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lbm0c"><s id="lbm0c"></s></dfn>
    <strike id="lbm0c"></strike>
    <th id="lbm0c"></th>
    <th id="lbm0c"><video id="lbm0c"></video></th>
  • 歡迎來到易發表網,發表咨詢:400-808-1701 訂閱咨詢:400-808-1721

    關于我們 期刊咨詢 科普雜志

    中西文化差異的淵源優選九篇

    時間:2023-10-27 10:43:48

    中西文化差異的淵源

    中西文化差異的淵源第1篇

    摘要中西方繪畫藝術的差異性是由多種因素形成的,如自然環境、經濟狀況、社會體制、文化背景、藝術思潮等。藝術作為一門人文學科,是超越了物質的精神文化和情感文化的,它具有廣泛的社會性,顯示著社會的諸多特征。

    關鍵詞:繪畫文化屬性探源

    中圖分類號:J519文獻標識碼:A

    中國畫是中國傳統造型藝術之一,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中國畫是在純粹中國文化底蘊中孕育發展起來的,它以其特有的線條、筆墨和色彩,以勾、皴、點、染、濃、淡、干濕、虛實、疏密等表現手法來描繪物象。中國畫強調在融化物我、創造意境的同時,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的藝術效果??偟恼f來,傳統中國繪畫追求意境與中國傳統哲學相互生發,中國繪畫中的許多概念,如道、氣、心、物、神、意、韻、靜、勢、實、虛、風、骨等等,原本是哲學范疇,所以中國傳統繪畫又是一種哲學化的藝術。

    中國畫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的代表之一,自先秦至漢魏六朝,首先在人物畫方面日趨成熟,再至隋唐五代,山水畫、花鳥畫又獨立成科,構成了傳統繪畫的亮麗風景。作為傳統文化符號,自其產生就被賦予了強烈的時代人文觀念,每個時期社會氛圍的差異,決定了為社會服務的繪畫藝術在功能、道德價值觀、審美趣味等方面各有千秋;又因歷史的復雜多變,決定了繪畫藝術的時代復雜性,中國畫承載了政治、經濟、文化、人文觀念以及地域差異等文化因素。

    西方繪畫則受到赫拉克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但丁、黑格爾等人哲學思想特別是“摹仿論”、“反映論”、“現實主義”等的深刻影響。西方繪畫以人為主要的描繪對象,追求造型的準確、質感、光感、再現,它得益于自然科學,如物理光學、透視學、人體解剖學、色彩學等科學研究。相對而言,西方傳統繪畫更多的是一種科學的藝術。

    在中國,文化因素對繪畫藝術的影響是至深的,既有民族的、又有外來的,儒家思想經歷“百家爭鳴”,最終成為維系封建統治的倫理道德綱領,在歷史的演變進化過程中被推到正統的地位,漢代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成為國家原則官學律法,形成大一統的局面,在整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起主導作用,統治者就以儒家的基本思想去界定作為繪畫藝術的尺度。道家思想也是對中國繪畫藝術產生重要影響的另一種民族文化,而且始終和儒家思想相互交替,摻糅在中國的繪畫藝術乃至其他的藝術觀念之中。

    早在漢代,中國就開通了與西域、歐洲的貿易往來,大量的絲綢瓷器和漢文化輸出到國外,同時也帶回了國外的文化藝術,其中佛教藝術對中國的繪畫藝術影響最明顯。在與漢文化的交流中,佛教不斷地被漢文化所同化改造,逐漸形成中國化的佛教藝術。魏晉玄學盛行之時,佛教還沒有在中原找到它生存發展的土壤,只能依附于道家。唐代佛、道、儒的彼此消長,使佛教藝術更趨向世俗化,從而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多是從生活之中汲取。線描流暢遒美,色澤淡雅明潔,顯示了唐代人物畫的特點,反映出只有在唐代高度的經濟條件下,人們才能夠在現實生活基礎上想象到更美好的生活景象,把它運用到壁畫中則加強了佛教的說服力。

    總之,佛教和儒道思想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并存于畫家的修養與創作之中,研究中國繪畫不能忽視儒、道家和佛教這三大思想支柱對中國繪畫的深遠影響。

    中西繪畫在淵源和發展趨勢上的差異又是怎樣呢?西方15―16世紀的“文藝復興”,形式上就是要恢復和振興被中世紀宗教所壓抑和摧殘了的古希臘羅馬藝術。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仍堅持古希臘羅馬的立場和審美標準,進一步追求“真”和“美”。所謂“真”,就是模仿自然,刻意寫實;所謂“美”就是“和諧的形式”,而其又以希臘建筑為最高典范??傊?西方繪畫藝術的淵源在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人奠定的“模仿自然”與“和諧的形式”之中。

    中國畫的淵源在哪呢?學者宗白華指出,中國繪畫的淵源在于商周的鐘、鼎、尊等青銅器,這些青銅器凝重、渾穆、典雅,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審美理想。而漢代畫像石、磚以及壁畫中的花紋,生動活潑的造型,流動的線條,虛靈的節奏、自由的空間,逐步形成中國畫的特點。

    由于淵源的不同,中國繪畫所表現的“境界層次”與西洋畫根本不同:西方是寫實的中國是虛靈的;中國畫以書法為骨干,以詩境為靈魂,詩、書、畫融為一體,西方繪畫以建筑空間為間架,追求逼真的可視空間。當然,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這種發展趨勢相互吸收營養并呈現多元互補的局面。

    中西傳統繪畫在工具材料,表現技巧的差異更是明顯。國畫用色不如油畫顏色豐富多樣,較難畫出特別豐富、細膩、微妙的色彩關系。正因如此,中國畫追求水色淋漓,天然自然的情趣,給人以爽快、果敢、巧奪天工的感覺,而油畫則追求厚重、微妙、細膩、豐富的色彩效果和肌理效果。

    中國繪畫以墨色為主,有“墨分五色”的畫法論。這實際上是集中運用了色彩的明度關系,但色彩的色相、色調、純度等,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和利用。另外,中國畫不講究光源,只有明暗虛實,中國畫的寫生,實際上是“對形寫生”。而西洋油畫不僅重形,更關注色彩關系,特別是印象派,把光和色的表現推到了極致。

    透視學上,西方繪畫是“焦點透視”,視點固定,不可左右移動,只能表現有限的空間畫面;而中國畫是“散點透視”,沒有固定的視點,可以“搜盡奇峰打草稿”,重新組合,畫出心中之畫,這正是國畫的長處所在。

    之所以將中西繪畫進行比較,不是比誰優誰劣,誰高誰低,而是要看到差別,取長補短,互相促進,求同存異。對中國繪畫來講,既可以“中體西用”,也可以“西體中用”。就畫家而言,應揚長避短,推進中國繪畫向多元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廷玉、胡玲:《繪畫藝術教育》,人民出版社。

    中西文化差異的淵源第2篇

    論文摘要:企業文化這一概念來自西方,企業文化的內容卻形成于東方,企業文化理論的提出又使得西方管理理論得以更新。探究東西方文明的差異,我們就不難理解西方企業文化之間存在的諸多不同,從而也就有利于我們國家從自身國情出發,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

    前言

    早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一些有遠見的學者就已經看到社會軸心正逐步由政治、經濟轉向文化。文化越來越成為社會財富的源泉,成為社會組織經營和管理的有效工具。而作為專門研究文化現象的學科即文化學,也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它的出現也不過只有一百五六十年的歷史。

