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投入產出;電力經濟關系;直接經濟價值;間接經濟價值;完全經濟價值
中圖分類號:F4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2)23-0016-03
電力工業是我國的基礎性產業,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起著基礎性作用,是發展的先行行業。隨著電力產業規模的逐漸擴大,我國的電力發展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從電力行業的發展情況來看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亟待解決,例如電力生產效率較低、電網發展相對落后、電源結構不合理、發展機制不完善等問題,這些都是制約我國電力與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另外在資源能源相對缺乏的情況下,把握電力行業的發展和國家經濟的周期性發展,是保證電力和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就電力和經濟的關系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1 投入產出法概述
投入產出法又可稱之為投入產出分析、產業關聯法,是指將以經濟聯系為研究對象的數量分析方法,通過編制投入產出表,綜合研究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投入、產出的數量平衡關系。其理論基礎是經濟理論,有效地將經濟分析和數學統計相結合,在此基礎上實現全面的系統化的定量分析。投入產出分析法的思想起源于18世紀的法國,正式產生成為研究放大是在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投入產出分析法具有科學性、實用性以及先進性的特點,因此在各個領域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許多國家也根據自身發展情況編制了投入產出表,并且加強了這一方面的研究。就目前發展來看,投入產出分析已經成為國際上公認的、科學的經濟分析方法和常規的經濟核算手段。
投入產出分析法中的投入是指經濟活動過程中的投入和來源,包括了經濟過程中的固定資產、流動資產、自然資源等。而投入產出中的產出是指經濟活動的成果以及分配使用的方向。產出中分為中間使用和最終使用,中間使用是指用于中間消耗的部分產品,最終使用是指用于最終消費、資本形成和凈出口的產品。
2 基于投入產出法的電力經濟關系分析
電力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在經濟發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體現在對國民經濟各產業和各部門的拉動作用上。筆者將在下文中依據投入產出的基本方法建立直接經濟價值模型和間接經濟價值模型以及推動作用分析模型,進一步細化電力經濟的關系:
2.1 直接經濟價值模型
直接經濟價值是指電力行業在發展的過程中產生的增加值,是對經濟的直接推動,假設第j部門單位產值對國民經濟的直接價值為:
為第j部門的總產出,為增加值。
2.2 間接經濟價值模型
根據投入產出法分析產業推動作用,具體來說計算模型如下所示:
是完全攻擊系數矩陣D=(I-R)-1的元素,表示第i部門的初始投入向第j部門產生的供給量。當i=j時則直接表示第i部門的增加值向其自身產生的供給量,在本模型中只考慮當i部門增加一個單位的初始投入時,對本部門以及其他各部門產生的完全供給量,可以表示為:
,=0
另外,當i部門的一個單位初始投入發生時,與之相對應的所產生的增加值推動總量可以表示為:
根據此推動作用產生的增加值,可以推到i部門對Gi單位的初始投入產生的推動作用的增加值是:
通過投入產出量表已知,i部門的某單位總投入即Xi單位的總投入中的初始投入量為Gi,由此可以得出i部門Gi單位的增加值的推動總用所產生的增加值就可以表示為i部門Xi單位的總投入對國民經濟所產生的推動的產出。通過公式代換,可以得出,i部門的單位總投入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產生的推動值,即增加值可以表示為:
其中Xi為i部門的Xi單位總投入中的初始投入量為Gi單位。各個因式的含義為第i部門一個單位的總產出推動第j部門的增加值。
2.3 完全經濟價值分析
從上文所描述的模型中可以看到電力行業對國家經濟增長,特別是GDP增長的貢獻,體現在其對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和產業之間的直接經濟價值和間接經濟價值。其中直接經濟價值是指電力產業作為一個獨立的基礎性經濟體系和產業體系,通過有效地發電、蓄電、供電可以實現在市場經濟運營環境下的有效經濟利潤,從而實現投入的增加值,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提供直接經濟價值。間接經濟價值是指電力部門作為我國的能源部門,是向其他生產部門提供能源和動力,從而為其他部門的發展創造可能,起到拉動和推動作用,因此在經濟發展中體現出間接的價值效益。依據上述投入產出分析可以看出,電力工業的每個部門所產生的直接經濟價值可以直接通過對本部門的投入產出情況進行核算得到,是電力工業對經濟發展推動作用的直接體現。而間接經濟價值可以通過產出模型進行測算,通過對其他部門產值和增加值的測算,推動電力部門對國民經濟的間接經濟效益。完全經濟價值就是直接經濟價值和間接經濟價值的綜合體現,是二者的總和。
完全經濟價值體現了電力工業對我國經濟發展做出的全部貢獻和全部經濟效益,它能夠從客觀、全面的角度反映電力工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大推動力,是對電力經濟一種較為全面的多角度的審視和方法。
3 實證
本文根據直接經濟價值、拉動經濟價值、推動經濟價值、間接經濟價值、完全經濟價值的計算方法,依據我國2002、2004、2006、2008、2010年可比價投入產出表,計算出電力對各部門、各產業產生的經濟效益,確定出電力經濟價值各年份間波動大的部門,對其原因進行分析,從而最后得到2002~2010期間電力經濟價值的特點。
關鍵詞:人民幣貶值;中美機電產業;貿易現狀
中圖分類號:F83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6)02-0005-03
一、中美機電產業貿易現狀分析
自1979年中美雙方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之后,中美雙方的貿易一直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尤其在2001年中國加入WTO后,雙方之間的貿易規??焖贁U大,到2008年,美國成為中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中國成為美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在中美雙方的貿易中,機電產業貿易一直是中美雙方最主要的產業貿易項目,占據著較大比例且一直呈增長勢態。機電產業在中國出口貿易中一直占據重要地位,對于拉動出口經濟發展,優化經濟結構起著重要作用。中國的機電產品出口總額不斷上升,2004年中國機電產品出口額達到3234億美元,位居世界機電貿易出口第四位,2006年上升至第三位,自2009起,中國連續保持了五年全球第一大機電產品出口國的地位。自2008年開始,機電產品進出口貿易額在我國總貿易額中所占比例超過50%,此后一直保持增長趨勢,2014年這一比例達到56.9%,2015年上半年達到57.5%,機電產業成為出口創匯的重要項目。
就機電產業本身而言,它是指機械產品、電工產品、電子產品和機電一體化產品等及這些產品的零部件等,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主要取決于產品在進口國的價格和產品本身所蘊含的科技水平,而價格決定因素中匯率變化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匯率主要通過影響機電產品在出口國當地市場的標價來影響機電產品的出口額。而對于中低端的機電產品,勞動力占據了較大的生產要素比例,中國對美國出口的機電產品以中低端產品為主,大量廉價勞動力帶來的成本優勢使得中國機電產品在美國市場一直占據較大比例,而美國在科技水平含量較高的機電產品及擁有核心專利技術的機電產品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中美雙方在勞動力和科學技術方面的優勢互補使得雙方在機電產業貿易中一直保持優良的發展勢態,雙方互補性明顯大于競爭性。但近年來,隨著中國出口美國機電產品貿易額越來越大,美國越來越重視機電產業貿易。中國出口的機電產品由于成本較低,出口至美國市場價格也就相應較低,這使得中國出口至美國的機電產品在市場上很受歡迎,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在美國市場上“擠出”美國本土生產的機電產品,而美國出口至中國的機電產品,由于其較高的價格,在中國市場上的需求遠遠低于美國市場對來自中國進口的機電產品需求,美國機電產品在中國市場并不具有較大的競爭優勢,尤其是在近幾年中國國內機電產品質量和科技技術水平快速提升的情況下。
為了扭轉中國貿易順差的地位,保護本國的機電產業,美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技術貿易壁壘,即加大了對中國機電產品的進口檢驗標準,這種檢驗標準涉及很多方面,包括安全、環保、產品質量和技術含量等,這些標準的設置靈活多變,難以定位,因此,技術貿易壁壘被認為是國際貿易中最為隱蔽、最難應對的非關稅貿易壁壘,這一措施的實施使得中國出口美國的機電產品甚至其他產品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中國加入WTO之后,按照WTO的要求,承諾在若干年之內取消對所有商品進口的配額許可證管理并逐步降低各種產品的關稅,這一系列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國機電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加之中國機電產業結構本身的不合理,產品的附加值較低,也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以勞動附加值大而科技含量低的中低端機電產品為主的情況,這明顯不利于中國機電產業的長期發展。調整中國機電產業進出口結構迫在眉睫。
二、人民幣貶值與中美機電產業貿易
近年來人民幣匯率一直呈下降的趨勢,中國采取人民幣主動貶值的策略,中央銀行在貨幣市場上不斷擴大貨幣供給量。2015年10月,央行向三大政策性銀行提供抵押貸款共705.37億元,利率為2.85%,期末抵押貸款余額共計10294.37億元,此舉相當于是定向降準,這一舉措在一定程度上也帶來了人民幣市場上貨幣供給量的擴大,導致人民幣進一步貶值。就人民幣貶值對國內普通居民來說影響并不是很大,生活必需品的價格水平上升幅度并不很明顯,帶來生活必需品需求量變動也不大,但是這一變化趨勢必定會給中美雙邊貿易帶來重大影響。
從影響一國進出口貿易的眾多因素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國的匯率水平對于該國進出口貿易額來說意義重大。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一國貨幣貶值相對地表現出他國貨幣較本幣的升值。當人民幣匯率較低時,中國進口商品就表現出更高的價格,出口商品表現為相對較低的價格,這會使外國消費者增加對中國出口商品的需求,中國居民減少對外國進口商品的需求,增加中國的出口貿易額,減少其進口貿易額,導致國際貿易收支失衡。
人民幣貶值帶來國內生產成本的增加,出口價格較之前會提升,但短期內提升的幅度不及人民幣貶值的幅度,因此,出口的商品在國外市場就表現出相對較低的價格,這就會直接導致國外市場需求量的擴大,帶來出口貿易的發展。而相對應的,人民幣貶值導致國內居民消費能力的下降,消費者會選擇國內價格相對較低的產品來代替進口的產品,這就會導致進口貿易的減少,帶來國際貿易順差。
人民幣貶值對中美雙方都有著較大的影響,下面我們重點從中方視角來討論人民幣貶值對中美機電產業貿易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1.有利于機電產品的出口,拉動出口產業發展,優化經濟結構
人民幣貶值即單位人民幣在國際市場將會折合成更少的外幣,也就是說外國購買者將會以一個更低的價格獲得該商品,較外國本土價格未變的同類產品,中國出口的產品將更具有競爭力,有利于擴大出口。中美機電產業貿易受人民幣貶值的影響也是如此。
海關信息網數據顯示,2014年美國對中國出口1240.2億美元,占美國出口總額的7.6%,其中機電產品對中國出口額為245.0億美元;中國對美國出口總額為4666.6億美元,占美國進口總額的19.9%,其中機電產品為2 323.4億美元。就機電產品貿易項目,中美雙方貿易中,中國存在巨大的貿易順差。2015年1-6月,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額達9 972.6億美元,與上年同期持平。其中出口額為6 159.62億美元,同期增長3.2%,較上年同期上升4.9個百分點,占出口貿易總額的57.5%,而進口額為3 813.0億美元,下降4.8%。中國對美國出口機電產品占美國市場的26.2%,同期上漲0.5個百分點,對美國機電產品進口下降1.9%。
人民幣貶值導致中國出口至美國市場的機電產品較之前相對較低的價格,會擴大美國市場對進口機電產品的需求,刺激中國機電產業的出口量,進一步地帶動中國出口貿易的發展,使我國更加深入地融入世界經濟,提高經濟效益,增強三駕“馬車”中出口的拉動力,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2.有利于國內機電產業的發展
上述人民幣貶值會帶來中國機電產品出口貿易額的增加。一方面,人民幣貶值導致人民幣購買力下降,美國出口至中國市場的機電產品折合成更多人民幣,會降低中國國內對機電產品的進口需求,當產生機電產品購買需求時,消費者會更加傾向于購買價格較低國內產品。這種消費選擇的轉變有利于國內機電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更多的機電產品出口至美國市場,中國機電產品面臨的不僅僅是國內同業的競爭,還有來自于美國市場同類產業的競爭壓力,這會迫使出口產業部門更加積極地進行技術改造,提高勞動生產率,進行科技創新,提高產品質量,改善生產經營管理,進而提高中國機電產業的經濟效益,促進中國機電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中國機電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3.有利于緩解國內就業壓力,優化資源配置
人民幣貶值帶來的中國出口至美國機電產品的增加,有利于充分發揮我國機電產業的能力,吸收中國的剩余勞動力,增加就業崗位,緩解我國的就業壓力,有利于社會的穩定。據測算,我國每增加出口工業品l億美元,就可以創造112萬個就業機會。2013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4160億美元,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其中出口至美國機電產品額為2100億美元,2014年這一數據達到2323.4億美元,增加了223.4億美元,為中國提供了近268.08萬個就業崗位。
同時國內機電產業的發展,帶來投資方向的轉變,更多的資金流入機電產業,有利于中國投資結構的調整,優化資源配置,這在一定程度上又反過來促進國內機電產業的發展,增加機電產品出口額,優化國內經濟結構。
(二)消極影響
1.中國機電產品出口將面臨更大的競爭
人民幣貶值導致國內生產成本的增加,而我國機電產業以中小型企業為主,生產成本的提升加上國內本身就存在的中小型企業融資難的狀況,生產成本的增加導致生產機電產品的中小企業利潤空間下降,不利于國內機電產業的持續投資。人民幣貶值導致國內居民消費能力的下降,中國從美國進口的機電產品數量明顯下降,美國為了保護本國的機電產業的發展,必定會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應對如技術貿易壁壘和綠色貿易壁壘。今年以來,人民幣的表現在新興貨幣市場中非常堅挺,而與中國機電產業存在競爭關系的日本和韓國,其貨幣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貶值。以上人民幣貶值帶來的結果將會使中國的機電產業出口面臨更大的競爭。
2.加劇中美雙方的貿易摩擦
中美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雙方的貿易合作也越來越多,貿易摩擦不可避免。中國開展國際貿易需要一個良好的貿易環境。人民幣貶值會給美國經濟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加劇了中美雙方的貿易摩擦。人民幣貶值導致的中國機電產品進口減少、出口增加,為中國帶來更大貿易順差,這顯然是美方所不能接受的。中方機電產品以價格優勢占據美國不少的市場分量,給美國機電產業帶來壓力,進而帶來就業等社會問題,美國為此采取的技術貿易壁壘和綠色貿易壁壘,會增加對中國的機電產業出口壓力。中國也會采取其他措施來降低貿易壁壘帶來的負面影響。這樣相互之間的惡性競爭會加劇中美雙方的貿易摩擦,甚至會傷害中美的友好合作關系。2015年9月,主席應邀訪美,美國就人民幣持續貶值指責中國貨幣當局操作人民幣匯率市場,導致雙方貿易談判陷入僵局,中國對外界的質疑作出回應,稱“中國并非有意貶值以刺激出口,低匯率只是副產品,而非目標”,新華社文章中指出,人民幣貶值是實體經濟增幅放緩的反應,穩定的匯率需要穩定的經濟,而中國的經濟仍需時間來穩定,人民幣貶值是經濟增速放緩和人民幣匯率價格形成機制改革過程疊加的結果,是經濟發展順其自然的結果。雙方就人民幣貶值意見的不統一為中美機電產業貿易帶來了更大的貿易摩擦。
本文的中心論點:開放市場競爭和把民營因素引入電信業是同一件事情不可分離的兩個側面。原先我國電信行業獨家行政壟斷和單一國有制互為表里,要在這樣的結構中引進市場機制,必須雙管齊下,這就是開放競爭和引進民營經濟因素。
大家知道,在一些研究轉型問題、并且都主張改革的經濟學家之間,對“競爭機制”和“產權改革”的功用有很不相同的認識。一個意見分歧,是引進競爭機制和發動產權改革“孰輕孰重”或“誰先誰后”。另一個比較帶有根本性的分歧,干脆就成了“競爭能夠替代產權、還是產權替代競爭”,甚至更火爆地成了“‘競爭崇拜’還是‘產權崇拜”’。筆者相信,盡管分歧各方大概總還有一些理論深意沒有明白地表達出來,但對一些最基本概念的不同定義和用法,仍然是分歧形成的一個基本原因。筆者的見解,如本文開頭就已經點明了的,是把“引進競爭機制”和“改革公有制產權”完全看成一回事。因此筆者從來就不理解,“開放競爭”和“改革公有制”,怎么會成為“兩種”主張,而且居然還成為兩種彼此對立的主張。
問題大概出在筆者對“產權”的認識。當筆者用“產權”這個概念來討論經濟問題的時候,首先是在“所有權”的意義上定義“產權”的。所有權者,一種(或如Demsetz所說,“一束”)權利也。非常顯然,產權(所有權)強調的不是所有物的物質屬性,而是關于所有物的“權利”屬性。這些權利,可以有各式各樣的分類,比如使用權、收益權、處分權、轉讓權,比如剩余的索取權和控制權,以及其他等等。但是權利主體關于所有物的各種權利,歸根到底只有兩項:一是排他性地享有所有物的各種權益,二是自由地將關于所有物的權利與他方交易。簡單概括,產權(所有權)無非就是享用的權利和交易的權利。
排他性的享用權利是重要的。一個社會,如果不建立對資源利用的排他性權利體系,就談不到任何經濟秩序。要是完全消滅了排他性權利的體系,那就成為霍布斯所言的“叢林”,即“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事實上,任何一個在歷史上存在過的經濟,都有這樣那樣關于資源排他性享有權利的安排。問題是,僅僅為了界定排他性享有資源的權利,并不一定需要建立“產權(所有權)”。兩個“刀耕火種”的部落確定彼此資源利用的界線,一個原始家庭中在父親吃飽喝足前母親和子女都無權上桌的習俗,前蘇聯時代政治局委員們在莫斯科的專用車道,包產到戶之后一些農村的專業大戶用圍墻把自己承包的果園圍起來再養上一條狼狗,這些都是界定排他性享有資源權利的例子。但是,那并不是“產權(所有權)”,至少不是“產權(所有權)”的主要方面。
“產權(所有權)”最重要的功能是關于交易的權利。那是為擁有排他性享有資源權利的主體,提供彼此之間交易他們擁有權利的制度安排。確立排他性權利固然不容易。但倘若和建立保障可以便于人們交易彼此擁有的排他性權利相比,那就實在是小巫見大巫了。確定誰可以優先享用食物,比之于可以“買賣”此種優先權;建圍墻(還有養狼狗),比之于可以便利地交易圍墻內的果樹產品;派衛兵保證大人物專用車道,比之于此種“專用權”可以被交易(比如把專用權“上市”);以及其他等等。任何社會要確立交易權的體制,都要花費比之于確立排他性享用權更多的資源、更長的時間、以及更復雜的組織結構。把“產權(所有權)”僅僅理解為排他性享用權的確立,實在是非常不夠的。從經濟增長的源泉來看,排他性權利遠遠不夠,因為交易權才真正奠定資源的分工和專業化利用、并因此才能獲得所謂規模報酬遞增的效果。簡言之,排他權提供秩序,交易權才奠定增長。
在這個意義上,產權(所有權)不但構成市場活動的基礎,而且和市場交易完全就是一回事。一個聲稱保護產權的社會,如果同時又對市場交易設置各種限制和障礙,那種“產權”究竟又有多大的意義呢?社會為了那個意義上的“產權”,建圍墻、養狼狗、設衛士就夠了,為什么還要“投資”遠為昂貴和復雜的、包括法律及其執行系統、相關道德體系和“文化”投資在內的“產權(所有權)”體系呢?“產權(所有權)”對一個社會“物有所值”,不在它的排他性制度安排,而在它關于交易權的安排。剔除了交易權,“產權(所有權)”就沒了靈魂。
計劃經濟并沒有消除排他性含義上的“產權”。誠然,在“剝奪‘剝奪者’”的偉大口號下,計劃體制在確立過程中總要打破以往社會的排他性產權安排。但是,計劃經濟體制一旦確立,它就在事實上發展出一套新的排他性權利體系。人們批評“官本位”的荒誕和無效。豈不知道,“官本位”就是一整套以行政級別來確立排他性享有資源權利的體系。計劃經濟有許多缺點,但它的秩序毋庸質疑。計劃經濟體制真正加以否定的,不是排他性權利,而是關于交易的權利?!芭潘粶式灰住辈攀怯媱澖洕兄企w制的權利體系的根本特征。
