進行分析,單位根檢驗得出LnIFDI、LnIM、LnEX、LnPIFDI、LnSIFDI、Ln(IM+EX)P、Ln(IM+EX)S一階差分序列都是平穩序列,并且取得一階單整,符合協整檢驗的條件;通過檢驗發現IFDI和出口是相關影響的,二者具有雙向的格蘭杰因果關系,第二產業國際貿易是引起第二產業IFDI的原因。

    (一)全國總進口、總出口、IFDI三者之間的脈沖響應分析

    已知進口、出口、IFDI均是(1)序列,符合協整檢驗前提,可進行協整檢驗。

    首先確定最大滯后階數,建立三者的VAR模型,對序列進行VAR模型估計,選擇最大滯后階數為3,得到滯后階數判斷結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有4個準則選出來的滯后階數為2階,只有一個準則選出來的滯后階數是1階,因此VAR模型的滯后階數應定義為2階。

    根據Johansen協整檢驗和VEC模型的滯后階數選擇原則,得到Johansen協整檢驗和VEC模型的滯后階數為1階。

    (二) Johansen協整檢驗

    考慮LTIFDI、LTIM、LTEX是否存在協整關系,進行Johansen協整檢驗,得到協整檢驗的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三個原假設被拒絕,Johansen協整檢驗表明在0.05顯著水平下只有三個協整關系。

    考慮到實際意義,本文選擇第一個協整關系進行分析,建立向量誤差修正模型,對向量誤差修正模型進行脈沖響應分析,脈沖響應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資對其自身的一個標準差擾動具有明顯的正效應,并且從第一期開始就是正效應,并在第二期達到最大值0.271610,之后逐期遞減,正效應減弱。LnIM對LnIFDI的一個標準差沖擊在第一期為0,在第四期負向影響最大,為-0.111505,之后負向影響逐漸減弱,并在第十期出現了正向效應,說明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進口貿易的影響開始階段是負向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轉為正向影響。LnEX對LnIFDI的一個標準差沖擊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正向效應趨勢,且正向效果明顯,表明外商直接投資對出口貿易有正向推動作用。

    結論與研究展望

    本文在前人理論和實證的基礎上,運用VAR模型的脈沖響應函數,對我國1992年以來外商直接投資流入和進出口貿易之間的長期關系進行分析研究。經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和政策建議。

    由脈沖響應函數分析的結果可知,IFDI對中國的進口貿易為負效應,但負效應呈逐期遞減趨勢。這表明外商直接投資短期內不利于我國進口貿易的發展,原因可歸于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我國出口的是處于價值鏈低端的勞動力密集型產品,進口的是處于價值鏈高端的技術密集型產品,引進外資和先進的生產技術、管理經驗使一些原本需要進口的技術密集型產品現在可以由國內企業進行生產,因此產生了替代作用即進口減少;另一方面可能是受國內企業規模效應的影響,引進外資之前由于缺少資本導致企業生產規模較小、成本較高,一些本國可以生產的產品由于成本而采取進口,而外資進入以后企業資本充足可以大規模生產,從而導致這些原本需要進口的產品由國內企業生產,進口減少。

    從脈沖響應函數軌跡可以看到,IFDI對中國的出口貿易有著長期平穩的正向效應,即外資的流入促進了東部地區出口貿易的發展。原因可歸于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相比國內企業,外資企業更了解國際市場動態,加之擁有更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現代化營銷手段,單位時間內生產出更多且質量更高的產品,使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更有競爭力,增大了在華外資企業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量和產品出口。另一方面,東部地區當地企業在外資企業的沖擊下增強了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不斷提高自身的勞動生產率以及自主創新能力,并且通過外資企業的技術外溢和知識轉移獲得先進技術和管理理念,促進了企業競爭力的提高和國際知名度的上升,從而擴大了出口。

    因此我們應該進一步為外資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制定吸引外商投資的政策法規,利用IFDI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和進出口產品結構升級。

    參考文獻

    1.Mudell.R.A.,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 Mobi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47,1957

    2.[日]小島清.對外貿易論[M].南開大學出版社,1987

    3.A.Patrie.The Regional Clustering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rade[J].TransnationalCooperation,DEC,1994

    4.邱斌,唐保慶,孫少勤.對中國國際貿易與FDI相互關系的重新檢驗[J].南開經濟研究,2006(4)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
    中文字幕无码av东京热,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区5o,中文无码亚洲色偷偷,国产一级A∨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