    任何一種文化的形成都與本民族的、歷史的背景密切相聯系。企業文化作為眾多文化現象之一,它的形成和發展也必然來源于民族傳統文化,同時也是各民族不同傳統文化的反映。正如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威斯勒在《人與文化》一書中指出的那樣:各個地區的文化具有不同的歷史淵源,由于文化特色存在差異,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類型和文化區域。企業在一定的文化類型和文化差異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長期受到這種文化氛圍的熏陶,不能不深深打上這種文化特色的印記,形成與該文化類型和文化區域相適應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及行為方式,創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企業文化。

    東西方企業文化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兩大企業文化比較發達的國家:處于西方基督教文化圈的美國和處于東亞儒教文化圈的日本。它們兩國不同的民族文化傳統早就了性格迥異的企業文化。

    1東西方文明的差異

    1.1民族心理的差異

    民族心理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思維方式、民族性格、情感、愛好、習慣等精神因素的總和。東方文明注重綜合,整體思維比較發達,但具有直觀性和樸素性的時代局限性,細節容易被忽略。而西方文明注重分析,還原論和原子論的方法發達,分析的精密達到了十分深入的地步,但是具有形而上學機械的時代局限性,整體容易被忽略。東方文明注重和諧、同一,西方文明強調個體、對立。東方文明重系統、綜合、內傾,西方文明重個體、分析和外傾。

    1.2地理文化的差異

    日本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多發地帶,經常出現火山爆發、地震、海嘯、臺風的自然災害,這使得日本人形成了一種能處變不驚的良好心態。日本國土狹窄,可耕地只有十分之一,自然資源缺乏,國內市場狹小,經濟發展的自然條件十分不利,這就使得日本國民形成了一種強烈的民族危機意識,促使日本人不能固守本土而生存,而必須學習外來文化,包括科學技術和管理等,這也是日本國民教育的宗旨之一。

    美國作為一個移民國家,它的文化根基本來就很淺,但正是這樣就使得美國文化中缺少思想的禁錮和僵化的傳統。美國幅員遼闊,人口較少,由于人口密度小,具備多次改變居住地的條件,多數美國人平均三到四年就遷徙一次。因此,美國人養成了喜歡多變的性格。另外美國有著豐富的經濟資源和礦產資源,給美國人擇業和創業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使得美國人可以通過個人努力求得生存。

    1.3文化淵源的差異

    日本在整個彌生文化時期都是以農耕文明為積淀的國家,被界定在中國文化圈內。但是四世紀末,外來民族帶來的游牧文明的闖入打破了這一局面。來自東北亞的騎獵民族進入日本,建立了所謂的“征服王朝”,形成了日本二元性的國家結構。農耕文明所具有的和平、內傾等特征與游牧文明的戰斗、外傾等特征并存又形成了日本文化的雙重淵源。雙重的文明淵源既造就了日本人的農耕文明的“柔性”,又造就了游牧文明的“剛性”。正如美國作家本尼迪克特所認為的:“菊花和大刀,是日本文化的象征?!闭f日本人是具有矛盾的國民性的民族,既喜歡菊花又崇拜大刀,既老實又狡猾。這種雙重文明的社會結構也使得日本易于接受變革,這對日本文化以及屬于亞文化的企業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現在的美國人大部分是當年移民的后裔,所以美國文化傳統是當時最先進的以英國為代表的歐洲文化。美國在整個移民過程中文化的整合,是以先進的歐洲文化對其他外來民族、外來文化的“熔煉”過程??梢哉f,美國人在建國伊始就站在一個相當高的文化起點上,而美國對歐洲傳統的繼承是一種高度選擇后的繼承,美國人吸收了歐洲文明的精華,而又擺脫了歐洲古老的制度束縛,這使得美國文化的發展一開始就具備了一種得天獨厚的優勢。從舊大陸到新大陸的移民運動到十九世紀的西進運動,美國人都曾與惡劣的環境進行了十分艱苦的抗爭。

    2東西方企業文化的差異

    上世紀八十年代,很多西方學者試圖突破傳統觀念,對現代企業經營管理方式做出更為深刻和合理的分析,提出了一種新的企業管理理論——企業文化理論,這也是西方管理理論在上世紀的最大突破。于是,西方管理理論經歷了科學管理思想、行為科學管理理論和企業文化管理理論三個階段。前兩個階段管理思想的特點是強調科學和制度管理,企業文化管理作為新興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哲學,是將科學的制度管理同尊重人的主體及價值相統一基礎上的人本管理。西方學者的眾多研究表明,成功企業與失敗企業之間真正的區別在于:在多大程度上發揮了人的最大能力和天賦,如何幫助人們找到共同的奮斗目標,如何在外部環境與企業內部條件的千變萬化中把共同目標一直繼承下去。也就是說,取得成功的關鍵在于企業文化。

    被稱為“藍色巨人”的IBM公司在1990年盈利達60多億美元的情況下,1991年一年就虧損了將近30億美元,1992年虧損達50億美元,1993年虧損居然高達80億美元。然而,Lou Gerstner1993年接管公司后,對公司進行了全面整頓和改革,公司1994年便扭虧為盈,2001年便躋身于全球500強并居于前10名。Lou Gerstner對公司進行改革除了對企業的組織結構和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外,主要在企業文化塑造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2.1東西方企業行為文化差異

    企業的行為文化主要表現在企業領導的行為和員工的行為兩個方面。在企業行為文化方面,東西方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在決策方式上,日本企業大都采用自上而下并充分聽取職工意見的集體會議制。美國企業則大多采用強硬的個人主義的領導方式。

    在員工行為方面,由于日本采用長期雇傭制和年功序列制,因此企業凝聚力很強,對企業也有很強的歸屬感,愿意維護企業的利益和聲譽。而美國企業員工普遍對本企業的歸屬感差,一旦有了更好的就業機會,他們會毫不猶豫地跳槽,以尋求更好的發揮才能的機會。因此美國員工的責任心一般比較差,不如日本員工有工作積極性。

    2.2東西方企業制度文化的差異

    上世紀的企業文化理論的研究非常重視對企業管理模式的研究。美國學者Pascak和Athos在《日本管理藝術》一書中提出了美國企業管理模式和日本企業管理模式的問題。他們認為,美國管理模式注重的是3個硬性的S指標,即:戰略Strategy、結構Structure和制度System。而日本企業成功的秘訣則是在3S管理模式上增加了4個軟性的S指標,即:技能Skill、最高目標Supreme Goal、員工Staff和風格Style。

    在選擇和利用人力資源制度方面,美國以短期雇用方式為主,始終保持著50%左右的職工補缺率。在提升制度上,美國的做法是,只要認為某人具備某項能力,或者在某項工作中做出了成績,就給予迅速的提升,把他提拔到相應的位置上,而不考慮這一舉動對其他人的心理影響方面。其干部提升路線也是走的專業化經營道路。而日本企業在干部提升制度上采取緩慢的升級和評價制度,職工晉升采用員工序列制。日本員工享受終身雇傭制與年功序列一方面造就了員工在企業內的凝聚力和責任感,兩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員工的依賴性。