舉個例子,給杭州“靈隱寺”定為“局級”單位,等于確定了這座著名的寺廟可以在計劃經濟時代獲取排他性享用資源的數量和程序。但是,“靈隱寺”再也沒有“交易權”,無論它在佛教世界的名聲更大還是更小,那已經與它獲得的資源無關了。按照計劃時代的典章,任何寺廟都無須參加和別家寺廟競爭信徒的“游戲”。計劃經濟在與市場經濟的比賽中失利,不是因為秩序,而是因為效率。因為消滅了交易的權利,資源利用的效率就失去了根基。
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其實就是由“排他不可交易”的體系向“排他可以交易”的體系的轉變。在這個意義上,產權改革就是確立“可以進行市場交易”的權利,就是容許并保障交易權。這難道不就是“建立市場和市場競爭”的同義反復?對于強調“市場競爭”的經濟學家,筆者總想請教“不確立交易權利(即產權),如何有市場和市場競爭”?對于強調“清楚界定產權”的,筆者要問的是;“界定可以交易的權利,還是界定不可交易的權利?”筆者的結論,非把“產權”和“競爭”看成一體,無法回答上述問題。引進市場競爭機制而不確立可交易的產權,如同試圖保留“不可交易”(或“難以交易”)的“產權”而又想引進市場競爭,不但是語言上的悖論,而且是實踐中不可解的悖論。國有經濟改革面臨的困境,很大程度上與這個悖論有聯系。
那么,把國有產權改成“可交易的權利”不就解決問題了嗎?是的,如果“改得成”,應該沒有問題。但是,必須承認,這件事情不那么容易改。
一類原因,是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還是認為無條件地保有相當一部分國有產權,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如果國有資產都可以自由交易,誰出個合適的價錢誰就可以買走,還叫什么社會主義?不管學者們是否同意這樣的意識形態,現實的情況是,國有資產是絕無可能立即具有“可交易”的屬性。
另一類原因,即便國家愿意使部分資產具有可交易性,也會遇到“定價難題”。我們曉得,資產定價是經濟學上極為復雜的一個題目。按照賬面資產值定?按照重置成本來定?按照資產的市場供求平衡價來定?還是按照預期的資產盈利潛能來定?同“一堆”資產,賣價可以天差地別。關鍵的問題,資產定價是對資產未來收益的估價,怎么也驅趕不走“主觀”的因素(比如期望值)。在資產屬于國家的情況下,究竟按照什么原則來定價,挑戰就大了。究竟把誰的“主觀”因素加入到國有資產的定價過程中去呢?有人會說,當然是“國家的”。那么“誰”是“國家”呢?這就麻煩了。因為從帝制被廢除之后,至今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合法地說“聯即國家”?,F代國家其實以這樣那樣的方式變成了一個“程序”,而所有國家公務員,都只是在國家程序的不同環節上依法履行各自職責的人。國有資產定價,不是任何一個公務員憑他的主觀估價來定價,而是經過一個程序來定價。
在韋伯意義上的現代國家,應該是一個“非人格化”的公共政治程序。程序的客觀性,越來越成為現代國家合法性的支持性因素。因此,要通過國家程序給國有資產定價,“客觀標準”十分重要。對于這樣的程序,資產定價最客觀的標準,似乎只能是“資產的賬面凈值”。問題是,一旦投入市場,資產的價值可能偏離其賬面凈值甚遠。如果國家人在資產的實際價值低于賬面凈值的條件下交易資產,那“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就來了。反過來,不要以為高于賬面凈值的國有資產交易就一定容易?!皣摇闭娴闹缹嶋H究竟“高”了多少嗎?假定100元賬面凈值的國有資產,市值150元,現在國家人在110元的價位上成交,然后私分40元。你說,國有資產是增值了,還是“流失”了?弄來弄去,政府不得不宣布“國有資產不能‘一賣了之’”??墒且y統不準賣,即不準交易,國有企業的問題又如何“了之”呢?
有人可能以為,國有資產根本無須易手,同樣可以加入市場競爭。國有經濟的產品和服務參加市場競爭就行了,非要什么“資產交易”不可嗎?筆者的答復,資產交易和定價,不但發生在易手之時,而且每日每時都不可缺少。須知單單國有資產,無論廠房、土地、礦產、機器設備還是其他財務資本,都不可能產生產品和服務。要進行生產性的活動,國有資產還必須分分秒秒與其他資源相結合。其他資源之中,最重要、也最難辦的就是人。有人以為國有企業中的人,從經理到工人,不早就已經是“國家的人”了嗎?沒錯,他們是國家的人?;蛘吒鼤r髦地說,他們已經是“國有資產的組成部分”。但是他們的努力、責任心、能力和創造性,卻并不是天然就是國家的。天然屬于個人、并只能由個人來發動和啟用。如果個人不情愿發動和啟用這些“資產”,天皇老子也奈何不得。各種強制體制能夠“調動”的,至多是體力的貢獻罷了。要個人把他的努力、責任心、能力和創造性貢獻給國有經濟,根本可靠的還是“激勵”。在經濟方面,有效的激勵就是“定價”,對人貢獻出來的努力、責任心、能力和創造性,定一個可以持續激勵供給的好價錢。
國有資產一旦參加組合(比如企業),不但給自己定價,而且要給組合的其他要素定價。這樣看來,交易權具有何其重要的“日常意義”。國有資產僅僅排他而不能方便地交易,物的資產利用不好,更要命的是無法有效激勵人的資源。那樣的產品和服務,怎么可能有競爭力。與關于“市場競爭可以激發國有企業活力”的預言相反,國有企業在整體上越進入市場競爭越限于嚴重的困境。
我們不妨從上述“國有經濟的定價悖論”方面找找原因。說來令人氣短,國有經濟要在一個公共程序里解決“為資產交易‘主觀估價’”的悖論,理論上不容易,實踐上更困難。弗里德曼曾經“預言”誰要是把轉型經濟中的經濟學問題解釋得通通透透,誰就可以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比弗氏更大膽的“預言”是,要是國有經濟的資產定價悖論得到解決,國有資產的增值部分足可以設幾十個諾貝爾基金。
不過,國民經濟是不會等到有人得了轉型經濟學的諾貝爾大獎之后再求發展。實踐的理性又一次走到了前頭:在國有經濟中引入民營經濟的因素,而不是消極地局限在純國有經濟的范圍內試圖解決國有經濟的難題。在若干個開放市場競爭的行業部門,國有制的改革和將民營因素引進國有經濟,并行不悖。筆者的判斷,后一方面的經驗更值得注意。
比如在IT行業,計算機市場是開放競爭的。著名的聯想集團公司就創造了“國有民營”模式?!皣小笔侵?,聯想最原始的財務資本是國家(科學院)投資的,因而以后聯想“滾動”發展起來的全部資產,似乎都是國家所有的。但是“聯想”集團又是民營的,這就是以柳傳志為代表的公司創業人和企業家一直擁有公司的控制權,并與國家(科學院)達成利潤35:65分成的制度安排。重要的不是這樣一個安排是不是具有“最終的”合理性。重要的是,民營因素使得在聯想集團的國有資產具備了可交易性,因而對聯想集團參加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可以與此對照的是,還有一些行業開放市場競爭之后并沒有適時引進民營的因素。其結果,要么行業的市場競爭格局難以真正形成,要么進入競爭的企業缺乏持久的競爭力。這方面,航空業和成立中國聯通公司之后的電信業提供了兩個值得研究的案例。我們希望中國電信業最近這一波的改革開放和重組,不要再重蹈“開放競爭但不引進民營因素”的覆轍。相反,為了適應電信市場開放競爭的進度,必須加快在電信業引進民營因素。
在哪些方面可以將民營因素引進我國電信行業呢?首先,政府可以考慮向民間開放電信企業的股權。事實上,中國電信前幾年在香港上市,已經是向國際資本市場的私人和機構投資者,開放電信股權了。筆者認為那應該算是中國電信股權開放民有民持的開端。令人不滿的是,為什么中國電信的股權首先并僅僅只對境外投資人開放。其結果,中國的消費者付壟斷高價,外國投資人持有股份,筆者始終認為這里邊有點不對頭。一個解釋是說,國內資本市場太“薄”,哪里一次可以籌來45億美元。但是政府是否可以考慮另一個國內即刻可做的事情,就是“還股于民”,就是將特定歷史形成的高額電信初裝費,折算為用戶的股份。還可以考慮,率先將電信業開辟為容許民間股權投資的行業,容許并鼓勵民間資本對電信的各種模式的投資。我們知道,“股份”是不可退的制度安排。所以“還股于民”和開放民間投資都不會減少中國電信公司的股本金,而只會增加電信公司的民營因素,增強對國有電信企業加入市場競爭后的行為約束。英國撒切爾政府首次決定向英國公眾出售英國電信(BT)的51%股權時,也認為這已經是開放到頭了,因而不會再有BT的股權出售了。幾年以后,BT的股權開放到了98%,BT不但還是BT,而且變得更富有競爭力。我國是否有必要展開討論,所謂“戰略性產業”必須由國有股本占絕對大的比例,究竟有什么理論根據和經驗根據,究竟哪一種政策對于“國家利益”和“社會利益”都是真正有利的。
其次,政府可以考慮,加大電信業準許民營公司進入獨立經營的領域和范圍。各國經驗表明,電信產業是可以形成企業生態群的大產業?;A電信網絡方面開放數網競爭,目前可以看到的前景,還是首先形成部分股權對民間開放的國有控股大電信公司之間的競爭框架。但是各種電信增值服務,卻有中小民營企業廣闊的活動舞臺,并能夠給電信業帶來經久不衰的活力。政府應當鼓勵中小民營公司進入更多的電信服務領域,增加社會總就業。
最后,新組建的電信公司有必要及時引進對經理、技術人員和工人的有效激勵機制。對于國有經濟的激勵機制,有人批評“富廟窮和尚”,有人批評“窮廟富和尚”。上述兩種概括都不難找到原型。但是在普遍的意義上,筆者以為正是改革前的“富廟窮和尚”的體制,導致了逐步在改革中掌控企業控制權的經理層,成為“窮廟里的富和尚”。無論如何,和尚利益與廟的利益的不一致,總是導致效率和公平的喪失。解決這個問題,要靠激勵機制。這方面引進民營機制,大有余地。不容忽視的是,市場競爭體制的確立,首先會增加競爭人才的強度??啃姓燃壷坪突趬艛嗍找娴母吒@J?,是過去中國電信吸引人才和凝聚人才的經濟基礎?,F在市場正在其變化,相應地,電信大公司的激勵機制的基礎,也必須適時調整??紤]到電信業壟斷因素的徹底消除還有待時日,因此增加電信企業激勵強度,并不等同于可以由電信工作人員分享行業的壟斷利潤。增加電信企業職位的競爭性,可能是一個更現實的選擇。電信企業的關鍵崗位應當對外部開放,特別要考慮對優秀的、相關行業的民營企業家開放。
有人可能以為,國有資產根本無須易手,同樣可以加入市場競爭。國有經濟的產品和服務參加市場競爭就行了,非要什么“資產交易”不可嗎?筆者的答復,資產交易和定價,不但發生在易手之時,而且每日每時都不可缺少。須知單單國有資產,無論廠房、土地、礦產、機器設備還是其他財務資本,都不可能產生產品和服務。要進行生產性的活動,國有資產還必須分分秒秒與其他資源相結合。其他資源之中,最重要、也最難辦的就是人。有人以為國有企業中的人,從經理到工人,不早就已經是“國家的人”了嗎?沒錯,他們是國家的人?;蛘吒鼤r髦地說,他們已經是“國有資產的組成部分”。但是他們的努力、責任心、能力和創造性,卻并不是天然就是國家的。天然屬于個人、并只能由個人來發動和啟用。如果個人不情愿發動和啟用這些“資產”,天皇老子也奈何不得。各種強制體制能夠“調動”的,至多是體力的貢獻罷了。要個人把他的努力、責任心、能力和創造性貢獻給國有經濟,根本可靠的還是“激勵”。在經濟方面,有效的激勵就是“定價”,對人貢獻出來的努力、責任心、能力和創造性,定一個可以持續激勵供給的好價錢。
國有資產一旦參加組合(比如企業),不但給自己定價,而且要給組合的其他要素定價。這樣看來,交易權具有何其重要的“日常意義”。國有資產僅僅排他而不能方便地交易,物的資產利用不好,更要命的是無法有效激勵人的資源。那樣的產品和服務,怎么可能有競爭力。與關于“市場競爭可以激發國有企業活力”的預言相反,國有企業在整體上越進入市場競爭越限于嚴重的困境。
我們不妨從上述“國有經濟的定價悖論”方面找找原因。說來令人氣短,國有經濟要在一個公共程序里解決“為資產交易‘主觀估價’”的悖論,理論上不容易,實踐上更困難。弗里德曼曾經“預言”誰要是把轉型經濟中的經濟學問題解釋得通通透透,誰就可以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比弗氏更大膽的“預言”是,要是國有經濟的資產定價悖論得到解決,國有資產的增值部分足可以設幾十個諾貝爾基金。
不過,國民經濟是不會等到有人得了轉型經濟學的諾貝爾大獎之后再求發展。實踐的理性又一次走到了前頭:在國有經濟中引入民營經濟的因素,而不是消極地局限在純國有經濟的范圍內試圖解決國有經濟的難題。在若干個開放市場競爭的行業部門,國有制的改革和將民營因素引進國有經濟,并行不悖。筆者的判斷,后一方面的經驗更值得注意。
比如在IT行業,計算機市場是開放競爭的。著名的聯想集團公司就創造了“國有民營”模式?!皣小笔侵?,聯想最原始的財務資本是國家(科學院)投資的,因而以后聯想“滾動”發展起來的全部資產,似乎都是國家所有的。但是“聯想”集團又是民營的,這就是以柳傳志為代表的公司創業人和企業家一直擁有公司的控制權,并與國家(科學院)達成利潤35:65分成的制度安排。重要的不是這樣一個安排是不是具有“最終的”合理性。重要的是,民營因素使得在聯想集團的國有資產具備了可交易性,因而對聯想集團參加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可以與此對照的是,還有一些行業開放市場競爭之后并沒有適時引進民營的因素。其結果,要么行業的市場競爭格局難以真正形成,要么進入競爭的企業缺乏持久的競爭力。這方面,航空業和成立中國聯通公司之后的電信業提供了兩個值得研究的案例。我們希望中國電信業最近這一波的改革開放和重組,不要再重蹈“開放競爭但不引進民營因素”的覆轍。相反,為了適應電信市場開放競爭的進度,必須加快在電信業引進民營因素。
在哪些方面可以將民營因素引進我國電信行業呢?首先,政府可以考慮向民間開放電信企業的股權。事實上,中國電信前幾年在香港上市,已經是向國際資本市場的私人和機構投資者,開放電信股權了。筆者認為那應該算是中國電信股權開放民有民持的開端。令人不滿的是,為什么中國電信的股權首先并僅僅只對境外投資人開放。其結果,中國的消費者付壟斷高價,外國投資人持有股份,筆者始終認為這里邊有點不對頭。一個解釋是說,國內資本市場太“薄”,哪里一次可以籌來45億美元。但是政府是否可以考慮另一個國內即刻可做的事情,就是“還股于民”,就是將特定歷史形成的高額電信初裝費,折算為用戶的股份。還可以考慮,率先將電信業開辟為容許民間股權投資的行業,容許并鼓勵民間資本對電信的各種模式的投資。我們知道,“股份”是不可退的制度安排。所以“還股于民”和開放民間投資都不會減少中國電信公司的股本金,而只會增加電信公司的民營因素,增強對國有電信企業加入市場競爭后的行為約束。英國撒切爾政府首次決定向英國公眾出售英國電信(BT)的51%股權時,也認為這已經是開放到頭了,因而不會再有BT的股權出售了。幾年以后,BT的股權開放到了98%,BT不但還是BT,而且變得更富有競爭力。我國是否有必要展開討論,所謂“戰略性產業”必須由國有股本占絕對大的比例,究竟有什么理論根據和經驗根據,究竟哪一種政策對于“國家利益”和“社會利益”都是真正有利的。
其次,政府可以考慮,加大電信業準許民營公司進入獨立經營的領域和范圍。各國經驗表明,電信產業是可以形成企業生態群的大產業?;A電信網絡方面開放數網競爭,目前可以看到的前景,還是首先形成部分股權對民間開放的國有控股大電信公司之間的競爭框架。但是各種電信增值服務,卻有中小民營企業廣闊的活動舞臺,并能夠給電信業帶來經久不衰的活力。政府應當鼓勵中小民營公司進入更多的電信服務領域,增加社會總就業。
最后,新組建的電信公司有必要及時引進對經理、技術人員和工人的有效激勵機制。對于國有經濟的激勵機制,有人批評“富廟窮和尚”,有人批評“窮廟富和尚”。上述兩種概括都不難找到原型。但是在普遍的意義上,筆者以為正是改革前的“富廟窮和尚”的體制,導致了逐步在改革中掌控企業控制權的經理層,成為“窮廟里的富和尚”。無論如何,和尚利益與廟的利益的不一致,總是導致效率和公平的喪失。解決這個問題,要靠激勵機制。這方面引進民營機制,大有余地。不容忽視的是,市場競爭體制的確立,首先會增加競爭人才的強度??啃姓燃壷坪突趬艛嗍找娴母吒@J?,是過去中國電信吸引人才和凝聚人才的經濟基礎?,F在市場正在其變化,相應地,電信大公司的激勵機制的基礎,也必須適時調整??紤]到電信業壟斷因素的徹底消除還有待時日,因此增加電信企業激勵強度,并不等同于可以由電信工作人員分享行業的壟斷利潤。增加電信企業職位的競爭性,可能是一個更現實的選擇。電信企業的關鍵崗位應當對外部開放,特別要考慮對優秀的、相關行業的民營企業家開放。
有人可能以為,國有資產根本無須易手,同樣可以加入市場競爭。國有經濟的產品和服務參加市場競爭就行了,非要什么“資產交易”不可嗎?筆者的答復,資產交易和定價,不但發生在易手之時,而且每日每時都不可缺少。須知單單國有資產,無論廠房、土地、礦產、機器設備還是其他財務資本,都不可能產生產品和服務。要進行生產性的活動,國有資產還必須分分秒秒與其他資源相結合。其他資源之中,最重要、也最難辦的就是人。有人以為國有企業中的人,從經理到工人,不早就已經是“國家的人”了嗎?沒錯,他們是國家的人?;蛘吒鼤r髦地說,他們已經是“國有資產的組成部分”。但是他們的努力、責任心、能力和創造性,卻并不是天然就是國家的。天然屬于個人、并只能由個人來發動和啟用。如果個人不情愿發動和啟用這些“資產”,天皇老子也奈何不得。各種強制體制能夠“調動”的,至多是體力的貢獻罷了。要個人把他的努力、責任心、能力和創造性貢獻給國有經濟,根本可靠的還是“激勵”。在經濟方面,有效的激勵就是“定價”,對人貢獻出來的努力、責任心、能力和創造性,定一個可以持續激勵供給的好價錢。
國有資產一旦參加組合(比如企業),不但給自己定價,而且要給組合的其他要素定價。這樣看來,交易權具有何其重要的“日常意義”。國有資產僅僅排他而不能方便地交易,物的資產利用不好,更要命的是無法有效激勵人的資源。那樣的產品和服務,怎么可能有競爭力。與關于“市場競爭可以激發國有企業活力”的預言相反,國有企業在整體上越進入市場競爭越限于嚴重的困境。
我們不妨從上述“國有經濟的定價悖論”方面找找原因。說來令人氣短,國有經濟要在一個公共程序里解決“為資產交易‘主觀估價’”的悖論,理論上不容易,實踐上更困難。弗里德曼曾經“預言”誰要是把轉型經濟中的經濟學問題解釋得通通透透,誰就可以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比弗氏更大膽的“預言”是,要是國有經濟的資產定價悖論得到
解決,國有資產的增值部分足可以設幾十個諾貝爾基金。
不過,國民經濟是不會等到有人得了轉型經濟學的諾貝爾大獎之后再求發展。實踐的理性又一次走到了前頭:在國有經濟中引入民營經濟的因素,而不是消極地局限在純國有經濟的范圍內試圖解決國有經濟的難題。在若干個開放市場競爭的行業部門,國有制的改革和將民營因素引進國有經濟,并行不悖。筆者的判斷,后一方面的經驗更值得注意。
比如在IT行業,計算機市場是開放競爭的。著名的聯想集團公司就創造了“國有民營”模式?!皣小笔侵?,聯想最原始的財務資本是國家(科學院)投資的,因而以后聯想“滾動”發展起來的全部資產,似乎都是國家所有的。但是“聯想”集團又是民營的,這就是以柳傳志為代表的公司創業人和企業家一直擁有公司的控制權,并與國家(科學院)達成利潤35:65分成的制度安排。重要的不是這樣一個安排是不是具有“最終的”合理性。重要的是,民營因素使得在聯想集團的國有資產具備了可交易性,因而對聯想集團參加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可以與此對照的是,還有一些行業開放市場競爭之后并沒有適時引進民營的因素。其結果,要么行業的市場競爭格局難以真正形成,要么進入競爭的企業缺乏持久的競爭力。這方面,航空業和成立中國聯通公司之后的電信業提供了兩個值得研究的案例。我們希望中國電信業最近這一波的改革開放和重組,不要再重蹈“開放競爭但不引進民營因素”的覆轍。相反,為了適應電信市場開放競爭的進度,必須加快在電信業引進民營因素。
在哪些方面可以將民營因素引進我國電信行業呢?首先,政府可以考慮向民間開放電信企業的股權。事實上,中國電信前幾年在香港上市,已經是向國際資本市場的私人和機構投資者,開放電信股權了。筆者認為那應該算是中國電信股權開放民有民持的開端。令人不滿的是,為什么中國電信的股權首先并僅僅只對境外投資人開放。其結果,中國的消費者付壟斷高價,外國投資人持有股份,筆者始終認為這里邊有點不對頭。一個解釋是說,國內資本市場太“薄”,哪里一次可以籌來45億美元。但是政府是否可以考慮另一個國內即刻可做的事情,就是“還股于民”,就是將特定歷史形成的高額電信初裝費,折算為用戶的股份。還可以考慮,率先將電信業開辟為容許民間股權投資的行業,容許并鼓勵民間資本對電信的各種模式的投資。我們知道,“股份”是不可退的制度安排。所以“還股于民”和開放民間投資都不會減少中國電信公司的股本金,而只會增加電信公司的民營因素,增強對國有電信企業加入市場競爭后的行為約束。英國撒切爾政府首次決定向英國公眾出售英國電信(BT)的51%股權時,也認為這已經是開放到頭了,因而不會再有BT的股權出售了。幾年以后,BT的股權開放到了98%,BT不但還是BT,而且變得更富有競爭力。我國是否有必要展開討論,所謂“戰略性產業”必須由國有股本占絕對大的比例,究竟有什么理論根據和經驗根據,究竟哪一種政策對于“國家利益”和“社會利益”都是真正有利的。
——以西安、成都兩市為例
引言
信息產業的發展日益成為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征,信息經濟日益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新的增長點和國力競爭的焦點。
隨著中國加入WTO的臨近,加速信息經濟的發展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成為提升我國綜合國力的必要途徑。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指出:信息化是當今世界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也是我國產業優化升級和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關鍵環節;要把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放在優先位置,順應世界信息技術的發展,面向市場需求,推進體制創新,努力實現我國信息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信息經濟的發展是一項全局性的工作,我國西部大開發工程的實施更是以信息產業的發展為契機,努力提升西部經濟的發展水平??陀^認識西部地區信息經濟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正確分析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是推動西部信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本文以西安、成都兩市信息經濟發展狀況為例,嘗試分析我國西部地區信息經濟的發展環境。
一、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美國預言學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詳細論述了信息經濟的作用?,F在全球信息化的浪潮洶涌澎湃,強有力地推動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信息經濟是經濟發展的熱點,是最活躍的生產力。
近些年來,信息產業對美國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無可替代。據美國商務部統計,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信息技術產業以年均30%的高速持續增長,在美國經濟中的份額(以當期美元計算)從1993年的6%提高到1999年的14%,成為最大的支柱產業之一。大量的研究表明,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革命帶來了美國企業生產率的提高和生產經營成本的降低,成為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持久繁榮的巨大動力。
20世紀90年代,信息經濟在中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信息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貢獻也在逐年增加。據統計,信息產業對我國GDP的貢獻率在1995年只有2.1%,1999年中國信息產業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國GDP的比重為3.4%,對全國GDP增長量的直接貢獻率為10%,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國GDP比重為3.88%,對全國GDP增長量的直接貢獻率達到11.83%。各年對GDP增長貢獻率如圖1:
圖1:各年信息產業對GDP增長的直接貢獻率
近年來,我國信息產業一直保持高速發展勢頭,在發展速度、結構升級、市場拓展、出口貿易、企業轉制等方面取得了飛躍性的變化。信息產業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第一大支柱產業。
“九五”期間,電子信息產業是國民經濟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信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速度是同期GDP增長速度的3倍;產業總規模躍居各工業部門之首,拉動全國工業增長1.8個百分點,貢獻率達到19%,產品出口5年平均增長27.8%,占全國出口額的比重提高到22.9%。通信業的發展速度是同期GDP增長速度的4倍;主要通信能力和業務量比1995年翻了一番以上,電話網規模容量和用戶數居世界第2位,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網年均擴容4600萬線,新增用戶3700萬戶,發展速度創下了世界紀錄。整個電子信息產業正在向高技術、高品質、高附加值方向發展,產業增加值已占GDP的4%,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了有力的促進作用。
2000年,全國電話用戶總數新增7757萬戶,達到2.29億戶(其中固定電話新增3560萬戶,達到1.44億戶;移動電話新增4197萬戶,達到8526萬戶),全國電話普及率達到20.1%(其中城市電話普及率達到39%,移動電話普及率達到6.7%),通電話的行政村比重已達到80%。同年,我國生產計算機860萬臺、彩色電視機3742萬臺、程控交換機4657萬線、移動通信交換機3630萬線、手機5210萬部、集成電路50億塊、軟件與系統集成銷售額達到560億元。到2001年6月底,我國電話用戶數達2.7億戶,其中固定電話用戶數達1.6億戶,移動電話用戶數突破1.1億戶。
我國信息產業已經打下了比較雄厚的基礎,有一定的實力,也鍛煉了一批優秀的經營人才和技術人才,具備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梢钥隙?,信息產業的高速發展期已經到來。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在”十五”期間仍將保持每年超過20%的高速增長,繼續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個新增長點。
二、西安、成都兩市信息產業的現狀
根據有關咨詢公司2000年對西安、成都兩市信息產業的調查,有關情況如下:
(一)西安市
1.西安市信息經濟發展環境
西安古稱長安,是中國著名的古都之一。從公元前11世紀起,先后有西周、秦、西漢、隋、唐等13個王朝在這里建都,歷時1100余年。在中國歷史上,西安是最早與國外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城市。漢唐時期,溝通東西方的國際要道“絲綢之路”就是以當時的長安為起點的。它促進了古代中國與西歐許多國家的相互交住和友好關系?,F在西安已成為以文物古跡為主要特色的旅游勝地,吸引著國內外的廣大旅游者。
西安是我國重要的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和國防科技工業基地,是全國人才智力資源最為密集的城市之一,被稱為“文化城、知識城、人才城”。西安是歐亞大陸橋的心臟和樞紐,是西部的東部,是西部大開發的龍頭,擔著承東啟西,連接南北,領導西部開發潮流的歷史重責。
2.西安地區信息經濟發展水平
陜西的信息產業主要分布在以西安、咸陽為中心,寶雞、渭南為兩翼的關中平原上,這里聚集了近百家國家“布局型”投資時期重點建設的國有大中型電子類及元器件企業和1200多家計算機公司,全省1998年電子信息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71億元。以彩虹集團、海星集團、偏轉集團、長安信息、大唐電信、圣方科技為代表的信息產品制造業,以協同軟件、必特思維軟件、長天軟件、山利科技、未來國際、博通資訊、交大瑞森通軟、凱特軟件、西安廣域等為代表的軟件產業,組成了揮舞“科技利劍”的陜軍。
西安是陜西的省會城市,是全省電子信息產業和計算機市場的中心,1998年實現電子信息產業工業總產值69.7億元,占全省的32%;全市電子信息產業技工貿總收入84.7億元;產值超過1億元的企業有11家,超過5000萬元的企業有8家,超過1000萬元的企業數占全市電子信息企業數的16.6%。截至1998年底,西安市軟件企業已達200家,實現工業產值7.96億元,比1997年增長了59%,其中自主版權軟件產品實現銷售收入2.6億元,占全年軟件工業產值的32.6%,實現出口創匯437.51萬美元,其中超過3000萬元的企業已達16家。民營電子信息企業以經營機制靈活、技術創新能力強、資本運作方式先進等優勢極具發展潛力,民營科技已占到全市電子信息企業的56%。
近年來,西安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動下,西安市電子信息產業呈現蓬勃發展之勢,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西安信息產業起步于80年代中期。信息產業不僅是陜西省、西安市的支柱產業,也是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的支柱和重要增長點。目前,全市1000余家計算機企業中,從事軟件開發和制造業的大多數集中在高新區。截至1998年底,在高新區注冊的電子信息企業總數達到342家,實現工業總產值58.44億元,工業增加值17.97億元,技工貿總收入86.3億元,經濟總量占到全區的60%。在高新區百強企業里,電子信息類企業就有63家,營業額超過千萬元的企業近90家。
據中國電子行業信息網提供:1999年,陜西省電子工業總產值(現行價)1458355萬元人民幣,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9.5%,占全國電子工業總產值2.9%;工業銷售產值(現行價)1439105萬元人民幣,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9.2%,占全國電子工業銷售總產值2.9%,產銷率達98.6%。
據信息產業部經濟運行司統計,1998年,陜西省電子工業廳統計的54家電子工業企業,(其中虧損企業20家)。陜西省電子工業基本情況指標,見表1---表3
表11998年陜西省電子工業企業人員與工資基本情況
指標
從業人員
年末人數
其中:
工程技術人員
其中:
管理人員
職工
年平均人數
職工
工資總額
平均
年工資
數值
88510人
11072人
9354人
88060人
75406萬元
0.856萬元
表21998年陜西省電子工業企業吸收外資基本情況
指標
全年吸收外資簽約總額
全年吸收外資到位金額
累計吸收外資到位總額
數值
270萬美元
142萬美元
647萬美元
表31998年陜西省電子工業企業產品銷售基本情況
指標
產品銷售收入
產品銷售成本
產品銷售費用
產品銷售稅金及附加
數值
1064246萬元
873400萬元
37825萬元
5816萬元
3.西安市的信息化建設
西安市信息化建設的核心是在2010年前完成“數字西安”的建設任務。具體任務是:
突出四個重點——即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化設備制造業與軟件產業的發展、信息服務產業化、電子商務系統建設;強化五個基礎——即信息技術人才、技術、認識、標準、法規;建設六大信息化工程——即西安信息港工程、西安軟件產業園工程、政府信息化工程、信息服務產業化工程、電子商務系統工程、產業信息化工程。加速發展信息產業,全面推進信息化進程,把西安建成西部現代化的信息中心、經濟中心。
(二)成都市
1.成都市信息經濟發展環境
成都是四川省省會,是我國西南地區的科技、商貿和金融中心,也是交通、通信樞紐。成都是我國著名的電子工業基地,也是我國西南地區最大的計算機產品市場,因此,幾乎所有IT企業都將成都作為自己推進西南市場的戰略要地。聞名西南的成都電子一條街是西南地區最具影響的計算機產品集散地,其銷售產品的輻射范圍不僅遍及西南地區的三省一市(四川、貴州、云南省和重慶市),同時,也是地區計算機產品的主要進貨渠道。
成都是西部地區最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之一,也是西部地區最大的電腦市場。當前,成都市加大了對信息產業的扶植力度,使其成為21世紀的支柱產業。20世紀末,成都市信息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份額、信息從業人員在社會勞動就業總量中的份額均占到十分之一以上。到2010年,將分別達到三分之一和五分之一。
成都擁有一批電子、通信產品科研力量,大學和科研機構較多。成都曾經是全國四大電子、通信產品的生產基地之一,從事IT業的相關單位有260多個,職工近10萬人。
2.成都地區信息經濟發展水平
據中國電子行業信息網提供:1999年,四川省電子工業總產值(現行價)1990948萬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5.3%,占全國電子工業總產值4.0%;工業銷售產值(現行價)1808754萬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8%占全國電子工業銷售產值3.7%;產銷率達90.8%。
據信息產業部經濟運行司統計,1998年,四川省有電子工業企業85家,其虧損企業38家。四川省電子工業基本情況指標,見表4—表6。
表41998年四川省電子工業企業人員與工資基本情況
指
標
從業人員
年末人數
其中工程技術人員
其中:
管理人員
職工年
平均人數
職工
工資總額
平均年工資
數
值
124932人
13238人
11749人
122619人
71190萬元
0.581萬元/年
表51998年四川省電子工業企業吸收外資基本情況
指標
全年吸收外資簽約總額
全年吸收外資到位金額
累計吸收外資到位金額
數值
71萬美元
2716萬美元
表61998年四川省電子工業企業產品銷售基本情況
指標
產品銷售收入
產品銷售成本
產品銷售費用
產品銷售稅金及附加
數值
1625795萬元
1178313萬元
101161萬元
7826萬元
四川省的電子信息產業近年來取得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九五”計劃(1996—2000年)以來,其支柱產業和帶頭產業的作用日益凸現,在《四川省國民經濟跨世紀發展戰略》中,四川省把電子信息產業名列六大支柱產業的首位。
四川省信息產業在人才、資產存量和市場方面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其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經濟圈,特別是成(都)綿(陽)高速路一線的成都、德陽、綿陽等地。1999年下半年開始,從成都出發的另一條高速路——成樂高速公路,將把四川省的另一重要信息產業基地——樂山聯結起來。
四川省計劃在這個區域內構建一條電子信息產業帶,并把它建成中國第一大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據四川省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介紹,這一區域占據了四川省全省經濟總量的2/3左右,其中成都、德陽和綿陽三地占據了全省GDP值的41.05%。高速公路的便利交道無疑為這條信息產業帶的騰飛插上了翅膀,為此,四川省的電子信息產業又將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IT產業已成為成都的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成都在軟件和系統集成方面也有較強的技術優勢,其中托普西部軟件園已成為國家四大軟件開發園區之一,加上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的力量,整體優勢正在形成,并準備大力開發中文信息處理系統、數據庫應用系統、中文支撐軟件和工具軟件,培養一批網絡開發、系統集成、維護等領域具有較高水平和較大規模的公司。
成都IT產業發展的重點產品有:通信類產品(光纖、光纜、電纜)力爭成為中國光通信產品基地;通信網絡設備逐步形成有規模的主導產品;多媒體電腦及外部設備;微電子技術開發;電信、廣播視聽類產品;新型電子元器件及材料;軟件與系統集成。
成都正在電子科技大學計劃創建電子信息產業園。據悉,計劃中的電子信息產業園規劃面積3000畝,園內分設電子信息產業園區、軟件開發園區、電子信息配套產業園區、成都電子信息市場、電子科技孵化樓等功能片區。一期計劃投資6000萬元人民幣,建成標準廠房3萬平方米,智能化辦公大樓1萬平方米。
按照成都市的設想,將來凡屬數字音頻制作、傳輸、接收類產品、微電子產品、新型電子元器件、計算機部件等產品項目或相關科研成果,都可先進電子科技孵化樓進行孵化,然后再進入園區加工生產。
3.成都市的信息化建設
成都市5年內將有18億元滾動投資用于建設成都信息港。成都信息港是國家信息傳送網在西南地區的重要樞紐。2005年初步建成全市公用信息通信的大平臺,以“三金”工程等重點工程為基礎,在政府、金融、科教等部門建設一批信息應用系統。到2010年,建成以IP技術為主體的電網與光網相結合的寬帶多媒體網絡,全市基本實現用戶的寬帶接入,全市各部門建成并充分應用各種信息系統。未來幾年,成都將建設西部最大的網絡交換信息服務中心和西部最大的電子信息產品交易和服務市場,成都將成為西部地區重要信息港。
(三)西部地區信息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2000年,西部(10+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6600多億元,比上一年增長8.5%左右,西部開發取得了良好的開端。
陜西、四川兩省是西部地區的領頭羊,西安、成都是兩省省會城市,它的發展是西部經濟發展的標志。從以上兩市信息產業現狀來看,經過“大三線”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建設,兩市的信息產業已經發展到相當水平,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產品線,產品的水平和質量有的已經躋身全國先進水平。同時,兩市也集中了一大批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集中了相當一批高等院校,人力資源有了相當基礎。在西部大開發中,西安、成都已經成為西部經濟發展的龍頭。
從陜西、四川兩省的經濟發展來看,也具備了大發展的基礎。陜西改革開放二十年來,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國民經濟以年均9%的速度快速增長,截止2000年末,全省GDP達到1660.9億元,人均4570元,人均GDP由“八五”末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58.6%提高到64.9%;累計利用外資30億美元,外貿進出口總額累計完成95億美元,全省外商投資企業已達3100多家;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47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124元,分別比1995年增加507元和1814元?!笆濉蹦繕耸牵豪^續保持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預期年均經濟增長10%左右,保持高于全國平均增長水平,經濟綜合實力明顯強。到2005年,全省GDP達到2670億元(2000年價格),人均7100元,相當于當年全國人均GDP的71%,與全國平均發展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四川2000年國民經濟有較快發展,初步統計,2000年四川完成國內生產總值4010億元,比上年增長9%,這表現在2000年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工業增速回升,效益明顯提高;旅游工作得到加強,消費市場漸趨活躍;投資保持較快增長,重點建設進展順利;財政收入穩定增長,金融運行健康平穩;民族工作得到加強,扶貧攻堅成效顯著;社會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人民生活繼續改善。2001年四川國內生產總值計劃安排4310億元,增長8%。其中第一產業增長3.1%,第二產業增長9.5%,第三產業增長9.2%。
從信息經濟的發展來看,西安要建成國內四大數據中心之一。在10月11日召開的2001新亞歐大陸橋區域合作研討會上傳出消息,西安市有關部門提出了西安市應建設好“兩個基地、四個中心”,把西安建設成為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的經濟中心,使其周邊關中地區成為這一經濟帶的核心區。(兩個基地是指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制度創新的策源地。四個中心是指商貿中心、金融中心、科技開發和信息中心、國際交流中心。)
西安是新亞歐大陸橋中國區段最大的中心城市,西安經濟已保持了連續10多年的高速增長,成為中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工業基地。目前,西安已初步建成了以數字化、光纖化為主的傳輸支撐網絡,正在建設中的城域寬帶網已形成了覆蓋三環以內的72個光纖環路,70%的住宅小區通了光纜,基本實現了“千兆到大樓,百兆到樓層,十兆到桌面”。國家教育科研網、科技網、公用信息網和經濟信息網四大計算機互聯網區域節點實現了與國際互聯,西安已成為國內四大數據中心之一。
四川把電子信息列為六大支柱產業的首位,把電子信息產業列為“一號工程”,確定了重點發展五大類產品的產業化、建設部級六大基地、建設一個西部最大的網絡交接和信息交換服務中心、一個西部最大的電子信息產品交易和信息服務市場的發展目標;省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加快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的優惠政策,全力克服認識、體制、管理職能、工作作風、人才條件等五大障礙;突出托普、鼎天、國騰等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重點企業,加快了成都、綿陽、樂山、內江、宜賓、廣元等重點地區電子信息產業化的發展。目前,四川省分兩期安排了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重點實施項目54個、重點培育項目43個。今年,電子信息產業可望實現增加值增長20%,占全省GDP的比重達到4%以上。
從與對外貿易上,西部地區有了很大改正,水路有長江,陸路有亞歐大陸橋,有四川到北海的通道,航空交通四通八達,非常便利。
從調查情況看,發展西部信息產業還存在一些實際問題和困難。
1.投資力度不夠,融資渠道需進上步拓寬
高科技產業的特征之一是高投入,高風險,高效益,這在電子信息產業上表現得尤為突出,要使電子信息產業成為西安、成都未來的支柱產業,就要不斷加大投資力度。同時,還應積極探索建立風險投資機制,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撐。建立風險投資機制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解決科研成果轉化和發展電子信息產業資金不足問題的重要途徑,應積極探索勇于實踐。
2.電子信息產業數量多、規模小,集成度低,必須采取措施積極引導扶持龍頭企業的形成和發展
西安市電子信息企業已超過500余家,億元企業僅11家,過10億元企業只有1家。計算機軟件企業逾200家,年產值過千萬元的只有20多家。電子信息產業沒有規模就難談效益,因此加快資產重組,推動企業聯合、兼并,組建大公司,實施名品牌戰略,盡快形成規模效益,是西安市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戰略選擇。成都市的主要問題是信息產業企業效益不高,影響了發展。
3.電子信息產業條塊分割嚴重,必須加速大行業管理步伐
在現行體制下,西安、成都市電子信息產業內部,企業、科研院所之間隸屬籬笆重重,統一規劃、統一協調十分困難,造成人員、設備和技術成果的極大浪費。因此,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加速科技體制改革,努力促成大西安、大成都、大科技、大產業產發展機制。