    2.3東西方企業精神文化差異

    精神文化是企業文化最核心的層次,是一個企業文化的靈魂。日本企業一直是重視企業文化建設的典型,企業文化管理的實踐也是從日本企業開始的。日本企業文化主要受到本國武士精神和中國儒家文化的影響。所以,日本企業文化主要是內部團隊、社團精神和創新精神。

    在企業的價值取向方面,日本在企業內部提倡團結和團隊精神。企業上至最高領導,下至基層員工,都以公司的目標為奮斗方向,形成了企業內部家族式的歸屬感和親和力,通過全體員工的共同參與更能夠激發員工的智慧和力量。日本幾乎所有大企業都充滿了集體主義協作精神和精誠團結的氣氛。日本企業認為個人貢獻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集體的團結合作,集體的合力遠遠大于個人的力量簡單相加。

    創新精神也是日本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日本的創新精神和美國創新精神有所不同。日本人善于將創新的風險留給他人,而自己則更愿意鞏固和完善現有成果所帶來的收益。因為這樣可以使得企業節省更多的人力和財力成本,避免創新周期過長帶來的風險,卻又能夠帶來更為穩定的收入。

    “要不斷更新自己”是美國微軟集團成功的一個秘訣。微軟集團曾投入20個億運用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科學領域研究,如從環繞地球的人造衛星、有線電視、因特網、商業軟件,到企業內部網絡、語言識別系統、三維制圖技術及各種操作系統。微軟集團還經常招收那些具有超出正常人智利、能夠適應軟件技術及行業內差不多每月一次革命的雇員。所以說具有強烈的創新精神和冒險精神是美國企業文化的重要特征。在一定意義上,創新即意味著冒險,既然存在冒險就存在著很高的機會成本,但美國并不因此而壓抑員工的創新意識,相反,它們鼓勵員工積極創新,并對失敗抱以非常寬容的態度。

    參考文獻

    [1]孫凱飛.文化學[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8.

    [2]崔月琴.日美企業文化的源流及主要特征比較[J].東北亞論壇,1998,(4).

    [3]徐金鳳.日本企業文化的淵源[J].中外企業文化,2005,(12).

    [4]田旭.美日企業文化的特征及啟示[J].商業研究,2002,(6).

    中西文化差異的淵源第3篇

    關鍵詞:數字 喜好與禁忌 文化淵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a)-0100-01

    數字是語言中表示數量或順序的詞類。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數字不僅僅用于計數,同時被其使用者賦予了不同的文化底蘊。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數字文化,由于受到語言系統差異、、社會習俗、民族心理等文化差異影響,原本平凡的數字被賦予了各種神秘的褒貶吉兇和象征意義,從而形成各自獨特的數字喜好與禁忌文化。因此,研究中英數字文化喜好與禁忌差異的文化淵源,不僅有助于語言學習者從側面了解中英兩個民族的文化心理,而且更能充分發揮它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的有益作用。

    1 數字與“諧音”文化

    中國是一個非常講究“諧音文化”的國家。因此,具有美好諧音的數字,例如“六”諧音“祿、八”諧音“發”而“九”則諧音“久”,在中國社會受到喜愛和追捧;而“四”由于其諧音“死”,“七”諧音“去”受到人們厭惡甚至刻意的避諱。西方國家,亦有數字諧音的禁忌與喜好的現象。數字“二”,在西方就是個不吉利的數字,遭到人們的忌諱。英語中的two來源于dice一詞,而dice又是die(骰子)的復數形式,然而die(骰子)與die(死)卻是同音詞。古希臘先賢畢達哥拉斯視數字“二”為劣根、邪惡之源。英語詞組“Second- storyman”也用來指“從樓上窗戶爬進去的盜賊,竊賊”。

    2 數字與傳統、宗教文化

    中國道教文化認為,“世之成物皆生于道,歸于道,生于陰陽,變于陰陽”。因此,“陰陽”之說使得中國人民形成了喜愛偶數,以雙為吉、以偶為美的傳統。生活中追求“好事成雙”;工作中希望“名利雙收”;祝福老人“福壽雙全”;祝福戀人“比翼雙飛”。

    也有特例,在中國人心里,“三”和“五”雖然為奇數,卻是美好的象征。在漢語里,阿拉伯數字“3”被寫成“三”,其三橫則分別代表“天、地、人”,即融天、地、人為一體的含義,因而有天、地、人三尊之說。道教文化還認為“物質是陰陽相對,而物質是五行生克所成,故陰陽與五行乃成為一體”?!瓣庩枴焙汀拔逍小睂W說是中國人的思想規律,它的影響遍及各個思想領域。所以漢語中含有“五”的詞語很多,如“五體投誠、五子登科、三皇五帝、五谷豐登、九五之尊”等都是寓意美好的詞匯。

    西方社會認為“three、seven”等奇數是完美和諧的數字(十三除外),亦有其深刻的宗教淵源?;浇坛缟惺ジ?、圣子、圣靈“三圣合一”之說;上帝用了七天時間完創造世間萬物;圣母瑪麗亞有七喜、七悲;祈禱文分為七個部分等都是喜愛“三”和“七”的體現。西方國家對于數字“十三”的忌諱甚至是懼怕,也由于著名的宗教故事“最后的晚餐”而來。相傳耶穌遭到了晚宴時坐在第十三個座位上徒弟猶大的出賣而被釘死在了十字架上,當天是13號,星期五。因此,后人皆以為13為不吉利的數字,生活中處處規避。在西方國家,有一大部分人每逢13號且又恰逢星期五的日子,拒絕乘飛機出行、親朋聚會、應聘、結婚等。而且在離復活節最近的星期五,不可以進行與耶穌受難有象征性聯系的事情。

    3 數字與民族文化心理

    北京語言學院張德鑫教書在其著作《中外語言文化漫議》中指出:“民族文化心理是一個民族內在的比較穩定的來自文化傳承塑造而形成的心理素質和特點,它包括思維方式和定勢、價值觀念和道德情操、愛好追求和性格特點等。它外化的表現,除語言外,更多見于人們比較普遍地信奉的哲理、道義、宗教等精神文化產品,較廣泛地認同和遵守的典章制度、凡俗習慣和行為規范”。從張教授的分析得出,中英民族文化心理存在著巨大的差別。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傳承著儒家諸子的“倫理道德”思想和道教諸家的“天人合一”觀點,而英美文化則受《圣經》基督教教義的影響。中國的社會本身就是一個重倫理教化的社會,重視的是一種和諧,人與自然與社會的和諧,因而也就更加重視現實的生活。張德鑫教授分析了西方民族重對立、中華民族主和諧的不同宇宙觀和方法論,并精辟地指出,與西方人認為不和諧才美不同,“中國人的這種宇宙觀和方法論體現在審美心態中,便是從崇偶數以為美為吉的欣賞心理,積蘊成重兩兩相對的美學傳統,即在一切文化領域和文明活動中無不以成偶成雙成對為至美至善至高的境界?!?/p>

    4 結論

    著名語言學家索緒爾認為語言符號是具有任意性的,語言符號的音義聯系并非是本質的、必然的,而是由社會成員共同約定的。因此,數字所承載的文化含義是語言規則和社會規約而造成的。由于文化背景的因素,一個民族崇尚某些數字,認為它們神圣、吉利,能給他們帶來好運;而禁忌某些數字,認為它們不吉利。這就使一些數字除了本身的意義外又帶上了民族文化所賦予的社會文化含義。其實數字本身并無吉兇,不同民族對數字的篤信與忌諱,只是反映民族不同的文化心理。篤信數字有吉有忌,會預兆和帶來吉兇禍福,則陷入了迷信的怪圈,缺乏科學的思維。因此,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我們既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習俗,避免由文化差異而引發各種矛盾,也要用科學態度看待各民族間不同的數字喜好與禁忌文化差異,避免盲從與誤導,從而影響正常的工作與社會交往。

    參考文獻

    [1] 杜學增.中英文化習俗比較[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 胡建華.中西文化數字的性質、涵義之比較[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2):86.

    中西文化差異的淵源第4篇

    關鍵詞:淵源 模仿 寫意 比較

    Abstract:Compared the traditional paintings with the western ones from different angles ,we will get different answers, but can''t say that the traditional is superior than the western or conversely. We just can conclude that their cultural foundation is diverse, characteristic is distinct, so their artistic achievement is also different. Chinese artists are implicative, while western artists are direct. It''s precisely because of this kind of difference that makes us later generations can enjoy two kinds of artistic beauty.

    Key words:imitate enjiyble compare

    中圖分類號:J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2)O9-0029-02

    談到中西方傳統繪畫藝術比較,我們就要了解為什么要進行比較?比較的目的又是什么?之所以進行比較,是為了看到差別,取長補短,求同存異,共同發展。不能說哪個好哪個不好,因為衡量的標準不一樣,兩種藝術文化產生的淵源不一樣,造就的歷史結果也不一樣。中西方繪畫都是文化的反應,都是從各自文化背景上產生發展起來的。中國傳統藝術作品的含蓄和西方繪畫藝術的直接表現,都是為了表現各自眼中的美,也都成就了不同的藝術形式美。所以我們既要了解中西方傳統繪畫藝術的發展脈絡及文化淵源,又要反對全盤中化或者西化。既要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神內涵和優秀文化傳統,也要學會欣賞西方傳統繪畫的藝術風格和美學特點。文化和藝術情感是無國界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融合,中西方繪畫藝術也必然會朝著多元化、多層次、多方位的發展。而中西方繪畫也必然會經歷融合、統一、再分支。

    繪畫藝術作為一種人性的表現方式,它的主體是人,是人作用于客觀事物而產生的行為。所以說,藝術家的差異也就決定了藝術的差異。而決定藝術家差異的原因也有很多,藝術家當時的社會環境、歷史因素、流行趨勢、作者自己本身的藝術涵養等都是造成作品風格的原因。而經過歷史篩選流傳下來的藝術珍品就成為我們今天來欣賞和研究的重要資料。

    通過學習,我們不僅可以了解作品之所以這樣形成的歷史情境,也可以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對藝術家的作畫風格、表現手法、創作方向等的影響。藝術大師的差異性是由不同原因構成的,中西方傳統繪畫藝術的差異性更是由多種因素而構成的。就藝術家個人差異而言,當有一處美好的景物、一個美好的瞬間、一種美好的情感出動藝術家的靈魂的時候,他就會想通過自己的繪畫語言表現出來。他們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善于用自己的技法表現這種美,并且更善于融入自己的情感去強化這種美。中國自古以來是以含蓄為美,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所以我們不難從中國畫中得出。有人說中國畫像是在寫詩,講究一種意境美,朦朧而抒情。相比西方傳統繪畫,它更側重于表現作者本身的個人情感,在花草蟲木中尋找自己的感情寄托,借助含蓄事物委婉的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牡丹表現高貴、梅菊表現氣節高尚、蘭竹表現文人大氣雅致等等。中國傳統藝術家所描繪的客觀事物僅僅是表達的載體,就如語言是詩歌、音符是樂曲的載體一樣。而西方傳統文化造就的藝術家更偏重于直接贊美客觀事物,他們更關心美的存在形式,所以然也注重畫家本身的情感表現,但是相比中國傳統藝術家,他們更多的是把個人情感通過繪畫技法表現出來,以達到藝術家眼中的轉瞬即逝的美。西方傳統藝術家所表現的是,當自然界對所要表達客觀對象形成一種美的時候,畫家則用醇熟的繪畫技法客觀的將這一種美加以表現,是直接的、客觀的、真實的。而不是像中國傳統藝術家一樣,重在借物喻人。如果說中國傳統藝術大家抒發的是個人情感的話,那么西方傳統藝術大師表現的則是個人的視覺了。同樣是表現客觀事物,但中國傳統藝術家通過客觀事物對大腦的印象加以聯想,抽取大意象,再融入個人情感,讓觀者看到作品驚嘆確有同感。此時的客觀對象和現實生活中的客觀對象是不一樣的,但是觀者看到畫中對象會很自然的知道作者所描繪者為何物。而西方傳統藝術大師通過客觀物象作用于眼睛的時候,直接的用繪畫技法將觀感描繪出來,觀者看到作品會覺得很真實,似乎可以從現實中找到原型,但真要找的時候卻難以找出一模一樣的來。由于環境在變,時間在變,人的情緒也在變,西方畫家在描繪那組客觀事物的時候,如果你不在旁邊,你就不能切身的去感受那一個瞬間,但當作品完成后觀者觀看之后又會覺得真實,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不同的瞬間,但是只有藝術家善于捕捉那個瞬間。所以使得我們在看到的時候覺得那是真實的,因為它們的的確確曾經映像在我們的腦海中,西方傳統藝術大師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他們勾起了我們的“回憶”。所以說西方傳統繪畫是寫實的。而中國傳統繪畫是寫意的,剛好和西方傳統繪畫相反,我們看到作品后就知道畫的是什么,但是真正和事物一比一對照的時候就會發現,兩者相差甚遠,但是我們還是會覺得在我們第一眼看見作品的時候就知道它是什么,那是因為畫家在作畫的時候就已經將所描繪植物抽象了。每個人天生都有藝術家的情感,中國畫家的偉大之處就在與他們勾起了觀者的“情感”,而西方但是勾起的是“回憶”。西方傳統繪畫藝術淵源于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人奠定的“模仿自然”和“和諧的形式”之中?!澳7伦匀弧币彩俏鞣絺鹘y繪畫的中心問題。哪怕是西方近代的“印象主義”也不外乎是模仿自然,尤其是自然中的光與色。而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淵源來自于書法,它以書法為骨干,以詩境為靈魂,詩、書、畫融為一體?!氨姺ㄊ寂c點”,中國傳統繪畫以各種點線皴法包容萬象,融心于詩,詩融于畫,成為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特色之一。形成這種不同的歸根到底還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文化的差異既然引起作畫技法和情感的差異,那么這種差異就必然會有理論的支撐。

    中國傳統繪畫與中國傳統哲學相互發展,是一種哲學化的藝術,在中國繪畫藝術中,畫家心中最“正確”的形象,不是西方繪畫中那些具有精準的透視、色彩層次、素描明暗的寫實形象,而是簡化了的形象。中國繪畫不拘成法,充分運用審美直覺的規律、簡化形體、變形處理、心里暗示等以獲得表現與現實在結構上相對應的形象。而西方繪畫則受蘇格拉底、柏拉圖、但丁、黑格爾等人的“模仿論”、“反映論”、“現實主義”的深刻影響。所以西方傳統繪畫追求造型的準確,注重質感、光感、形象的再現。歐洲藝術從文藝復興早期的喬托開始,就開始對透視有一定的運用。此后,更加注重對自然科學的學習和應用,如“物理光學”、“透視學”、“人體解剖學”、“色彩學”等等。而對空氣透視和對色彩透視的使用,是到法國印象派時期才得以最終實現。所以相對而言,西方傳統繪畫所表現的是一種科學的藝術,而中國傳統繪畫所表現的哲學性的美學思想。