4.制訂優惠政策,創造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電子信息產業作為西安重要的戰略產業,對推動西安市社會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意義重大。因此,要在把握國家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歷史性機遇、充分享受國家給予的優惠政策的基礎上,抓緊制定適應西安市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具體政策。在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的同時,還要大力推進用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要鼓勵資產重組,推動企業的規?;l展。
5.人才缺乏突出,必須制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大政策。
西安、成都、蘭州、重慶等中心城市有相當數量的高等院校,培養了大批的專業人才,門類也比較齊全,但大部分都“孔雀東南飛”了,留在西部地區的只是一部分。沒有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大政策,要發展信息經濟就會困難重重。
三.西部地區信息產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一)國家適時推出西部大開發的大環境
2000年3月第九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鄭重地提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促進地區協調發展”,從指導思想、發展目標、方針政策到具體的貫徹落實措施都有了明確的論述,明確提出“西部大開發要從實際出發,積極進取、量力而行,統籌規劃、科學論證,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將有力地推動西部大開發,是西部大開發的基本保證。國家實行重點支持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措施,增加對西部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和建設資金投入,并在對外開放、稅收、土地、資源、人才等方面爭取優惠政策。為西部大開發創造了極其良好的外部環境和條件。
僅從今年前2個月國家統計局統計西部投資快速增長,就是明顯的例證。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表明,2001年前兩個月國有及其他經濟類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城鄉集體和個人投資)達到1131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同期增長16.7%.受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影響,前兩個月西部地區完成投資178億元,增長40.2%,遠遠高于東部和西部15.8%和15.9%的投資增長速度。統計局的報告指出,前兩個月基本建設投資為589億元,增長11.4%;更新改造投資176億元,增長22.6%,房地產開發投資320億元,增長23%。除了西部地區快速增長外,新開工項目投資規模明顯增大;到位資金增幅也比較高,前兩個月本年資金來源1554億元,比同期完成投資高424億元,同比增長20.5%,比投資增速高出3.8個百分點,其中國內貸款增速達到30.3%,表明銀行投資貸款的積極性有所提高。
西部大開發作為國家意志,并以文字形式固定下來,這在我國經濟發展歷史上是第一次。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速西部地區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加快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部署,是擴大國內需求,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大舉措,是增進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和鞏固邊防的根本保證。實施這個戰略決策,不僅對于振興西部地區經濟,而且對于促進全國經濟持續發展,實現三步戰略目標,都將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二)信息化建設的全面展開,東西部發展不平衡將得到改善.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也是加快我國產業化升級和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重要途徑。由于地區間發展水平不同,造成在信息資源獲取、存儲、處理和應用能力的強與弱,造成掌握和運用信息技術水平的高與低,因而導致我國東西之間“數字鴻溝”,再加上互聯網的發展和應用的程度不同,使這一現象在一斷地擴大.在中國信息化程度的分布中,排位于前10名的省區沒有一個在西部,而排列在最后4位的都在西部地區,而且西部地區GDP僅占全國的17.8%。迅速提高信息化程度,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成為縮短西部與東部地區差距的必然選擇,也是西部地區發揮后發優勢、實現跨越發展的關鍵所在。
改革開放以來,政策的傾斜和導向,東部地區率先得到了發展,“九五”末期,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加快開發西部的戰略決策,西部的潛在優勢逐漸顯露.以互聯網為標志的信息化建設已在全國全面展開,東西部發展不平衡已有明顯改觀。1999至2000年兩年中,東部發達地區(北京、廣東、上海、江蘇、山東、浙江)和西部欠發達地區(重慶、四川、云南、貴州、、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及內蒙、廣西,即10+2)的互聯網網民比例發生了變化。東部地區的網民數占全國網民總數的比重呈下降趨勢,而西部地區的比重有明顯上升。(見表7、表8):
表7我國部分省市互聯網網民分布及變化
省市
1999年
2000年
1999-2000年
名稱
排序
占全國比例(%)
排序
占全國比例(%)
網民比例變化率(%)
北京
1
21.24
1
12.39
-41.7
廣東
2
12.94
2
9.69
-25.1
上海
3
11.21
3
8.67
-20.0
江蘇
4
5.91
5
5.43
-8.1
山東
5
5.19
6
4.33
+2.7
浙江
6
4.51
4
6.62
+46.8
西部
10.25
14.25
+39.0
注:西部為渝、云、貴、川、藏、陜、甘、寧、青、新10省市
表8我國西部地區網民分布及增長勢頭
地區
省市名稱
網民占全國網民比例(%)
1999---2000年增長率(%)
1999年
2000年
西
南
地
區
重慶
1.90
2.03
6.8
云南
0.63
1.46
131.7
貴州
0.45
0.80
73.8
四川
3.00
5.03
67.7
0.03
0.03
0.0
廣西
1.34
2.02
50.8
西
北
地
區
陜西
1.96
1.47
-25.0
甘肅
0.57
1.31
228.8
寧夏
0.16
0.48
200.0
青海
0.08
0.31
325.0
新疆
0.47
1.51
287.5
內蒙
0.50
1.21
142.0
由表7、表8可見,在1999-2000年中,網民最多的3個省市(北京、廣東、上海)在全國的排序未變,仍處于前列,但相對比例明顯下降;相反,處于全國后列的西部10+2省市仍處于后列,但相對比例明顯上升。這表明互聯網網民分布的不均衡已有所改善,未來幾年,這種改善的總趨勢不會逆轉。但是,東部與西部信息化總體水平的差距,仍然相當突出,必須重視東西部之間的“數字鴻溝”的擴展,在開發西部過程中要努力彌合“鴻溝”。
四.結論與建議
1.在改造和提升西部地區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過程中,首先要轉變觀念。西部大開發不能沿用傳統的發展模式,應研究新思路、新方法、新機制。
2.努力改善西部地區投資環境,加快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步伐。信息技術有著廣泛的滲透性和增值作用,能夠迅速滲透到其他各行各業,直接或間接提高經濟效益和工作效率。
3.西部要加大信息化建設力度,信息化建設應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市場需求為導向、信息技術為手段、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為目標。西部地區應當大力發展遠程電子化教育,針對西部地區地域寬廣、人員分散、信息技術發展相對落后的狀況,西部地區應當借助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大力開展遠程電子教育,推動地區信息化技術基礎教育和人才培養,為西部地區信息技術下一步的發展做好充足的人才資源儲備。加大力度發展信息產業,要立足當前,著眼未來,加快建設和完善信息基礎設施。
一、產業經濟政策因素
產業政策是一個國家或地方政府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總體要求以及不同產業部門的發展情況而制定的針對某一個產業的微觀經濟政策。對于某一個產業部門來說,不同的發展時期的產業政策是不同的。而對于某一個需要使用特殊或不可再生資源的產業來說,產業政策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的行政管理部門調節資源、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制定產業政策時,必須充分考慮到這一特定產業的特殊情況及特點:
1.市場的缺陷
從理論上講,在一個完全自由的市場環境中,符合供求關系的市場價格體系,就會形成并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但是,由于市場本身存在著許多缺陷,實際情況并非如理論所描述的那樣,這就是市場失靈。對于能源經濟來說,情況更是如此。例:構成當今世界一次能源主體的石油資源和煤炭資源,以及其它可再生能源資源,具有特殊的當期和長期資源開發成本。因此,市場失靈的情況就更加突出。
2.資源條件的制約
在當今世界一次能源資源構成中,石油和煤炭是最主要的能源資源形態,不僅是不可再生的能源資源,而且還存在著級差地租的問題。這是因為,隨著石油或煤炭的持續開采,埋藏的深度就更大,地區就更加偏僻。同時,儲量會隨著開采而不斷減少,開采條件也會越來越惡化。這樣,不可避免地會使生產成本上升。另外,開采條件的優劣,以及離消費市場的遠近這些因素都會導致很大的級差收益。因此,市場在一個資源短缺而且分布既不均衡且地域條件差別很大的經濟領域里,資源配置方面的效率顯然是很低的。
根據英國石油(BP)1987年至1992-年發表的世界能源統計年報的研究結果,可見世界已探明化石燃料資源是相當有限的。按照1991年底的調查,石油僅夠開采和使用43年;天然氣只夠開采59年;煤炭相對較豐富,也只能開采239年。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人類勘探化石燃料資源地域的不斷擴大,儲量將會有所增加。但是,即使如此,化石燃料資源對于人類社會來說仍然是不可再生且十分短缺的資源;我國的化石燃料資源,特別是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不但是有限的,而且十分短缺,探明儲量按91年的開采速度還可開采23年。從1995年開始,我國便是石油純進口國了。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現有的各種能源資源并為將來的長遠發展做好準備,是我國能源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根據世界能源委員會《1992世界能源資源調查》提供的資料可以看出,我國的能源經濟建設長期以來處于一種應付能源需求的狀態之中,因此:我國能源經濟的建設問題是資源的短缺和資源的利用問題并存。二方面,極為短缺的能源資源過度開采和使用;另一方面,一旦開發便可以長期發揮效能,甚至永遠使用的清潔能源資源——水能的開發利用卻不到10%。而在我國石油產品的消費中,卻有相當數量是用來發電的。由此可見,產業經濟政策如何使我國短缺的能源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是我們急待研究和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3.決策的風險
長期以來,我國的能源經濟建設都是落后于國民經濟建設步伐,特別是在“七五”計劃末“八五”計劃初,全國經濟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長。一時間全國都面臨缺電的緊張局面,到處是一片拉閘限電的場面。為滿足國民經濟建設對電力的需求,各地、各部門便各顯神通,用各種方法辦電。從此,我國的電力建設便硝煙四起,各種電力建設方式一哄而上,這種混亂局面為決策加大了風險。例如,西南地區的水電資源十分豐富,可以建成我國的能源基地。但是,除了開發條件較差,輸送困難以外,建設周期長,難以滿足能源需求中心的需要,也是決策的風險之所在。80年代中期,我國決定斥巨資建設四川西部金沙江支流雅菪江上的二灘電站,以滿足四川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對電力的需求。但是,該電站的建設經歷了將近15個年頭。這期間,四川電力市場的供求關系發生了很大變化。由于電力,的持續緊張,從90年以后,四川便陸續在四川東部地區建設了好幾座大型火電站。其結果是,二灘電站一投產,就面臨著四川電網電力過剩的尷尬局面。到頭來,不得不大量棄水,每年要蒙受近20億元人民幣的損失。當然,二灘的問題更主要的是體制上的問題。又如,新能源在未來世界能源布局中將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目前的情況是,要么開發技術還不十分成熟,要么投資太大開發經濟效益很低,或者安全不能得到絕對保證,或者不能形成規模,無法形成產業效益,所以,以上這些問題都給決策帶來極大的風險。
4.外部性問題
對于能源工業和能源經濟來說,其外部性問題是多種多樣的。對于不同的能源形態來說,存在著不同的外部性問題。因此,在決定采取什么樣的產業政策時,這些不同的外部性問題都會影響到最終的決策。同時,這些外部性問題有時是互相矛盾的,主要表現為:
環境問題:目前,我國能源結構嚴重依賴于煤炭,煤炭占我國能源的3/4。電力生產主要是火電,占全國發電總量的75%左右,而火電中約85%又是煤電。我國用于發電的大多是含硫量很高的煤炭,脫硫技術因為成本問題還很落后。因此,造成的環境污染十分嚴重。水電的開發同樣面臨著環境問題。一些高壩大庫的建設,不但誘發水庫地震,引起山體滑坡,而且水庫淹沒改變了庫區的自然環境,生物多樣性受到傷害。
運輸問題:天然氣在我國具有豐富的儲量,但開采度很低,我國主要的終端能源形態還是煤炭,因此,燃料造成的環境問題十分嚴重,我國北部各大城市的污染程度已經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由于煙塵污染,有些城市如蘭州,工農業生產都受到很大的影響。使用天然氣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一條途徑,但是,主產區在西部的四川和新疆,運輸成了制約天然氣工業和人民日常生活消費的障礙;煤炭主要集中在山西和內蒙古等北部省份,運輸問題同樣存在,而新疆的石油要運到經濟發達地區,其成本也是非常驚人。
就業問題:就業問題是當前人類社會所面臨的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在很多情況下,甚至會決定社會的穩定。在我國,由于實行了幾十年的計劃經濟,在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改革進程中,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如果不采取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僅僅從經濟效益出發,大量失業人口還會加劇。
鑒于上述原因,政府在制訂產業經濟政策時,應體現以下作用:
1.維護公平競爭。采取稅收等政策手段和反壟斷法來維護公平競爭的秩序。
2.控制總量
平衡,合理規劃各種能源形態的發展布局。采取信貸、價格、關稅等政策解決總量平衡問題;采取稅收減免和政府補貼等措施達到各種能源形態的合理布局以及均衡發展,特別是對于具有戰略性意義的能源形態應給予特殊支持。
3.保護生態環境。制定法規和標準,保障生產質量和生產安全,控制能源工業對環境造成損害。
4.提供社會保障。通過財政支持,提供社會保障,對特殊地區的能源開發提供支持。
5.支持研究開發。未來的能源發展將越來越多地依賴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同時,現有能源項目的開發也需要越來越多的研究費用以解決一些技術難題。因此,政府必須投入必要的資金以促進基礎研究和高風險技術的研究開發。
6.開展信息服務。提高市場透明度,減少決策風險,增強公眾對能源工業的理解和支持。
7.必須協調各種資源的利用。要解決資源的制約問題,應加大化石類能源資源的勘探力度,為我國未來能源經濟發展尋找戰略性資源儲備。開展國際合作,在安全和穩定并與我國具有傳統友誼的地區和國家建立能源基地?,F階段應盡可能加大力度的開發以水電為主的可再生能源資源,盡量少消耗有限的化石類能源資源。
9.加快西部地區經濟建設.變西部地區資源性經濟為產品性經濟。在政策上應給予扶持,其力度應比當年建設經濟特區更大,這樣運輸和就業問題也可得到解決。
二、部類政策因素
由于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兩個不同部類的作用、對象不同,因此,在政策上應該具有一定差別。同時,由于生產資料領域里,能源經濟的服務對象是千差萬別的,有一般性生產單位,也有特殊性生產單位;有國家需要鼓勵和大力發展的生產單位,也有國家需要限制和逐步萎縮的生產部門等等。在消費資料領域里能源經濟服務的對象同樣山是干差萬別的,有城鎮居民,也有農村居民;有高收人家庭,也有低收入家庭;有人民群眾一般性消費,也有政府公益性消費等等。因此,在為兩個部類提供服務的時候,能源工業各部門不但要有自身適應市場要求的服務準則,而且在政策方面也應當有所區別,以保證政府發展經濟,增強國家綜合實力和提高全體國民生活水平目標的實現。當然,由于能源經濟各部門在生產能源商品的時候,并不可能分為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兩個部類的生產,因此,部類政策因素只能在能源商品的供應過程中起作用。
1.在生產資料的供應領域里
我們把能源需求分為中間需求和最終需求,兩個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說,能源商品在生產資料供應領域里應該屬于中間需求的范疇。在這個范疇里,宏觀經濟關系既可以用列昂惕夫逆矩陣來表示,也可以用改進的投入產出系數矩陣與各部門總產值生產能力來表示。而能源經濟中的部類政策因素,就必須考慮國民經濟不同的生產部門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發展方向,包括其自身的發展趨勢和能源商品消費的發展趨勢。
我國中間能源需求總量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說是較小的,但是我國中間能源需求的效率,也就是單位國民生產總值的能耗大于發達國家,提高能源產品轉化效率,增加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率,是各行業關注的全局性問題,因此,在生產資料領域里的能源消費政策就應當起到這樣的作用:引導我國的各類企業不斷地探索新的生產技術,以降低單位產品的能耗,從而降低產品的成本,提高競爭力。例如:煤炭在我國的能源結構中占據主要地位,約為終端能源消費總量的75%—80%,但對大氣污染十分嚴重。因此,在能源產品作為生產資料的生產領域里;對于造成嚴重環境污染的能源形態和產品,應當嚴格加以限制。對于熱能轉化效率低,廢氣排放量大的生產方式和生產設備應堅決予以淘汰。與此同時,鼓勵清潔能源形態產品的開發,特別是二次能源產品的使用,給予政策上扶持。
2.在消費資料的供應領域里在消費資料的供應領域里,能源產品用之于人民群眾,和柴、米、油、鹽、醬、醋、茶與水一樣重要,我國政府下大力氣于上個世紀末實施了村村通電工程,又于九·五計劃末期開始實施農村和城市電網改造工程。但是,居民用電的質量和價格仍然是困擾電力工業在消費領域里快速發展的主要問題。,所以,在消費資料領域里,能源消費政策應當引導居民提高能源消費水平,以促進能源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就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國居民目前的消費水平不高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人均國民收入不高,另—方面是由于貧富差距比較大。因此;相當多的居民日常生活能源消費還主要依賴于一次性能源形態,因此,我們應積極引導和鼓勵居民的能源消費向電氣化方向發展,這樣,既可以把有限的勞動力資源從繁重的家務中解放出來,又可以大大地推動電器行業的大發展。在開發農村市場中,減少農民支出,采取轉移支付方法,降低西部能源開發成本,補貼農民能源消費。
由此可見,能源經濟的部類政策因素不僅會對能源經濟各部門的發展產生影響,同時,由于政策的出臺和實施會直接影響到人民群眾的消費心理和經濟承受能力,也影響把能源產品作為生產資料的工業部門的成本,又對與居民日常生活有關的工業部門的發展和以能源產品為生產資料的工業部門的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三、區域政策因素
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大國。東、西、南、北、中地理環境差別巨大,漢族與各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發展背景各不相同。1999年我國最發達地區深圳市人均國民收入已經超過4000美元,但云南省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人均收人每年只有400-500元人民幣,其中的最貧困家庭,全部財產價值不足200元人民幣。有的地區的人民群眾平均受教育年限僅僅只有1.4-1.7年。因此,在我國能源經濟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在能源產品的生產和供給過程中,制定和實施能源工業產業政策和部類政策的時候,應考慮和照顧到這些差別,充分發揮宏觀和微觀經濟管理手段的功能,逐步縮小這些差別,達到全中國人民共同富裕的目的。