    從不同的角度看中西方傳統繪畫,會得到不同的答案,但不是說中國的就好西方的就不好,或者說西方的就比中國的好。只能說各自的文化基礎不同、特點不同、藝術成果也就不同。中國藝術家含蓄,西方藝術家直接。正是因為這種不同,才使得我們后人可以欣賞兩種藝術美。才有機會來對兩種繪畫藝術加以比較分析。比較不是目的,目的是比較過后我們怎樣回過頭來正確看待自己的美學觀,怎樣去利用這一種比較結果,讓它在自己的藝術作品上有使用和實用的價值,根據自己的喜好、適合點、來讓自己在繪畫藝術的道路上前進一小步。邁出一大步。

    參考文獻:

    [1]中國美術史[M].齊魯出版社

    中西文化差異的淵源第5篇

    關鍵詞:法律文化;宗法等級;法律信仰

    英國著名的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中對文化下了這樣的定義“文化或者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而言,乃是這樣一個復雜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所有其他作為社會一員的人習得的能力和習慣”。從這個定義中不難看出法律是一種文化現象,是包含在文化這個復雜整體中的一部分。

    可以這樣認為,“法律文化是指一個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過程中所認同的、相對穩定的、與法和法律現象有關的觀念、思想和傳統學說的總體并相應地表現為一種普遍、持續和較為穩定的支撐法律實際運行的法律思維與法律行為的方式”。

    由于中西方在社會結構、歷史傳統、文化理念價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使得中西法律文化之間存有很大的差異。這種文化傳統的不同也就決定了中西法律文化傳統的差異。這些差異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中西方法律文化立法形式的差異

    中國的君主立法。在中國古代法權淵源出于君主,即君主獨攬立法權,以言代法,君主的命令具有法律效力。從戰國李悝編《法經》到清朝編《大清律例》都不能也不敢限制君主的權力。故很多法典中都注明了“臣等奉敕撰”的字樣。編成文法的直接目的“除了鎮壓百姓之外,也就在于維護君主的權威”[3](p129)。此外,歷代立法的內容不僅包括法典,還包括君主的命令。如制、詔、敕等形式,皇帝在成文法之外這些命令,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司法官吏必須無條件地執行。

    西方的大眾立法。在西方的法制史上由于對神靈的崇拜并沒有衍變成神的人格化,所以沒有產生像中國那樣被神化了的集權君主。無論是古希臘羅馬的法律,還是近代資產階級憲法,都沒有公開宣布法權淵源出自君主.所以西方的立法至少在形式上是大眾制定的。

    二、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司法體制和程序的差異

    中國的行政司法。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司法與行政總是合二為一,在中央機關君主擁有最高的司法權和行政權,朝廷設有專理司法的官吏,如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等,都從屬于行政官吏,地方上一律由地方行政官員兼行司法權,沒有自上而下的法院系統。另外,中國司法活動的程序也表現為行政化,沒有司法行為自己的獨特程序。

    西方的司法行政分權制約。西方的法院組織出現較早,如雅典,不同性質的案件由不同的法院審理。羅馬也實行民事法院與刑事法院分開設置的體制。中世紀歐洲也存在專門的司法機關,如法國曾設有四種法院系統,即國王法院、領主法院、教會法院和城市法院,同時還規定了許多關于訴訟的專門原則和程序,如古羅馬法規定“公開審判”、“嚴格形式主義”、“不告不理”、等,這些都為注重權力制衡、程序公正的現代法治奠定了文化根基。

    三、中國的“權力至上”傳統和西方的“法律至上”原則

    中國的“權大于法’。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法律只是一種輔助“德”“禮”的工具。如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主張施政要以道德教化為主,以刑法為輔?!短坡墒枳h》首篇開宗明義:“德禮為政教之木,刑罰為政教之用”[4](p3),以商鞅和韓非為代表的法家,雖強調“緣法而治”,但是,在法家思想里,法律僅僅是控制臣民的一種手段??梢?,在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君權”大于“法”,“法”自君出,主要作用表現在刑法領域,成為暴力維護“禮”所代表的道德倫常等級秩序的手段。法律成為統治者治民馭民的工具。

    西方的“法大于權’。西方人一自深受自然法觀念的影響,相信法由上帝或理性創造的,是上帝或自然的某種更高級命令在人間的體現,人既由上帝創造,就必須服從上帝所立之法,因此,在西方的法律文化中,法從某種意義上就代表著對上帝的信仰,而不只是一種外在的工具,由于自然法具有一種神圣的淵源且因此超越時空,它應是一種超越社會全體的規范秩序。它高于人類的實在法并成為評判國家法和限制政府權力的普遍性準則,通過自然法對實在法的超越,實現了法律自身的提升。

    四、中國的宗法等級思想和西方的平等觀

    1.中國以“禮”為核心的宗法等級思想

    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以儒家的“禮”或禮教倫理維系的社會,個人的權利自主體的特定地位和社會身份,來自對某種職責和義務的充分履行,來自主體對倫理綱常名教的認同?!岸Y”的基木精神就是《禮記?大傳》所云:“親親也,尊尊也,長長也,男女有別,此其不可得與民變革者也”[5](p107)。從孔子提出“正名”以“君臣、父子、夫婦各有其名分,各盡其職”為內容的“禮”到漢代董仲舒將三綱五常推向極致,國人在“率土之濱,莫非土臣”的教化里把自己當成了君主的附庸品,在“安份守己”的要求下完全喪失了思辯的自由。

    2.西方以“契約”為形式的平等觀

    西方從來沒有建立過像中國古代那樣嚴密的倫常觀念,西方社會中的等級關系是靠“雙務契約”來確定的,西方法律文化注重主體間訂立的契約,在契約關系中,各主體享有充分的選擇自由,一旦同其他個體建立契約關系后,彼此的權利義務非常明確并因此受到相互制約,顯然,契約型社會關系就比較適合現代法治的精神。

    五、中國的法律工具性取向與西方的人權自由原則

    1.中國的法律工具主義

    無論是主張“緣法而治”的法家理論還是儒家法律文化傳統,在理論上都以尊君、卑臣和愚民為前提,以維護家天下的專制統治、為專制君主服務為目的,不承認個人利益的合理性和正當性。從《秦律》到《大清律例》,數千年來官方制定和頒布的全部法律規程,都以懲罰、鎮壓和恐怖的嚴刑峻法為特征,以義務性、壓制型法而非權利性、救濟型法為主要導向。

    2.西方的法律信仰主義

    西方歷史上,依法而治的國家,十分注重弘揚法的精神,認為法是善良和公正的藝術“是最高的理性”,從而確立法在人們心目中至高無上的地位。這一崇尚法律精神的追求,使法律信仰從每個人的價值觀念介入到法律現實,從而推動了依法而治的法治進程。在西方國家,一些人文主義者、自然法學派公開打出“自由”,“平等”“博愛”“人賦人權”的旗幟,主張以人為中心,反對以神為中心,提倡人道,反對神道;提倡個性自山,反對等級特權觀念,這些口號無一例外都成為西方各國的法治理論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英]愛德華?泰勒. 原始文化[M]. 連樹聲譯.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2] 陳福勝.中西法律文化差異探源[J].黑龍江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3).