鑒于我國東、西部的差距巨大。所以,從制定能源經濟產業政策來說,需要從多個方而進行研究,以加快西部地區的發展。特別應該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面:
1.國土資源利用政策。在我國實施新的國土資源管理辦法以后,西部的一些能源開發項目或多或少地受到一些影響。如地處云南西部山區的大朝山電站,據說因為征地的手續問題,被有關部門罰款高達億元人民幣。新的國土資源管理辦法規定,建設項目必須先立項后征地。而立項的程序又要求工程必須完成準備階段的工作,準備工作要做就必須先用地。如果不進行變通,在這種管理制度下,就只能陷入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邏輯怪圈之中。
2.移民政策因素。在西部進行建設,很大部分可能都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項目的建設;對于再生能源項目,又主要是水電項目,就不可避免地牽涉到移民問題。扶貧計劃是我國政府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實施的一項面向全國貧困人口的政府計劃,我們應把這項計劃同西部能源項目建設的移民工作結合起來。這是因為,西部的能源建設項目都是在貧困山區實施的,移民都是貧困人口的搬遷。此項工作不但能夠加快西部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而且有利于西部能源經濟的快速發展。
在作為生產資料生產和供給的能源經濟領域里,部類政策應當鼓勵和引導能源產品消費企業提高單位能源產品消耗的轉化效率,減少井逐步淘汰使用一次能源產品及能源利用效能低、環境污染嚴重的生產方式和生產設備。在作為消費資料生產和供給的能源經濟領域里,應當鼓勵和引導廣大的人民群眾走家庭電氣化道路,提供政策支持。然而,對于西部落后地區來說,用指導全國的部類政策還不夠,還應有更加優惠的政策,從而扶持西部落后地區實現跨越式的發展。為此,立制定區域政策時,應該有所差異,也只有這樣,才能使本來就非常巨大的東、西部之間的差距得以逐步縮校
3.生產資料領域里區域政策的差異。由于東、西部形成的歷史、文化、地域性以及勞動力勞動技能性差異,因此,若要提高西部各類產品的競爭力,就應當在作為生產資料供應的能源產品的消費政策方面,給予特殊的政策扶持。比如,給予提高產品單位能源轉化效率的能源消費以政府扶持,提供貸款貼息、對能耗降低部分給予政府補貼和獎勵;減少并逐步淘汰使用一次能源產品和能源利用效能低、環境污染嚴重的生產方式和生產設備的產品生產。
4.消費資料領域里區域政策的差異。就全國來說,經過1993年到2000年的發展之后,估計2000年后我國農村商品能源消費的比重大約為65%~70%。這些增長絕大多數是在鄉鎮企業和東部發達地區。就廣大的西部地區來說,商品能源消費的比重雖有所增長,但是幅度遠遠達不到全國的平均水平。目前,西部落后地區的農村居民薪柴和秸稈仍然是他們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能源形態。這一點,只要我們沿長江、黃河的上游地區走一次就會發現現實情況的嚴重性。因此,對于西部落后地區來說,作為消費資料供應的能源商品,除非有特殊的區域部類政策,才能把那里的廣大人民群眾帶到現代文明社會的生活中來。
區域經濟的巨大差異,必須用發展經濟的特殊區域政策來解決。令人欣慰的是,黨中央、國務院適時地提出了“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給西部落后地區廣大的人民群眾帶來了世紀福音。因此,在落實黨中央、國務院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時,就要結合西部落后地區的歷史、現實、民族文化的情況,在產業政策和部類政策方面,給予區域特色的扶持。
四、能源形態政策因素
根據我國關于2050年遠景發展規劃;原國家能源部組織了一個研究班子,經過近七年的研究;按1990年我國經濟的總規模,分高、中、低三種發展速度對我國2020年、2050年的能源需求進行了預測。三個方案的增長速度見下表:
2000—2050年我國經濟發展速度想定方案
1990-20002000-20202020-2050
低方案8.06.03.5
中方案8.26.34.1
高方案8.376.564.69
根據我國國民經濟1990-2000年的實際增,長率大于9%的情況來看,表中的預測紿定值還是偏低的。國民經濟增長的速度快了,這對于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是有極大好處的,但是,對于能源產品的供給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發展新能源的步伐就不得不進一步加快;根據各個能源專業的技術人員估算,我國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資源的儲量是比較豐富的,這些豐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為我國能源經濟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源泉。
在我國,不論是太陽能還是生物能,都擁有巨大的儲藏量,開發前景十分廣闊。在生物質能中,農作物秸稈和人畜糞便按1992年資源量計算,分別達到2.7億t和1.3億t標準煤。因此,大力發展農作物秸稈的轉化技術、農村小型沼氣技術以及城市沼氣綜合利用技術,為我國未來能源供應找到一條可行的道路。此外,地熱能和風能的儲藏量也很大,且風能的開發利用在世界范圍內已經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有關技術也越來越成熟。所以,從能源形態政策方面來說,應當鼓勵和積極推進這類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
相對于其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資源來說,水能是一種清潔而且容易上規模進行開發的優越的能源形態。目前,在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西部大開發戰略中,西電東送已成為該戰略中的重點項目。在此項目中,又是以水電為主。從這一點來看,能源經濟建設的重點已經開始向可再生能源形態轉移了,但是,在政策層面仍然存在著需要研究的諸多問題。
根據2050年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和我國能源王業發展的想定方案,我國電力工業在新能源的應用方面將會出現突飛猛進的發展態勢。其中,核能在新能源的應用中就占主導地位。由1990-2050年我國電力供應可能裝機容量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到2020年,我國電力裝機容量中,核電和新能源將分別占到6.1%和1.8%;而到了2050年,核電和新能源則分別占到12.5%和4.5%,到時候將與有50年發展歷史的水電處在同一個水平上。例如:我國的鈾資源,據世界能源會議估計為100-200萬t鈾。鈾資源對核電發展的保證程度的估計是:對近期發展目標(2000年600萬kW核電站),鈾資源供應有余;對中期核電發展目標(2010年前建設2000萬kW核電站),鈾資源供應經過努力可以保證;對遠期核電發展目標(2050年前建設1.2億kW核電站),鈾資源供應經過努力將有希望??紤]到礦物燃料大量排放C02對環境產生的嚴重影響,以及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有限性,專家們預計到21世紀中葉,核能有可能是僅次于煤炭而居第二位的人類利用的能源形態。
由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我國未來幾十年的能源供應將呈現多元能源形態相互發展的格局。因此,今后能源經濟的發展,從政策層面上就應當體現對需要鼓勵發展的新能源形態的支持,以及對需要限制發展的能源形態的控制。
五、其它政策因素
如何充分發揮各種資源的潛力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服務,提高資源的經濟效率,是國家有關部門制定管理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能源經濟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以下幾個方面的政策應當發揮保駕護航的作用。
1.資源開發政策
資源的使用效率對未來我國能源供應將起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資源的開發和開采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資源的利用效率,也影響到這些資源開發的經濟合理性。另一方面,資源的轉化效率直接影響到資源的開發壽命和替代資源的選擇。因此,資源開發的政策取向一定要起保護和大力提倡規模開發和高效開發,限制、禁止零星開發和破壞性開發作用,目前,我國各地都大量存在著私人小煤窯同國營大煤礦爭資源的現象,存在著農民從國家油田盜取石油以及土法練油的現象,由于地方經濟利益的驅動,以及地方保護主義盛行,這些破壞和浪費寶貴資源的現象不但沒有得到遏制,在一些地方還存在著蔓延的趨勢。因此,保護資源的規模開發和高效開發將是一項重要的政策任務。
2.經濟公平運行政策
據國家電力公司的有關數據表明,目前全國各地和各行各業歷年累計拖欠的電費已高達數百億元。由于電力生產和供應企業屬于中央直接管理,因此,各地方對于清理這些欠款一方而政策不到位,另一方而工作不到位。其結果是,電費拖欠越來越嚴重。這些問題如不及時處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特別是我國即將加入WTO,勢必會影響到各地的投資環境,最終影響經濟的健康運行。
3.社會保障政策
一、產業經濟政策因素
產業政策是一個國家或地方政府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總體要求以及不同產業部門的發展情況而制定的針對某一個產業的微觀經濟政策。對于某一個產業部門來說,不同的發展時期的產業政策是不同的。而對于某一個需要使用特殊或不可再生資源的產業來說,產業政策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的行政管理部門調節資源、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制定產業政策時,必須充分考慮到這一特定產業的特殊情況及特點:
1.市場的缺陷
從理論上講,在一個完全自由的市場環境中,符合供求關系的市場價格體系,就會形成并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但是,由于市場本身存在著許多缺陷,實際情況并非如理論所描述的那樣,這就是市場失靈。對于能源經濟來說,情況更是如此。例:構成當今世界一次能源主體的石油資源和煤炭資源,以及其它可再生能源資源,具有特殊的當期和長期資源開發成本。因此,市場失靈的情況就更加突出。
2.資源條件的制約
在當今世界一次能源資源構成中,石油和煤炭是最主要的能源資源形態,不僅是不可再生的能源資源,而且還存在著級差地租的問題。這是因為,隨著石油或煤炭的持續開采,埋藏的深度就更大,地區就更加偏僻。同時,儲量會隨著開采而不斷減少,開采條件也會越來越惡化。這樣,不可避免地會使生產成本上升。另外,開采條件的優劣,以及離消費市場的遠近這些因素都會導致很大的級差收益。因此,市場在一個資源短缺而且分布既不均衡且地域條件差別很大的經濟領域里,資源配置方面的效率顯然是很低的。
根據英國石油(BP)1987年至1992-年發表的世界能源統計年報的研究結果,可見世界已探明化石燃料資源是相當有限的。按照1991年底的調查,石油僅夠開采和使用43年;天然氣只夠開采59年;煤炭相對較豐富,也只能開采239年。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人類勘探化石燃料資源地域的不斷擴大,儲量將會有所增加。但是,即使如此,化石燃料資源對于人類社會來說仍然是不可再生且十分短缺的資源;我國的化石燃料資源,特別是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不但是有限的,而且十分短缺,探明儲量按91年的開采速度還可開采23年。從1995年開始,我國便是石油純進口國了。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現有的各種能源資源并為將來的長遠發展做好準備,是我國能源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根據世界能源委員會《1992世界能源資源調查》提供的資料可以看出,我國的能源經濟建設長期以來處于一種應付能源需求的狀態之中,因此:我國能源經濟的建設問題是資源的短缺和資源的利用問題并存。二方面,極為短缺的能源資源過度開采和使用;另一方面,一旦開發便可以長期發揮效能,甚至永遠使用的清潔能源資源——水能的開發利用卻不到10%。而在我國石油產品的消費中,卻有相當數量是用來發電的。由此可見,產業經濟政策如何使我國短缺的能源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是我們急待研究和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3.決策的風險
長期以來,我國的能源經濟建設都是落后于國民經濟建設步伐,特別是在“七五”計劃末“八五”計劃初,全國經濟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長。一時間全國都面臨缺電的緊張局面,到處是一片拉閘限電的場面。為滿足國民經濟建設對電力的需求,各地、各部門便各顯神通,用各種方法辦電。從此,我國的電力建設便硝煙四起,各種電力建設方式一哄而上,這種混亂局面為決策加大了風險。例如,西南地區的水電資源十分豐富,可以建成我國的能源基地。但是,除了開發條件較差,輸送困難以外,建設周期長,難以滿足能源需求中心的需要,也是決策的風險之所在。80年代中期,我國決定斥巨資建設四川西部金沙江支流雅菪江上的二灘電站,以滿足四川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對電力的需求。但是,該電站的建設經歷了將近15個年頭。這期間,四川電力市場的供求關系發生了很大變化。由于電力,的持續緊張,從90年以后,四川便陸續在四川東部地區建設了好幾座大型火電站。其結果是,二灘電站一投產,就面臨著四川電網電力過剩的尷尬局面。到頭來,不得不大量棄水,每年要蒙受近20億元人民幣的損失。當然,二灘的問題更主要的是體制上的問題。又如,新能源在未來世界能源布局中將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目前的情況是,要么開發技術還不十分成熟,要么投資太大開發經濟效益很低,或者安全不能得到絕對保證,或者不能形成規模,無法形成產業效益,所以,以上這些問題都給決策帶來極大的風險。
4.外部性問題
對于能源工業和能源經濟來說,其外部性問題是多種多樣的。對于不同的能源形態來說,存在著不同的外部性問題。因此,在決定采取什么樣的產業政策時,這些不同的外部性問題都會影響到最終的決策。同時,這些外部性問題有時是互相矛盾的,主要表現為:
環境問題:目前,我國能源結構嚴重依賴于煤炭,煤炭占我國能源的3/4。電力生產主要是火電,占全國發電總量的75%左右,而火電中約85%又是煤電。我國用于發電的大多是含硫量很高的煤炭,脫硫技術因為成本問題還很落后。因此,造成的環境污染十分嚴重。水電的開發同樣面臨著環境問題。一些高壩大庫的建設,不但誘發水庫地震,引起山體滑坡,而且水庫淹沒改變了庫區的自然環境,生物多樣性受到傷害。
運輸問題:天然氣在我國具有豐富的儲量,但開采度很低,我國主要的終端能源形態還是煤炭,因此,燃料造成的環境問題十分嚴重,我國北部各大城市的污染程度已經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由于煙塵污染,有些城市如蘭州,工農業生產都受到很大的影響。使用天然氣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一條途徑,但是,主產區在西部的四川和新疆,運輸成了制約天然氣工業和人民日常生活消費的障礙;煤炭主要集中在山西和內蒙古等北部省份,運輸問題同樣存在,而新疆的石油要運到經濟發達地區,其成本也是非常驚人。
就業問題:就業問題是當前人類社會所面臨的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在很多情況下,甚至會決定社會的穩定。在我國,由于實行了幾十年的計劃經濟,在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改革進程中,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如果不采取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僅僅從經濟效益出發,大量失業人口還會加劇。
鑒于上述原因,政府在制訂產業經濟政策時,應體現以下作用:
1.維護公平競爭。采取稅收等政策手段和反壟斷法來維護公平競爭的秩序。
2.控制總量平衡,合理規劃各種能源形態的發展布局。采取信貸、價格、關稅等政策解決總量平衡問題;采取稅收減免和政府補貼等措施達到各種能源形態的合理布局以及均衡發展,特別是對于具有戰略性意義的能源形態應給予特殊支持。
3.保護生態環境。制定法規和標準,保障生產質量和生產安全,控制能源工業對環境造成損害。
4.提供社會保障。通過財政支持,提供社會保障,對特殊地區的能源開發提供支持。
5.支持研究開發。未來的能源發展將越來越多地依賴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同時,現有能源項目的開發也需要越來越多的研究費用以解決一些技術難題。因此,政府必須投入必要的資金以促進基礎研究和高風險技術的研究開發。
6.開展信息服務。提高市場透明度,減少決策風險,增強公眾對能源工業的理解和支持。
7.必須協調各種資源的利用。要解決資源的制約問題,應加大化石類能源資源的勘探力度,為我國未來能源經濟發展尋找戰略性資源儲備。開展國際合作,在安全和穩定并與我國具有傳統友誼的地區和國家建立能源基地?,F階段應盡可能加大力度的開發以水電為主的可再生能源資源,盡量少消耗有限的化石類能源資源。
9.加快西部地區經濟建設.變西部地區資源性經濟為產品性經濟。在政策上應給予扶持,其力度應比當年建設經濟特區更大,這樣運輸和就業問題也可得到解決。
二、部類政策因素
由于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兩個不同部類的作用、對象不同,因此,在政策上應該具有一定差別。同時,由于生產資料領域里,能源經濟的服務對象是千差萬別的,有一般性生產單位,也有特殊性生產單位;有國家需要鼓勵和大力發展的生產單位,也有國家需要限制和逐步萎縮的生產部門等等。在消費資料領域里能源經濟服務的對象同樣山是干差萬別的,有城鎮居民,也有農村居民;有高收人家庭,也有低收入家庭;有人民群眾一般性消費,也有政府公益性消費等等。因此,在為兩個部類提供服務的時候,能源工業各部門不但要有自身適應市場要求的服務準則,而且在政策方面也應當有所區別,以保證政府發展經濟,增強國家綜合實力和提高全體國民生活水平目標的實現。當然,由于能源經濟各部門在生產能源商品的時候,并不可能分為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兩個部類的生產,因此,部類政策因素只能在能源商品的供應過程中起作用。
1.在生產資料的供應領域里
我們把能源需求分為中間需求和最終需求,兩個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說,能源商品在生產資料供應領域里應該屬于中間需求的范疇。在這個范疇里,宏觀經濟關系既可以用列昂惕夫逆矩陣來表示,也可以用改進的投入產出系數矩陣與各部門總產值生產能力來表示。而能源經濟中的部類政策因素,就必須考慮國民經濟不同的生產部門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發展方向,包括其自身的發展趨勢和能源商品消費的發展趨勢。
我國中間能源需求總量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說是較小的,但是我國中間能源需求的效率,也就是單位國民生產總值的能耗大于發達國家,提高能源產品轉化效率,增加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率,是各行業關注的全局性問題,因此,在生產資料領域里的能源消費政策就應當起到這樣的作用:引導我國的各類企業不斷地探索新的生產技術,以降低單位產品的能耗,從而降低產品的成本,提高競爭力。例如:煤炭在我國的能源結構中占據主要地位,約為終端能源消費總量的75%—80%,但對大氣污染十分嚴重。因此,在能源產品作為生產資料的生產領域里;對于造成嚴重環境污染的能源形態和產品,應當嚴格加以限制。對于熱能轉化效率低,廢氣排放量大的生產方式和生產設備應堅決予以淘汰。與此同時,鼓勵清潔能源形態產品的開發,特別是二次能源產品的使用,給予政策上扶持。
2.在消費資料的供應領域里在消費資料的供應領域里,能源產品用之于人民群眾,和柴、米、油、鹽、醬、醋、茶與水一樣重要,我國政府下大力氣于上個世紀末實施了村村通電工程,又于九·五計劃末期開始實施農村和城市電網改造工程。但是,居民用電的質量和價格仍然是困擾電力工業在消費領域里快速發展的主要問題。,所以,在消費資料領域里,能源消費政策應當引導居民提高能源消費水平,以促進能源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就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國居民目前的消費水平不高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人均國民收入不高,另—方面是由于貧富差距比較大。因此;相當多的居民日常生活能源消費還主要依賴于一次性能源形態,因此,我們應積極引導和鼓勵居民的能源消費向電氣化方向發展,這樣,既可以把有限的勞動力資源從繁重的家務中解放出來,又可以大大地推動電器行業的大發展。在開發農村市場中,減少農民支出,采取轉移支付方法,降低西部能源開發成本,補貼農民能源消費。
由此可見,能源經濟的部類政策因素不僅會對能源經濟各部門的發展產生影響,同時,由于政策的出臺和實施會直接影響到人民群眾的消費心理和經濟承受能力,也影響把能源產品作為生產資料的工業部門的成本,又對與居民日常生活有關的工業部門的發展和以能源產品為生產資料的工業部門的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三、區域政策因素
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大國。東、西、南、北、中地理環境差別巨大,漢族與各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發展背景各不相同。1999年我國最發達地區深圳市人均國民收入已經超過4000美元,但云南省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人均收人每年只有400-500元人民幣,其中的最貧困家庭,全部財產價值不足200元人民幣。有的地區的人民群眾平均受教育年限僅僅只有1.4-1.7年。因此,在我國能源經濟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在能源產品的生產和供給過程中,制定和實施能源工業產業政策和部類政策的時候,應考慮和照顧到這些差別,充分發揮宏觀和微觀經濟管理手段的功能,逐步縮小這些差別,達到全中國人民共同富裕的目的。
鑒于我國東、西部的差距巨大。所以,從制定能源經濟產業政策來說,需要從多個方而進行研究,以加快西部地區的發展。特別應該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面:
1.國土資源利用政策。在我國實施新的國土資源管理辦法以后,西部的一些能源開發項目或多或少地受到一些影響。如地處云南西部山區的大朝山電站,據說因為征地的手續問題,被有關部門罰款高達億元人民幣。新的國土資源管理辦法規定,建設項目必須先立項后征地。而立項的程序又要求工程必須完成準備階段的工作,準備工作要做就必須先用地。如果不進行變通,在這種管理制度下,就只能陷入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邏輯怪圈之中。
2.移民政策因素。在西部進行建設,很大部分可能都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項目的建設;對于再生能源項目,又主要是水電項目,就不可避免地牽涉到移民問題。扶貧計劃是我國政府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實施的一項面向全國貧困人口的政府計劃,我們應把這項計劃同西部能源項目建設的移民工作結合起來。這是因為,西部的能源建設項目都是在貧困山區實施的,移民都是貧困人口的搬遷。此項工作不但能夠加快西部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而且有利于西部能源經濟的快速發展。
在作為生產資料生產和供給的能源經濟領域里,部類政策應當鼓勵和引導能源產品消費企業提高單位能源產品消耗的轉化效率,減少井逐步淘汰使用一次能源產品及能源利用效能低、環境污染嚴重的生產方式和生產設備。在作為消費資料生產和供給的能源經濟領域里,應當鼓勵和引導廣大的人民群眾走家庭電氣化道路,提供政策支持。然而,對于西部落后地區來說,用指導全國的部類政策還不夠,還應有更加優惠的政策,從而扶持西部落后地區實現跨越式的發展。為此,立制定區域政策時,應該有所差異,也只有這樣,才能使本來就非常巨大的東、西部之間的差距得以逐步縮校
3.生產資料領域里區域政策的差異。由于東、西部形成的歷史、文化、地域性以及勞動力勞動技能性差異,因此,若要提高西部各類產品的競爭力,就應當在作為生產資料供應的能源產品的消費政策方面,給予特殊的政策扶持。比如,給予提高產品單位能源轉化效率的能源消費以政府扶持,提供貸款貼息、對能耗降低部分給予政府補貼和獎勵;減少并逐步淘汰使用一次能源產品和能源利用效能低、環境污染嚴重的生產方式和生產設備的產品生產。
4.消費資料領域里區域政策的差異。就全國來說,經過1993年到2000年的發展之后,估計2000年后我國農村商品能源消費的比重大約為65%~70%。這些增長絕大多數是在鄉鎮企業和東部發達地區。就廣大的西部地區來說,商品能源消費的比重雖有所增長,但是幅度遠遠達不到全國的平均水平。目前,西部落后地區的農村居民薪柴和秸稈仍然是他們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能源形態。這一點,只要我們沿長江、黃河的上游地區走一次就會發現現實情況的嚴重性。因此,對于西部落后地區來說,作為消費資料供應的能源商品,除非有特殊的區域部類政策,才能把那里的廣大人民群眾帶到現代文明社會的生活中來。
區域經濟的巨大差異,必須用發展經濟的特殊區域政策來解決。令人欣慰的是,黨中央、國務院適時地提出了“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給西部落后地區廣大的人民群眾帶來了世紀福音。因此,在落實黨中央、國務院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時,就要結合西部落后地區的歷史、現實、民族文化的情況,在產業政策和部類政策方面,給予區域特色的扶持。
四、能源形態政策因素
根據我國關于2050年遠景發展規劃;原國家能源部組織了一個研究班子,經過近七年的研究;按1990年我國經濟的總規模,分高、中、低三種發展速度對我國2020年、2050年的能源需求進行了預測。三個方案的增長速度見下表:
2000—2050年我國經濟發展速度想定方案
1990-20002000-20202020-2050
低方案8.06.03.5
中方案8.26.34.1
高方案8.376.564.69
根據我國國民經濟1990-2000年的實際增,長率大于9%的情況來看,表中的預測紿定值還是偏低的。國民經濟增長的速度快了,這對于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是有極大好處的,但是,對于能源產品的供給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發展新能源的步伐就不得不進一步加快;根據各個能源專業的技術人員估算,我國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資源的儲量是比較豐富的,這些豐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為我國能源經濟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源泉。
在我國,不論是太陽能還是生物能,都擁有巨大的儲藏量,開發前景十分廣闊。在生物質能中,農作物秸稈和人畜糞便按1992年資源量計算,分別達到2.7億t和1.3億t標準煤。因此,大力發展農作物秸稈的轉化技術、農村小型沼氣技術以及城市沼氣綜合利用技術,為我國未來能源供應找到一條可行的道路。此外,地熱能和風能的儲藏量也很大,且風能的開發利用在世界范圍內已經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有關技術也越來越成熟。所以,從能源形態政策方面來說,應當鼓勵和積極推進這類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
相對于其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資源來說,水能是一種清潔而且容易上規模進行開發的優越的能源形態。目前,在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西部大開發戰略中,西電東送已成為該戰略中的重點項目。在此項目中,又是以水電為主。從這一點來看,能源經濟建設的重點已經開始向可再生能源形態轉移了,但是,在政策層面仍然存在著需要研究的諸多問題。
根據2050年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和我國能源王業發展的想定方案,我國電力工業在新能源的應用方面將會出現突飛猛進的發展態勢。其中,核能在新能源的應用中就占主導地位。由1990-2050年我國電力供應可能裝機容量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到2020年,我國電力裝機容量中,核電和新能源將分別占到6.1%和1.8%;而到了2050年,核電和新能源則分別占到12.5%和4.5%,到時候將與有50年發展歷史的水電處在同一個水平上。例如:我國的鈾資源,據世界能源會議估計為100-200萬t鈾。鈾資源對核電發展的保證程度的估計是:對近期發展目標(2000年600萬kW核電站),鈾資源供應有余;對中期核電發展目標(2010年前建設2000萬kW核電站),鈾資源供應經過努力可以保證;對遠期核電發展目標(2050年前建設1.2億kW核電站),鈾資源供應經過努力將有希望??紤]到礦物燃料大量排放C02對環境產生的嚴重影響,以及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有限性,專家們預計到21世紀中葉,核能有可能是僅次于煤炭而居第二位的人類利用的能源形態。
由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我國未來幾十年的能源供應將呈現多元能源形態相互發展的格局。因此,今后能源經濟的發展,從政策層面上就應當體現對需要鼓勵發展的新能源形態的支持,以及對需要限制發展的能源形態的控制。
五、其它政策因素
如何充分發揮各種資源的潛力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服務,提高資源的經濟效率,是國家有關部門制定管理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能源經濟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以下幾個方面的政策應當發揮保駕護航的作用。
1.資源開發政策
資源的使用效率對未來我國能源供應將起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資源的開發和開采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資源的利用效率,也影響到這些資源開發的經濟合理性。另一方面,資源的轉化效率直接影響到資源的開發壽命和替代資源的選擇。因此,資源開發的政策取向一定要起保護和大力提倡規模開發和高效開發,限制、禁止零星開發和破壞性開發作用,目前,我國各地都大量存在著私人小煤窯同國營大煤礦爭資源的現象,存在著農民從國家油田盜取石油以及土法練油的現象,由于地方經濟利益的驅動,以及地方保護主義盛行,這些破壞和浪費寶貴資源的現象不但沒有得到遏制,在一些地方還存在著蔓延的趨勢。因此,保護資源的規模開發和高效開發將是一項重要的政策任務。
2.經濟公平運行政策
據國家電力公司的有關數據表明,目前全國各地和各行各業歷年累計拖欠的電費已高達數百億元。由于電力生產和供應企業屬于中央直接管理,因此,各地方對于清理這些欠款一方而政策不到位,另一方而工作不到位。其結果是,電費拖欠越來越嚴重。這些問題如不及時處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特別是我國即將加入WTO,勢必會影響到各地的投資環境,最終影響經濟的健康運行。
3.社會保障政策
【關鍵詞】電子商務 政府 角色 環境
1 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現狀
電子商務(e--com-merce)是指采用數字化電子方式進行商務數據交換和開展商務業務的活動,它改變了傳統的買賣雙方面對面的交流方式,也打破了舊有工作經營模式,代表著未來貿易方式的發展方向,其應用和推廣將給社會和經濟帶來極大的效益。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現代電子交易手段已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發達國家已紛紛制定政策,發展中國家正在加緊制定總體發展戰略,大力促進電子商務在國民經濟各個領域的應用,力爭在新一輪國際分工中占領制高點,贏得新的競爭優勢。
根據cnnic(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報告顯示,截至2008年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2.98億人,較2007年增長41.9%,互聯網普及率達到22.6%。繼2008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之后,中國的互聯網普及再次實現飛躍,趕上并超過了全球平均水平。截至2008年底,中國的域名總量達到16,826,198個,較2007年增長41%,依然保持快速增長之勢。截至2008年底,中國的網站數,即域名注冊者在中國境內的網站數(包括在境內接入和境外接入)達到287.8萬個,較2007年增長91.4%,是2000年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年。2008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破紀錄的近2萬億元人民幣,而同期的中國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0萬億元人民幣。相比2007年,bzb電子商務交易額在2008年保持20%左右的增長速度,bzc/czc在2008年保持約30%的增長,表明中國電子商務經過10多年的發展已進入高速增長期。
2 我國政府對電子商務發展的影響
對于中國來說電子商務成長面臨的環境是:政策法規不健全,政企不分,壟斷依然存在,企業網絡意識相當薄弱,金融電子化還沒實現,信用制度不完整,相關專業人才十分缺乏。電子商務只是在媒體、技術方案提供商、網絡廠商中很熱,而真正應該熱起來的千千萬萬企業卻沒熱起來。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怎樣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抓住信息化革命帶來的“跳躍”機會,就成了當務之急。我國政府應該如何借鑒發達國家的成熟經驗,在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扮演一個什么樣的角色,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國政府一向高度重視發展信息產業,正在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特別關注電子商務的發展與應用,并致力于解決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問題。江澤民同志在第十六屆世界計算機大會開幕式上指出:“在完成工業化的過程中注重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工業化的水準,在推進信息化的過程中注重運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揮后發優勢,努力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眳前顕驹诘谒膶弥袊鴩H電子商務大會上指出:“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是推進國民經濟信息化的重要內容?,F階段中國電子商務尚處于起步階段,機遇與挑戰并存。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充分運用市場機制,發揮企業的積極性,促進電子商務發展;同時,加強政府的宏觀規劃和指導作用,努力為電子商務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環境?!薄吨泄仓醒腙P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明確提出:“積極創造條件,促進金融、財稅、貿易等領域的信息化,加快發展電子商務?!薄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中也明確指出:“加快電子認證體系、現代支付系統和信用制度建設,大力發展電子商務?!?/p>
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使得國家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誰能更有效地吸引資金、技術、信息、人才等要素以發展本國經濟,增強本國經濟競爭力,建立高效率的市場,誰就能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在“有所為和有所不為”的思想指導下,實現政府職能與管理手段的戰略性調整,建立適應wto規則和市場經濟要求的政府管理新體制,避免“越位”、“缺位”和“錯位”。這包括一整套關于產權保護、公平交易、平等競爭、誠實信用等市場經濟的制度與法律,以及高效、廉潔、透明的政府工作部門與素質高、能力強的復合型官員。同時,完善、加強宏觀經濟調控機制,增強對外部沖擊的抵御能力。
3 政府在電子商務發展中的角色定位
3.1 政府是電子商務發展規劃的設計師
中國雖說已經完成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但當前電子商務還面臨很多的困難和問題,基礎設施還不完善,市場體系還不健全、不規范,市場缺乏必要的自律和嚴厲的社會監督。在這樣一個背景下發展電子商務,政府的作用尤其關鍵,政府制定的發展規劃決定著我國電子商務的未來,規定著整個社會的努力方向。如何在我國發展電子商務并縮短在這一領域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最終形成我國的競爭優勢,是我國國家利益的需要。我國的電子商務發展目前還處于初級階段,因此特別需要有關部門的規劃指導,以結束電子商務發展的混亂無序、各自為政的狀況,做到國家、集體、個人利益的協調統一。政府部門依靠政策進行宏觀指導,從戰略高度重視電子商務對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
3.2 我國政府是電子商務發展環境的鋪路人
作為一種新型的交易手段和商業運作模式,電子商務的成長不僅取決于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成熟,而且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能否營造一種有利于電子商務發展的外部環境。法律、工商、稅務、銀行、運輸、商檢、海關、外匯、保險、電信、認證等部門,以及商家、企業、客戶等單位按一定規范與程序相互配合、相互銜接,在政府的組織、協調下共同完成有關電子活動。在高度重視電子商務的前提下,政府需要運用國家能力,鋪筑電子商務發展的康莊大道,為電子商務服務。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一是營造公正的法律環境; 二是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三是營造完善的市場環境。
3.3 我國政府是電子商務交易市場的行動者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城市 電網規劃 精細化設計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 A
Study on the precise design of city power grid planning in Minority Area
Lining① Zhangyunfeng① Zhangyuanyuan② Wangwei③
(①Yinchuan power supply company of State Grid , Ningxia Yinchuan 750011; ②Ningxia Yinchuan city planning and Research Center, Yinchuan 750001; ③Xizang Electric Power Co of .State Grid , Tibet Lhasa 850000)
Abstract: in the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power grid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e need to consider the various factors affecting the potential, the minority area of urban power grid planning in particular,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relevan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to adapt to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minority areas in the planning, preliminary plans on taking various factors into account more fully. Encountered in the late implementation barriers in will also be less. In the city'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thought of urban planning can not deviate, must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in the urban power grid planning consider the humanistic thoughts of policy, minimize the power grid construction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in urban planning hazards, reduce the impact on the broad masses of inertia in the way of life, to at the least cost to create more wealth for the city to create a new city.