    [3] 張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較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中西文化差異的淵源第6篇

    從三首詩看陶淵明的心路歷程

    溫汝能及其《陶詩匯評》

    一門兩相齟齬:王通、王績兄弟不同的研陶趣舍

    試論陶淵明的“和平”性

    《廬山志》佛教人物補考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村教育必須本土化

    開發環鄱區龍舟文化旅游資源的設想

    《全漢志傳》、《兩漢開國中興傳志》研究緒論

    《夷堅志》的韓國傳入和影響之研究

    破碎的系統觀與社會和諧發展

    民族國家及其關系論綱

    “中國模式”軟實力考察

    論城市居民委員會自治的角色錯位與回歸

    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倫理思想的評析——兼評他對中國的影響

    論唐太宗治國思想的歷史意義及深遠影響

    清末新政與贛南實業的發展——以《江西農工商礦紀略》贛南部分為中心的考察

    回顧與反思:對當前文化問題的認識

    道家思想的心理調適作用探析

    中國傳統文化對生態養生觀的豐富和拓展

    學者風采

    論陶淵明的自由思想

    模擬與寄托:陶淵明《閑情賦》述評

    試論陶淵明《詠貧士》的材料選擇和作者的價值取向

    陶淵明的幽默——詩化自適的人生觀

    解讀白居易詠廬山詩的人生意識

    廬山別墅淺議

    都昌方言語音的內部差異

    從中西方文化公理體系的差異看“文明的沖突”

    休謨美的本體論管窺

    馬克思的勞動辯證法初探

    元代回回人賽典赤·伯顏事跡探析

    寧古塔流人方拱乾兼論流人文化

    略論晚清外交體制近代化的遞嬗

    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農民協會問題研究

    從“魚大水小”到“魚水情深”——陜甘寧邊區軍民關系建設

    美國聯邦制的嬗變

    構建和諧語境下的服務型政府之法治建議

    我國檢察權的法理定位及運行機制初探——以應然范疇與實然配置為視角

    韓仕龍教授

    謝衛軍教授

    小型箕狀斷陷湖盆緩坡帶沉積體系及油氣成藏模式

    油壓跟隨性的智能權函數模糊控制研究

    攝像機標定算法研究

    距離矢量路由算法及其在RIP應用中的收斂優化方法

    回溯法與分支限界法的用法取向探討

    基于角色的訪問控制技術在黨務管理系統中的應用

    基于S3C2410-Linux的GPRS無線上網

    合并高校電子閱覽室開放式管理系統的開發與應用

    基于Ansys的超大中空液壓伺服擺動馬達有限元分析

    混沌動力學測量微弱電流的特性研究

    伺服系統中精密齒輪傳動對系統精度影響的分析

    水熱法與熔鹽法KTP腔內倍頻綠光的對比研究

    廣域測量系統中的同步相量測量裝置

    基于虛擬儀器的雙轉盤破碎機監測系統設計

    智能住宅的電氣設計

    托勒密定理與正多邊形外接圓的性質

    中西文化差異的淵源第7篇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我們人類社會在實踐過程中所創造出來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和相應的創造才能的總和,它統領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質文化一目了然,看得見,摸得著,是硬文化;精神文化,是抽象的,是人類各種意識形態觀念的集合,屬于文化的深層次結構,關乎精神活動的部分,是軟文化。簡言之,文化就是一個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物質、社會和精神生活。“文化精神”乃隱藏于文化現象之后的“根本文化”,它為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提供著養分。中西方文化都有著悠久的傳統和歷史,但因為有著不同的文化精神淵源,使其精神文化具有了差異性,而精神文化的不同必然導致物質文化發展的差異性。當我們為中國五千年燦爛文化綿延不絕而欣然之時,也應當正視西方文化在最近五百年的不斷發展且有超越中國文化的趨勢。武漢大學趙林教授曾提到,“中國的文化并不是落后于西方,只是一直在平穩發展,而西方文化在經歷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后迅速發展,才超越了中國的文化進程”。中國文化發展正面臨著這樣嚴峻的考題:一面是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強烈,一面是現有的某些文化單位活力不足;一面是加入wto以后勢必放開的國內文化市場,一面是國內文化單位與國外文化企業的懸殊實力。中國在經濟、外交上重返世界舞臺中央,如果只是物質財富的劇增、經濟格局的重塑,而沒有伴隨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傳播,推助中華文化的弘揚,那么,中國的話語權如何彰顯、主動權如何體現?筆者認為,任何民族的文化發展都有其生存、發展的社會歷史的土壤,種種文化現實都與中國文化精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文化要大繁榮,思想要大解放”的今天,如何中興文化精神,這就須對我國文化精神的現狀進行深思,進而明辨之。

    一 “天人合一”相對于“天人相分”思想淵源的差異

    中西文化差異的源頭在于:中國文化主張“天人合一”,西方文化主張“天人相分”。相對“天人相分”,“天人合一”更具積極性,它在客觀上告訴人們,不能違背或超越自然規律,毫無節制地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應在順應和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利用自然,讓人與自然和其他生物和諧共存。這種觀念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解決現代社會面臨的一些難題:透支自然資源而導致的生態失衡、經濟的粗放式發展衍生的環境污染等;同時,它也有保守的一面:輕自然、重人文,在對自然界的利用方面缺乏主動性、創造性。這也是中國科學技術相對于西方科學技術處于落后狀態的根本原因。而西方文化主張的“天人相分”一方面過分強調人對自然的征服,或者濫用科技,給人類和社會帶來重大的乃至災難性的影響,直接威脅著人類的安全;另一方面,其“征服自然”的觀念又引導著西方人積極地利用和開發自然,其結果就是工業革命和科技時代的到來以及物質文明的繁榮,進而極大地提升了社會生產力的水平,同時,人們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需要以物質水平的提高為基礎。由此可見,征服自然是創造現代文明不可缺少的動力。

    中西方文化思想淵源的差異性決定了兩者文化精神的差異。首先,西方各國是由統一的歐洲帝國分裂而成的,它們獨自發展,也兼容并蓄,這使得西方人具有變革意識,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就是這種變革意識的結果。而中國在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基本上處于大一統的狀態中;此外,中國傳統文化誕生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背景下,這讓中國人易于自我滿足,缺乏開拓意識,缺乏變革意識,往往落入循規蹈矩的模式。其次,中西方傳統文化的構成要素不同。西方傳統文化由希臘羅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所構成,兩者皆主張人應該積極進取、善于從自我的行動中體現自身價值,同時也應該博愛,關愛身邊的一切。而中國傳統文化則由儒、道、釋三家文化構成,其中儒家提倡入世思想,認為人是社會的一份子,人只能按照既定的社會規則來為人處世;道家文化則側重呈現現實社會不盡人意之處,從而得出結論:人只有回歸自然,才能找回自我;而源自印度的佛家認為,人須依附佛祖,應斷絕七情六欲,人的幸福在于來世、在于彼岸。由此可見,西方傳統文化注重人的行動性,勇于挑戰,開創新的世界;而中國傳統文化則注重強調人們生活的穩定性,思想的順從性,從而缺乏一種濃烈的征服意識和競爭意識,這必然從根本論文聯盟上影響著中國文化精神的進一步發展。