Keywords: minority area of city power grid planning fine design
一、目前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城市建設規劃和電網規劃的概況
1、現有的電力建設規劃還不能滿足電網規劃在少數民族地區城市建設中的需要
在我國現階段的少數民族地區城市建設的常規做法中,少數民族地區城市規劃和少數民族地區城市建設的規劃部門在電網的規劃工作中,經常是一起的,這些既定的規劃任務中,往往還包含了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的發展形態,用地規模以及構架等等諸多因素,同時也涉及到這些因素間的合理安排與規劃。與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的發展建設的規劃相比較,少數民族地區城市電網的規劃對其專業性與科學性要求更高,更強。結合以往的實踐經驗來看,電力建設的專項規劃還不能完全涉及電網規劃中的全部工作內容。在此,往往會造成規劃前期的預測和規劃后期的完成程度之間的誤差,這些因素也會阻礙少數民族地區城市建設中電網的規劃的效率,增加以后改造電網規劃的難度。
2、少數民族地區城市電網規劃用地減少與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用電量增加之間的矛盾
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少數民族地區城市建設中用電量的需求也在不斷地增加。從目前我國改變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以及進行產業結構發展方向的調整的情況來看,少數民族地區城市建設中所需的用電程度是絕不會亞于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經濟發展的程度。然而,在我國政府對國家土地資源進行調整的同時,少數民族地區城市電網的規劃用地也正在逐步減少。也許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發展的現階段還不需要那么多電網規劃用地,那么等到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再進行電網規劃就會相當的有難度,所以,目前就應該做好少數民族地區城市電網規劃的用地設計工作。
3、少數民族地區城市建設中電網規劃和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環境間的關系
從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發展的層面來分析,如果少數民族地區城市建設的規劃沒有與少數民族地區城市電網的規劃作出有效的結合,那么這是會嚴重威脅到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的環境建設的。電網規劃的不合理,會對居民的生活帶來相當大的不便。比如,電纜、電線分布不合理,居民們都會潛在地受到高壓電的危險;而電網在運行過程中所產生的強力電磁輻射,其危害也不會很小。所以,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的電網規劃是與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發展規劃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必須高度重視它對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環境造成的影響。
二、少數民族地區城市電網規劃的主要內容
1、明確電網建設的劃分區域,規范電量、布局、負荷分布及預測情況。
2、確定電網規劃的地理位置、路徑,規劃好工程項目的分期建設。
3、保障用電設備的標準化,遵循配電網的改造原則。
4、明確供電電源點的建設要求,進行有功與無功的電力平衡。
5、確定規劃符合調度、自動化與通信的要求。
6、詳細編寫地理規劃的結構圖,畫出期初期末的線狀連接圖,并做出可行性方案。
三、標準化的電網規劃原則
1、統一規劃
電網規劃是少數民族地區城市建設的一項巨大工程,不像小項目,可以一邊建設一邊規劃。電網規劃必須事先做好,在保證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統一規劃,避免“蜘蛛網式電網”的出現。統一規劃不僅能夠保證少數民族地區城市形象,還能保護環境,使電網結構更加規范化,有效節省人力、物力、財力。
2、順應發展需要
電網的發展應該是隨著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經濟的發展不斷完善的。各項用電工程的設計都必須符合電網發展的總體規劃要求,在有能力建設電網的前提下合理規劃。一些地區在還沒有足夠資金的情況下,繼續改建電網,在施工過程中資金中斷,導致工程無限期延后,造成原有資金浪費,還影響了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總體規劃。
3、因地制宜
電網建設應在滿足配電安全的前提下,統籌兼顧,遵循“下級以上級為指導,上級以下級為基礎”的原則進行規劃;兼顧城鄉發展水平,分區規劃。
四、我國電網規劃現狀
1、電力負荷增多,用地規劃減少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用電負荷飛速增長,這種現象在一線少數民族地區城市尤為突出??v觀全國,長三角地區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用電量增長率在近年內都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趨勢。就此看來,我國電力負荷在短時間內只會只漲不跌。
我國國土雖然遼闊,可用土地比例卻不大。況且在一線少數民族地區城市,開發商為了盈利,會在有限的土地上盡可能多的建造商城與住宅區。隨著經濟發展,少數民族地區城市擴張迅速,要想在原有基礎上重新規劃電網建設勢必會占用大量土地,費用頗高,造成電網建設無地可用的尷尬局面。
為了節約土地資源,政府通常將變電站規劃到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經濟熱點的邊緣,但邊緣地帶會導致供電長度增加,無法保證供電質量與穩定性;若是將電站設在中心地帶,則要在地下選址,地下站點的設置會影響到少數民族地區城市地鐵交通的發展與管道設施的建設,且不利于維護工作,安全隱患也比較大。
2、投資量較大
電網建設是一項大工程,需要投入的資金也比較多。在輸變電的過程中,往往需要多方投資,共同建設。由于各地投資模式的差異,商討投資方案的過程會比較辛苦,往往需要反復協商。
大中型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的電網規劃往往比發展較慢的少數民族地區城市要困難得多,小型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的電網建設若是不完善,在原有基礎上改動所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不多;但大中型少數民族地區城市原有的電網是規劃好的,在原有基礎上重新規劃會是一項極大的工程,且對少數民族地區城市運作有一定的影響。
3、前期手續繁瑣
隨著政府機關對宏觀建設方面的監管力度增強,電網的規劃要辦理的手續也越來越多。電網工程需要辦理的手續主要分為兩大類:前期規劃手續與前期工程建設手續。這些手續需要涉及到國土局、發改委、規劃局、環保局等相關單位,每個單位都需要簽字蓋章,且有一定的順序性。一套流程下來,大約需要50多個相關手續的辦理,過程復雜,時間上無法準確控制,給施工造成一定困難。且若是在選址上有問題,則時間耽擱得更長,工程也無法展開施工。
4、少數民族地區城市規劃頻繁
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的發展帶動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經濟的發展,一些非建設用地也逐漸向建設用地轉變。盡管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城市規劃越來越重視,在宏觀調控過程中不斷修編《城鄉規劃法》,但仍舊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讓一些惡性規劃鉆了法律的空子。國家宏觀政策強制性不足,加上我國國土面積廣、文化差異大等諸多因素,少數民族地區城市規劃不斷調整,讓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的負荷分布與負荷總量具有不確定性。電網規劃也不斷的隨之調整。
5、建設成本提高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網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少數民族地區城市面貌,基于少數民族地區城市景觀建設及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環境建設,一些電網將設施建設在地下或是半地下,無形中多了一道工序,建設成本大幅增加。
少數民族地區城市電網建設必然需要用到大量土地,拆遷費用成為了建設過程中的一大筆支出。隨著人們自身權益意識的增長,加上環保、安全等方面的問題,拆遷人工費用及補償費用不斷上漲。
6、社會公眾影響大
現如今,社會公眾輿論壓力不容小覷,在電網規劃中,居民會認為電站的電磁輻射會對自己身體有影響,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電磁輻射只對周圍小范圍距離有效。由于這樣的誤解,電站周圍的房價普遍低于同等級價位。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城市中心地區,居民購買的房產周邊若是要新建一個輸變電站,一定會引起當地居民的強烈不滿,大家會認為自己購買的房產貶值了。在一些電網規劃項目中,當地居民的阻撓對建設工程的施工影響非常大,嚴重影響工程周期。事實上,目前尚無明確證據證明輸變電站發出的電磁輻射在較遠距離也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
五、規范少數民族地區城市電網精細化設計、建設的措施
1、做好預測工作
這里的預測工作不是指總體上的規劃,而是指電力需求量以及電量負荷的預測。隨著數學科學的發展與預測手段的完善,各種預測模型越來越多,為研究電量負荷及預測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電網規劃主要使用的是“負荷密度指標法”,結合專家分析,合理制定規劃。 通常情況下,電網規劃的專家必須有豐富的規劃經驗跟大量的調研數據,綜合考慮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發展的速度、國家政策導向、當地產業結構等諸多因素,再結合負荷密度指標分析負荷的分布與總量情況,對結果的準確性起著重要影響。
2、充分利用規劃軟件
少數民族地區城市規劃是一項大規模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規劃過程中要考慮到的因素很多:用戶占地、交通狀況、人口負荷等各個方面與少數民族地區城市建設有關的內容;還應考慮到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的發展歷史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據庫,研究者需要對這些數據做出有效的整理和分析,并對派生出來的數據分類有效管理。這種任務量是無法想象的,傳統的緊靠經驗規劃的方法也早已淘汰,于是乎,利用計算機軟件來輔助分析是規劃發展的必然趨勢。
3、有效數據管理
電網規劃對數據的完整性與真實度要求很高,根據現有資料評估各電站的負載率、供電質量等方面內容,來分析現有變電站的供電范圍及容載率。通過數據分析,可以及時發現目前電網建設的主要問題,提供日后電網發展的主要方向。因此,有效的數據整理與日常維護能夠為電網規劃決策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4、提高研究者自身素質
計算機軟件發揮的只是輔助功能,人類的地位與分析能力是無法取代的。在用軟件彌補人類在數據統計方面劣勢的同時,應該讓人類的思維優勢充分發揮,與計算機軟件相互作用。因此,研究者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研究能力,關注國際動向,努力與國際研究者同步發展。
5、做好少數民族地區城市間規劃的銜接問題
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發展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在規劃少數民族地區城市電網時應考慮到其他少數民族地區城市周邊環境,對于變電站的選址、管線分布、道路規劃等方面都要詳細分析描述,逐步開展對整體城區的規劃控制,盡量細化規劃方案。這樣才能更好協調與周邊少數民族地區城市規劃關系,避免用地建設問題產生。
6、在規劃時切實考慮經濟能力問題
供電局雖說是國有企業,但企業都是以盈利為目的的,除了要承擔“供電”的社會責任外,還應考慮到經濟效益,長期虧損對供電局乃至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用電的發展必有負面影響。
受當前國內經濟發展影響,我國用電總量正緩步上升,電網規劃范圍也不斷擴張,供電局的經營面臨著較大壓力。因此,統籌少數民族地區城市電網規劃與供電局自身效益,要求電網發展從“重速度、重規?!毕颉爸刭|量、重效益”轉變。在規劃電網建設時,可以提出兩至三套方案,專家匯總進行比較,制定出最優方案,即費用最小、質量最優的方案,在兼顧社會公眾用電的基礎上,達到效益最大化。
結束語:
在少數民族地區城市建設的電網的規劃過程中,也許會面臨各種困難與挑戰,在此基礎之上,為了避免失誤或者是減少損失的程度,我們應該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吸收和借鑒其他國家在城市電網工作中比較成功的地方,把別人的成功經驗當作是自己學習的榜樣;第二,建立起一支作風優良,經得住考驗的電網規劃隊伍,同時做好培訓工作;第三,要本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針對不同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的發展狀況與當地的實際情況,富有創造性地展開電網規劃工作。綜上所述,這就要求我們的工作人員努力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用高超的技術來武裝自己,提高電網規劃在城市建設中的工作效率,為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確保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電網規劃的科學、合理、可持續性。
參考文獻:
[1]楊加義.城市電網規劃與城市建設規劃的融合論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1(36).
[2]許言路.淺談如何協調城市規劃和電網規劃[J].現代經濟信息,2012(14).