    二 “家族本位”相對于“個體為本”的文化特征的差異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族本位”觀念的核心是重家庭、集體,輕個人、小我,強調個體在群眾中的義務和責任,十分推崇人與人之間的仁愛,提倡并追求和諧的人際關系,突出表現在將“貴和尚中”和“仁義禮智信”作為協調人與人關系的基本行為準則。人們注重貴和尚中,主張將不同的事物盡量做平衡。這種思想使中國人總是崇尚以謙讓的態度對待他人,講求寬容大度,主張中庸,不偏不倚,不走極端,這種識大體、顧大局、重和諧、求穩定的思想對家庭本身而言,能達到家庭的天倫和諧。如果這種觀念能引申至全世界,人們都能切實做到團結、協作,小我服從大我,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這對全人類的和諧共處是極有現實意義的。

    而西方文化宣揚的是“個體為本”,即以人為中心、以自我為中心,主張人格尊嚴、個性解放,以實現人的現實利益為最高原則。18世紀歐洲出現的“啟蒙運動”,創立了“天賦人權”的理論,把生命、財產、自由、平等視為天所賦予的人權,這些思想成為西方近代文化思想的主調,也成為西方奉行個人本位的依據。西方的“個體本位”思想,容易導致親情淡漠、結構松散,家庭缺乏凝聚力、社會的穩定性不夠。但同時它強調的是自由、平等、獨立意識和創造意識,注重自我生存空間的發展。正是在這種文化的熏陶下,西方民眾更為外向、激進,敢于突破自我、更善于通過自身的開拓進而來擴展自己的生存空間、證實自身潛力、證明自我價值在社會中的體現。這對個人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和個體創造價值的實現是有積極意義的。

    相對于西方,中國傳統的生活范圍是封閉式的,即注重家庭、家族、本鄉本土;因此中國民眾更關注的是自我、小我。這表現在內心世界的平衡,而這種平衡又多體現在知足常樂和精神勝利法的心態上。再就是注重自我道德的完善,不論這種道德完善是否合情合理,只知“吾日三省吾身”,這不僅不利于個人能動性的創造和發揮,易使個性受到壓抑,有時甚至會造成個性的泯滅。在家族本位的社會中,由于這種深重的家族情結結成的千絲萬縷的關系,“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現象層出不窮,而這必然導致在文化發展進程中,牽制著某些文化精神的行進的結果。

    三 新的歷史環境下的中國文化精神的自我更新

    在中西方文化不斷融合的過程中,對于西方文化中的一些先進的事物,如在西方發展起來的現代數學與自然科學以及民主的社會政治體制,我們可以加以引用及借鑒,但我們需要思考的是:中國文化是否兼容這些事物?現有的文化資源是否有利于促進我們接受這一切?民主自由的政治體制到底能否與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兼容?我們的文化資源是會妨礙接受這一切,還是會促進接受這一切?事實上,文化與民主是否融合取決于我們從自身的歷史資源中獲取哪些因素來進行重新詮釋和擴大擴充。

    轉貼于論文聯盟

    首先,我們要對中國文化的歷史和精髓進行審視。在文化進程中,我們不能執守周朝禮樂的外在形式,不能把歷史與境域的某些落后的文化,當成了文化本身;否則,必然會導致我們在認識上的片面性。唯有真正領會了孔子的仁學核心,唯有真正領會了《道德經》的精髓,我們才能把民主體制與我們的文化相兼容,也才能切實把握住文化的根本精神。因此,如果要關注中國文化的精神,我們就必須正視歷史事實,并且用新的眼界、從新的高度真正地從根本上解讀我們的文化歷史及其精髓。

    其次,我們要完成新的文化環境中文化精神的“復活”。在整個文化歷史進程中,文化精神總是處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之中,各種因素會影響文化精神的更新和發展,如果我們把一些不適應某個階段的文化思想置于這個階段,就會把一些糟粕當作精華,從而得出我們的文化精神不如西方的不科學的結論。由此可見,文化作為一種應對機制,應在更新的環境中自我更新、自我成長,并從原有的文化資源中汲取某些因素,從而更好地把握環境,完成環境帶來的挑戰。

    中西文化差異的淵源第8篇

    論文關鍵詞:陶淵明;梭羅;隱逸;比較

    一、引言

    有人說,歸隱于自然,一種智者的人生觀。我國歷史上東晉時期的陶淵明開啟的詩人歸隱文化并非一個國家,甚至一個時代的獨有現象。相比較,在美國的梭羅經歷和其極力倡導的湖畔生活同樣契合這樣一種文化內涵底蘊。

    放眼陶淵明的代表作,大多數都在向世人闡述的是其向往自然的田園生活的心境,這在當時有其自身的原因和背景,可以看作是不畏權貴的一種氣節,更是大隱于市的精神境界。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p>

    這是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描述了作者出仕以后賞心悅目的田園生活及其樂趣,從簡短的文字中我們深深體會到詩人那顆強烈的歸隱之心。事實也如此,陶淵明41歲辭歸,自此終身不仕,一直過著躬耕自給的田園生活。

    而在陶淵明之后1000多年,美國有一個著名的作家亨利?戴維?梭羅,在康科德鎮原本很平靜的生活,受到導師愛默生的影響,對超驗主義的另一番獨到的見解,并且親身感悟自然,體驗恬靜的湖畔生活。1845年3月,他借了一柄斧頭,孤身一人,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爾登湖畔建造了一個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的時間。在這兩年多的時間里,梭羅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圍種豆、蘿卜、玉米和馬鈴薯。他完全靠自己的雙手過了一段原始簡樸的生活??梢钥醋鍪且欢坞[居的生活,并寫下了著名的《瓦爾登湖》。該書將自然生活闡釋的淋漓盡致,令人神往。特別是書中貼近自然的極致唯美的文字描述,在那個推崇工業文明的社會,對比鮮明。

    陶淵明和梭羅都試圖擺脫現實的種種束縛,來到山林過起了“隱逸者”的生活,并且在各自的隱居生活期間都用文字記錄下了各自不同的生活。那么,作為中西方的代表,人們在提到“隱者”時,不免會將二者相提并論,并作比較。雖然兩者為對抗現實的選擇了同一的方式,筆者認為通過二者的比較是可以找出其共同性和差異性的。

    二、回歸自然的一致

    雖然陶淵明與梭羅分屬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陶淵明深諳中國傳統孔孟之道以及老莊哲學,另一方面,梭羅沿襲的是美國自由觀的傳統,但他們在實踐行動上同樣選擇“隱逸”。至少對于他們來說,隱逸自然、返璞歸真被看作是在物欲橫流的現實社會保全人的完整性的明智選擇。

    陶淵明在自己的詩作中字里行間流露出從世俗社會遁退、歸耕山林、隱逸田園的精神思想,如:他在《歸園田居》中描述到“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歸園田居五首》)“羈鳥”、“池魚”系現世中為世俗所困的蕓蕓眾生包括他自己的真實寫照,要想逃離這久困于己的世俗“樊籠”,大概歸隱山林,過閑云野鶴般的生活,才能得到真我的實現?!胺底匀弧痹俅螐娬{和點出了詩的主題和詩人的心境,因為這既奠定這組田園詩的基調,也是詩人人生理想和憧憬。