[3]伍才.關于城市建設規劃中電力規劃分析[J].北京電力高等??茖W校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作者簡介:
李寧 1981.3 碩士 高級工程師 現供職于國網銀川供電公司,研究方向:電網系統規劃及技術、城市規劃研究,少數民族經濟研究
張云峰: 1977.12,碩士,高級工程師,現供職于國網銀川供電公司、副總工程師,研究方向:電力系統技術研究,電力企業管理
【原文出處】國際觀察
【原刊地名】滬
【原刊期號】200303
【原刊頁號】49~55
【分 類 號】f8
【分 類 名】世界經濟導刊
【復印期號】200308
【 作 者】李春虎
【作者簡介】李春虎 上海外國語大學東方語學院韓語系主任,副教授,博士,上海,200083
當今朝鮮將采取何種改革措施擺脫眼前的經濟困境,這與金正日政權在當前及今后相當一段時期內的決策趨向密切相關,因而倍受國際社會關注。近年來,朝鮮當局雖然仍在強調“堅持朝鮮式社會主義發展方向”,“防止資本主義因素的滲透”,但自去年7月以來相繼出臺的一系列新的經濟政策,已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其調整或改革之意,至此金正日政權有條件的、漸進式的經濟改革已漸顯端倪。
一、朝鮮經濟面臨的主要困難
20世紀90年代,朝鮮經濟曾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為此,朝鮮政府從1995年起開始了“苦難的行軍”,號召全國人民為克服眼前的經濟困難而發奮努力,國際社會也紛紛給予同情并伸出援助之手。時隔5年之后,朝鮮政府通過2001年新年共同社論(《勞動新聞》、《朝鮮人民軍報》、《青年前衛報》)宣布“苦難的行軍”勝利結束,暗示朝鮮經濟已經走出了低谷。其具體背景是:1999年朝鮮經濟比前年增長了6.2%,2000年又增長了1.3%,2001年則增長了3.7%,從而結束了長達9年之久的經濟負增長。(注:朝鮮《勞動新聞》,2002年3月28日。)盡管如此,持續9年的經濟困境,使朝鮮財源枯竭,生產嚴重萎縮,人民生活極為困難。
當前,朝鮮政府面臨解決的突出問題是糧食問題、電力問題和資金問題。
糧食問題是長期困擾朝鮮居民生活的最大難題。目前朝鮮人口大約2350萬人,假如每人月平均糧食需求量為15公斤,那么1年就需要180公斤,全國口糧總計需要430萬噸,再加上種子、飼料、工業原料等至少需要600萬噸。但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朝鮮的糧食年產量一直徘徊在300-400萬噸,因而其口糧的絕對不足量達30-40%(參見表1)。
[表1] 20世紀90年代以來朝鮮糧食生產量
附圖
資料來源:http://www.bok.or.kr/
另據2001-2002年糧食會計年度供求預測,目前朝鮮可生產大米134萬噸,玉米148萬噸,土豆47.1萬噸,大麥、小麥等兩季作物總產量為17.8萬噸,總計達354萬噸。(注:《統一韓國》,2001年12月號,第22頁。)這比朝鮮糧食最低需求量600萬噸還相差246萬噸??梢?,目前朝鮮的糧食產量仍無法滿足國內最低需求。這種狀況不僅進一步削弱農業的基礎,難以造成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而且給整個國民經濟帶來深刻的負面影響。
朝鮮的電力不足也是當前直接影響國民經濟正常運轉的一大問題。朝鮮電力不足問題早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就有預兆,進入80年代以后更加明顯,于是政府先后采取了許多限量用電的措施。例如:各地區產業實行交替生產制,實施企業電量配額制等。為了解決日趨加重的電力難問題,朝鮮政府在90年代后半期曾大力推進中小型水力發電廠建設,先后在全國各地興建5000多個中小型發電站,僅1999年就新建龍山1號發電站、安州煤礦煤氣發電站等十多個大型發電站和700多個中小型發電站。盡管如此,由于國內煤炭生產量的下降和原油進口量的減少,火力發電嚴重受阻,而水力發電又受季節性影響無法正常運轉(冬季發電量只有夏季的50%),因而目前新建發電廠對緩解電力不足問題成效不大(參見表2)。據1999年統計,朝鮮年發電量為186億千瓦,這僅為韓國(2393億千瓦)的十三分之一。(注:《南北韓經濟社會狀況比較》,韓國統計廳,2000年12月。)
[表2] 20世紀90年代以后朝鮮主要能源產量
附圖
資料來源:《北韓gnp推測結果》,韓國銀行各年號。
朝鮮電力產業的技術落后,設備陳舊以及經營管理不善是解決目前電力難問題的一大障礙。由于朝鮮的送電、變電系統的老化,直接造成了30%以上的電量損耗,而各企業的電動設備也十分陳舊,因而其電動效率平均降低20-30%。(注:《統一韓國》,2000年2月號,第21頁。)不僅如此,陳舊的設備經常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維修,有的發電設備維修所需時間常常比發電時間還要長,這不能不影響電力生產的實際效率。在這種情況下,朝鮮政府曾向韓國政府要求支援200億千瓦的電力,但是由于技術問題與政治問題交織在一起,至今未能如愿。
如何解決資金難問題是朝鮮擺脫經濟困境的重要前提。根據朝鮮政府公布的2001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預算收入為216億3994萬元,支出為216億7856萬元,這比2000年分別增加了0.3%和0.5%。而2002年國家預算支出和收入為221億7379萬元,但這僅為1994年的一半。(注:朝鮮《勞動新聞》,2002年3月28日。)與此相對照,朝鮮民間的貨幣保留量卻相當可觀。據估計,朝鮮流通貨幣總量大約為729億元(朝幣),而民間保留的外匯則達9.6億美元(據朝鮮學者稱,民間外匯保留量比這個數目還要多)。如果按1比200匯率計算這將達到朝鮮流通貨幣總量的2.6倍。這種本末倒置的財政狀況勢必會導致整個國家金融秩序的混亂。
朝鮮國內財源枯竭,國家對民間經濟的失控,無疑加重了政府對海外融資的依賴。但是,由于朝鮮政府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未能履行對西方貸款的償還義務,早已被國際金融機構認定為信用不良國而無法大量借款。據大韓貿易振興公司(kotra)透露,1998年朝鮮外債額達到121億美元,其中對俄國和中國的債務占一半。(注:kotra,《北韓投資實數》1999年號。)因此,如果沒有令人信服的外債解決方案,朝鮮獲取國際貸款仍有較大的難度。
當前朝鮮所面臨的糧食、電力、資金等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的一系列問題,不僅成了朝鮮擺脫眼前經濟困境的嚴重障礙,而且它已經給社會經濟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危害。首先,極度的糧荒衍生了大量饑餓人群,嚴重地動搖了國家供給體制,人民的生活隨即陷入了極度的困境。其次,國內財源枯竭,限制了國家對經濟的宏觀控制,造成了國家計劃之外的私有經濟,從而給正常的經濟秩序帶來了不良影響。再次,惡劣的經濟環境又難以有效地組織社會勞動力從事正常的生產,從而導致整個社會生產的萎縮。
二、“7.1改善經營管理措施”
關于朝鮮的經濟改革或者變化,外界普遍關注金正日在2001年提出的所謂“新思考”,認為這是朝鮮改革開放的信號。其實,所謂“新思考”正如《勞動新聞》所指出的那樣,“擺脫舊的觀念,進行嶄新的思考”,“以新的觀點和高度解決一切問題”,在經濟領域
則強調“搞好經濟組織工作,提高實際效率”,“要根據新的環境和新的氛圍,改善經濟管理體制”。(注:朝鮮《勞動新聞》,2001年1月1日,新年共同社論。)因此,朝鮮的一些官員也向對外媒體宣稱,目前朝鮮在經濟領域推行的某些新政策,主要是在堅持朝鮮式社會主義的前提下,根據國內外環境的變化,進一步改善現有的經濟管理體制,以提高生產率和經濟效益,(注:《環球時報》,2002年8月15日。)這就決定了朝鮮現行的經濟改革的性質、內容及其規模。
從整體上看,朝鮮自去年7月1日開始實施的經濟改革,雖然以糧食價格為突破口,以提高物價(主要是消費品)、增加城鄉勞動者收入為其主要特征,但其內容涉及到經濟管理的方方面面,目的在于“經濟管理中消除不勞而獲和平均主義現象,徹底體現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原則,最大限度地發揚全體勞動者的革命熱情和創造性”(注:《環球時報》,2002年8月15日。)。也就是說,利用價格這一經濟手段,在城鄉全面改善經營管理,有效地整頓經濟秩序,進一步調動勞動者生產積極性,以便迅速擺脫眼前的經濟困境。由此看來,朝鮮稱此項改革為“經營管理方法上的改善”,而拒絕使用“改革”等字樣決非偶然。
“7.1改善經營管理措施”包括城鄉兩個方面內容。
在農村:1.上調國家向農民征收糧食價格,把征糧價格從過去的每公斤8角提高到40元。2.國家提供給農民的農用設備按原價收費,同時還向農民征收土地使用費(相當于糧食產量的15%)。3.保證對農業生產分組的經營自主權,加強對分組的獎勵機制。如:朝鮮政府雖然規定在協作農場體制下作業班是最基本的經營單位,但作業班內部的分配卻允許以分組(3-4個)為單位進行,并改進過去作業班內部各分組平均分配的做法,根據實際生產成果,對各分組實行多勞多得的分配原則。其目的就在于,在保證農民合理收入的基礎上,鼓勵他們根據實際收入情況,合理地安排農作物種植計劃,使之能夠自主地確定擴大再生產計劃。
在城市:1.大幅提高城市勞動者工資。如:把工人每人平均工資從110元提高到2000元,諸如采礦業等重體力勞動者工資則提高到6000元。2.調整企業生產產品的成本核算,把原材料、設備、勞動、供求關系等要素納入產品成本之中,以保證企業的正常利潤,使企業按照實際效益科學地制定生產計劃。3.重新制定城市生活必需品價格。如:糧食價格從每公斤8角上調到44元,其主要依據是國際糧食市場行情和國內實際流通價格。但是,提高糧價并不意味著糧食全面市場化,國家仍通過發放糧食供應券按新的價格定量供應,這對老百姓而言,只不過是把糧食價格從8角提高到44元而已,至于他們對定糧之外的需求,只能到農民市場去解決。
朝鮮實施“經營管理方法上的改善”措施已有一年。至于其實效外界評價不一,有些人甚至認為是失敗的改革,但“改革”無疑需要一定的過程,也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和挫折,因而目前談朝鮮經濟改革的成敗為時過早。不僅如此,如果把朝鮮的過去與現在做比較,現行的“經濟管理方法上的改善”至少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積極意義。首先,通過提高物價、生產成本核算、按產品實際價格支付貨幣,從而有望實現兩個轉變:即把“消費者為主”的價格體制轉變成“生產者為主”的價格體制,把實物經濟轉變為貨幣經濟。前者顯然有利于調動勞動者生產積極性,而后者卻有可能改變朝鮮經濟長期延續下來的國民經濟實物化和產品化現象,而開始引進商品經濟和市場機制,這將會給朝鮮現有的經濟體制帶來深刻的影響。其次,通過城鄉經營權的下放,企業和農民的自主權隨即增大,城鄉責任經營體制有望得以確立,這對提高生產效率無疑具有積極意義。再次,促成了朝鮮居民意識和生活方式的變化。過去,朝鮮大多數居民過著國家供給體制下的相對平均的生活。但是,上述兩個“轉變”促使朝鮮居民適應新的貨幣化的環境,由此產生的正面的或負面的社會效果是很值得關注的。據朝鮮居民反映,自朝鮮經濟陷入困境以來,由于國家供給體制不穩,他們早已適應了國家供給體制以外的農民市場上的商品與貨幣交易,因而大多數朝鮮居民對政府的改革表示理解和支持。
三、存在的問題和改革的前景
盡管朝鮮當局把經濟管理作為突破口相繼出臺了比較務實的經濟政策,以表明其克服危機重振經濟的決心,但是朝鮮經濟要恢復正常至少要解決如下幾個現實問題。第一,在實現由實物經濟轉變為貨幣經濟過程中,政府如何保障消費品物質供應問題。僅以糧食為例,提高糧價固然對恢復農業生產有利,但在短期內尚難以解決糧食供求矛盾的情況下,如果政府無法保障糧食的正常供應,勢必會造成糧價的暴漲而導致消費生活的極大混亂。
第二,如何解決恢復生產所必需的能源、技術和資金問題。如前所述,在朝鮮能源的不足直接影響企業的開工率,設備的陳舊又導致了生產效率低下,資金不足又難以滿足企業對能源、設備和技術的新需求,進而導致國家財政困難和金融秩序的紊亂。所有這些顯然不是單純地通過“改善經濟管理”就能夠得到解決的問題,它更多地與生產的客觀要素交織在一起,因而也就要求朝鮮當局制定出更加有效的政策,努力營造有利于恢復生產的客觀環境。
第三,如何解決在“苦難行軍”時期迅速膨脹起來的農民市場問題。所謂農民市場當初主要是指農民把通過個人副業所得的產品拿到國家指定的地方銷售后形成的城鄉農副產品自由交易市場。過去,在國民經濟運轉正常的情況下,農民市場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微乎其微,其產品交易也嚴格地局限在農副產品,因而它作為國家計劃經濟的必要補充,曾對城鄉居民之間消費品交流有一些積極作用。但是,隨著朝鮮經濟狀況的惡化和國家供給體制的嚴重動搖,農民市場在人們消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重大變化,頗有取代國家供給體制而主導人們消費生活之勢。這種脫離國家控制的消費品市場的泛濫,無疑給國家正常的經濟秩序帶來許多負面影響。
在朝鮮現有的經濟體制下,農民市場的泛濫所造成的危害主要有:1.人民生活必需品價格嚴重失控。由于農民市場上的產品價格主要取決于供求關系,國家又沒有相應的管理和控制機制,因而農民市場上的產品價格比國定價格高出幾十倍乃至幾百倍。2.農民市場上的高額利潤嚴重地扭曲了人們對社會勞動的態度和社會價值取向,使一些農民更加熱衷于搞私人“庭院經濟”,而在城市一度竟然出現類似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的“下海潮”,更助長了私有經濟的蔓延。3.農民市場開始改變人們的消費文化。這在實物部門主要表現為城市居民對農民市場的過分依賴,在金融部門則表現為避開國家金融機構私藏貨幣的傾向,從而給計劃經濟賴以維持的國家貨幣金融體制帶來沖擊。4.嚴重地影響公有經濟的正常發展,助長了公有經濟領域的各種腐敗現象,其中也不乏把國有企業生產的產品非法投放到農民市場牟取暴利的現象。由此可見,在朝鮮現有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私有經濟的惡性膨脹是威脅公有經濟的重大隱患,如果沒有相應的政策加強管理和引導,勢必會給朝鮮正常的經濟秩序帶來巨大危害。
作為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方案,朝鮮政府近幾年提出的所謂“先軍政治”頗引人注目?!跋溶娬巍鳖櫭剂x就是“把重視和強化軍隊放在首位的政
治”。(注:朝鮮《勞動新聞》,1998年8月22日。)為此,今年4月2日《勞動新聞》發表文章指出:“在社會上究竟由哪一個階級和階層,或者由哪一個社會集團成為革命的主力軍,主要取決于它在革命和建設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而“當今在帝國主義強權政治盛行的時代,革命軍隊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無論是工人階級還是其他任何社會集團都不能替代”。(注:朝鮮《勞動新聞》,2003年4月2日。)4月7日,《勞動新聞》為紀念金正日出任國防委員長10周年發表社論,稱朝鮮為“先軍大國”,稱朝鮮民族“先軍民族”,并要求全國人民努力成為“先軍革命同志”。(注:朝鮮《勞動新聞》,2003年4月7日。)朝鮮當局把“先軍政治”提到如此重要的位置,這除了周邊安保環境的惡化所造成的軍事壓力外,還有一個鮮為世人所知的特殊原因,那就是軍隊在克服國家經濟困難,維護現有經濟秩序過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朝鮮軍隊在經濟領域的作用主要表現在為國家提供廉價勞動力和軍隊自身的經濟活動所創出的巨額利潤。朝鮮軍隊大量投入國家經濟建設,早在80年代就已開始。1988年朝鮮政府繼單方面宣布裁軍10萬投入經濟建設之后,為解決國內勞力嚴重不足現象,平時還動用15萬常規兵員投入經濟建設。(注:《韓國史》21,韓吉社,1995年,第322頁。)由于對這些“軍人建設者”國家無需另外支付相應的勞動報酬,且有嚴格的軍紀管束,因而成為承攬各種國家大型工程建設的一支投資少、效率高的生力軍,擺脫眼前經濟困境的可靠后盾。不僅如此,從1996年底開始,朝鮮政府曾動員軍隊直接參與工廠、協作農場、運輸、郵電、鐵路等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部門的管理和監督。1997年4月初,金正日又下達了“軍隊負責搞農業”的命令,隨即由軍隊掌管協作農場管理,并設置武裝哨所防止農作物成熟期被盜。因此,金正日在當年9月10日發表的與勞動黨中央委員會負責人的談話中,極力稱贊人民軍在農業生產中所起的積極作用,說“今年的農業生產幾乎是由人民軍來完成的,如果沒有人民軍今年的農業生產將一無所獲”。(注:金正日:“當前經濟工作面臨的幾個問題”,《金正日選集》第14卷,第360頁。)
朝鮮軍隊自身的經濟活動主要以創外匯為目的。由于冷戰時期形成的工業體系,把軍事工業擺在優先位置,因此朝鮮軍隊經濟活動的規模及技術含量均超過民用工業。特別是在前幾年朝鮮經濟不斷下滑,又沒有可供出口的產品的情況下,唯獨軍事工業仍維持一定水平,因而軍火出口在緩和財政困難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除了軍需工業外,朝鮮軍隊各部門從80年代末開始又自行組織貿易公司開展外貿活動,現已有30-40個公司,其每年貿易規模達1億美元左右。(注:金鎮煥:“朝鮮勞動黨的‘新思考’與北韓社會”,國際高麗學會漢城支會第三次全國學術大會上發表的論文。)由此可見,朝鮮人民軍在克服國家經濟困難,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方面的作用,正如《勞動新聞》所指出的那樣,“其他任何集團都不能替代”。因此,“先軍政治”既是解決眼前經濟困境的重要手段,也是維護現政權穩定必不可缺的條件。
如果說“先軍政治”還含有一些通過非常手段維護現有體制的“保守”傾向,那么自去年7月以來相繼出臺的某些政策或者措施仍可視作改革或調整之延續。在對外經濟合作方面,朝鮮政府決定設立信托銀行,積極引進外資,并擴大合資企業的外資股份比例(70-80%),鼓勵外商投資。(注:韓國周刊《聯合新聞》,2002年9月12日,第1330號,北e1。)在國內金融領域,政府從今年5月1日起向國內及海外同胞發放公債,預計總額可達400-500億朝元。(注:韓國周刊《聯合新聞》,2003年5月15日,第1364號,北e1,北e2。)這對長期把“無內債”當作人民政權造福與民標志的朝鮮政府而言,的確是在國家金融政策上的重大突破。
更值得注意的是,朝鮮政府對農民市場的認識和態度所發生的重大變化。從今年3月底開始,朝鮮政府決定把“農民市場”改為“市場”,并允許長期被禁止的工業品上市。(注:韓國周刊《聯合新聞》,2003年4月10日,第1360號,北d1。)對此,朝鮮國家計劃委員會崔洪奎(音譯)局長說,政府不再把“市場當作限制的對象,而把它作為社會主義商品流通的一環”,并指出:“如果不保障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就會導致價格上漲”,所以政府將“根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調整產品價格”,(注:韓國周刊《聯合新聞》,2003年4月10日,第1360號,北d1。)從而肯定了根據供求關系形成的價格功能,并把市場正式納入國家經濟管理范疇,而這一點也許恰好道出了當今朝鮮著眼于價格功能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方向。
四、影響朝鮮經濟改革進程的諸因素
1.朝鮮國內政局的穩定。在目前的政治體制下,朝鮮政局是相對穩定的。但是,所謂“改革”本身就包含了對過去和現實的某些否定因素,這就不可避免地與過去習以為常的思考方式、經濟文化、利益結構發生沖突。因此,朝鮮當局在推進改革過程中能否繼續穩定國內政局事關重大。在此前提下,如果改革進展順利就會深得人心,政局便更趨于穩定,反之就會人心相背,改革失控,最終會導致天下大亂,而后者正是朝鮮當局最難以承擔的政治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