    同樣,梭羅在《瓦爾登湖》中有過類似的表述:“大部分的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謂生活的舒適,非但沒有必要,而且對人類進步大有妨礙。所以關于奢侈和舒適,最明智的人生活得甚至比窮人更加簡單和樸素?!庇纱?,對于社會的喧囂與浮躁,以及那些所謂的“奢侈品”和“生活的舒適”都只不過是通往我們質樸生活的一種阻礙。簡單才是最自然,梭羅如是說。

    三、內心的升華的同一

    陶淵明隱遁后的田園生活是躬耕勞作,早出晚歸辛勤耕作。有如《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又譬如:“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問于為誰歟,田父有好懷。壺觴遠見候,疑我與時乘?!边@些詩句折射出詩人當時已經近乎融入了山林生活。田園生活已經成為了他生活的全部內容。從精神層面來看陶淵明達到了他當初歸隱的目的,內心世界真正從“久在樊籠里”的掙扎與苦痛中得到了解脫升華。

    “當我的鋤頭叮當地打在石頭上,音樂之聲傳到了樹林和天空中,我的勞役有了這樣的伴奏,立刻生產了無法計量的收獲。我所種的不是豆子,也不是我在種豆;當時我又憐憫又驕傲地記起來了,我的一些相識的人特地到城里聽清唱劇去了?!痹谕郀柕呛?,除了漫步、閱讀、與大自然對話,梭羅生活中的另外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勞動。不過,對于勞動,梭羅從來不把它當作生活的直接目的,而只是當作獲取生活必須用品的一種手段。他在湖畔小屋每周平均的生活費用是27美分,這些錢只用于他自己不能供給的生活必需品,除此之外,他既不需要任何多余的東西,也不再進行任何多余的勞動。所以,梭羅整個冬天和大部分夏天,他都沉醉在一種自由的狀態之中隨心所欲地生活,他說“多余的財富只能夠買多余的東西,人的靈魂必需的東西,是不需要花錢買的?!彼罅_以自己的行動告訴世人,物質生活并非是決定幸福的唯一條件,在簡陋的環境中也同樣可以釀造幸福,也同樣能夠生活得非常富足。因此,梭羅同樣在歸隱自然后內心世界得到了簡單卻又極大富足的精神境界,這是在當時工業文明后對物質生活瘋狂追求的獨樹一幟。

    四、生活思想的迥異

    海子曾經將陶淵明與梭羅做過比較:

    “我恨東方詩人的文人氣質。他們蒼白孱弱,自以為是。他們隱藏和陶醉于自己的趣味之中。他們把一切都變成為趣味。這是最令我難以忍受的。比如說,陶淵明和梭羅同時歸隱山水,但陶重趣味,梭羅卻要對自己的生命和存在本身表示極大的珍惜和關注。這就是我的詩歌的理想,應該拋棄文人趣味,直接關注生命存在本身?!?/p>

    陶淵明在躬耕生活中,家境十分困苦。后來生活每況愈下。他在《有會而作》詩序里寫道:“舊谷既沒,新谷未登,頗為老農,而值年災,日月尚悠,為患未已?!笨梢娝拇藭r的生活窮困潦倒。陶淵明在《乞食》詩里也寫道:“饑來驗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即門拙言辭。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彼词乖谶@樣的困苦境地之中始終不愿再為官求祿。他的不為五斗米折腰、不同流合污的品行,為后代許多正直、進步的文人后世所景仰。他給我們留下的詩歌,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我們也會不禁感嘆陶淵明的命運多舛。

    反之,梭羅“要對自己的生命和存在本身表示極大的珍惜和關注”。他的歸隱帶著探究生活的目的?!拔业搅种腥?,因為我希望謹慎地生活,只面對生活的基本事實,看看我是否學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東西,免得到了臨死的時候,才發現我根本就沒有生活過。我不希望度過非生活的生活……”梭羅遠離大眾生活,來到瓦爾登湖畔,是為了找到一種合適的生活方式,這種方式能讓他實現他的生活憧憬和社會理想。而《瓦爾登湖》的創作正是為了很好地分享他的探求所得,從而改變人們的思想:

    “可是那唯一的真正的美國應該是這樣的一個國家,你可以自由地過種生活,沒有(茶、咖啡、肉)這些食物也能過得好,在這個國土上,并不需要強迫你支持奴隸制度,不需要你來供養一場戰爭,也不需要你付一筆間接或直接的因為這一類事情而付的額外費用?!?/p>

    “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么多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他通過自己的生活探求,啟示世人不要在紛繁復雜的生活迷失了方向,從而失去了生活意義。

    五、隱逸動機的差異

    “歸隱山林”是一種走向山野的寧靜乃至孤寂的生活。隱士中的大多數胸懷大志,尤以知識文人居多??上麄儚膩矶疾皇巧鐣慕y治者,總是懷著一種社會責任心。但所謂的“窮則獨善其身”,卻正是知識分子不能實現自己改造社會的理想,而退而保守自己內心的純潔和理想的高尚。

    陶淵明,二十九歲入仕,做過州祭酒、參軍之類的小吏,期間偶有離職賦閑。四十一歲,在他任彭澤令八十一天后,終于絕決地脫下官服,從此遠離了仕途,過起了亦讀亦耕的生活。后來即使生活境遇很窘迫的情況下,始終不愿為官求祿。我們從另一方面來看,陶潛仕途坎坷的這樣一個事實讓他不得不退而求“窮則獨善其身”。反之,設想其仕途平步青云,會不會去過隱逸山林的生活呢?所以,我認為陶淵明的“隱”歸結到一點,更多的是當時乃至后世的封建士大夫懷才不遇后的逃避現實的一種抒發和寄托方式。

    他的歸隱,實際上是自己的理想與當時的現實無法調和的結果。于是選擇退而思隱,由懷疑、厭惡、否定現實俗世轉向親近、欣賞和感悟自然,然后將在現實世界中無法實現的理想融入“隱逸山林”之中,最終又以詩詞歌賦的藝術形態闡釋出來。在《桃花源記》中借助虛構加以形象的表現,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一種“與世無爭”的社會。他常常把虛構的淳樸無爭的上古之世與道家宣揚的“小國寡民”的社會合為一體,作為理想世界來歌頌。然而“世外桃源”,卻在當時的現實中無處可尋。因此,他只能將自己有限寄托在田園生活中以求精神上暫時的解脫。

    梭羅面對工業文明日趨壓迫和趨使人類社會憂慮不已,同樣他也對現實感到不滿,但他沒有逃避。梭羅說:“無論你的生活多么卑微,你都要勇敢地面對,堅強地生活,不要回避它,也不要謾罵它,它畢竟還沒有你壞。最富的人往往也是最窮的人,就是在天堂,喜歡挑剔的人也會找岔子。熱愛你的生活吧,盡管它很貧窮,就是在貧民院,你也可能度過一些快樂宜人,激動人心的時刻。落日映照在富人的寓所,同時也映照在貧民院的窗上,而且同樣光輝燦爛。門前的積雪也同樣在早春融化”。

    梭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新的生活,實際上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在孤獨中他的生活追求和思想應運而生。瓦爾登湖不僅給他提供了思考的空間,也給他造就了一種樸素淡泊的心境。他在這里觀察、傾聽、感受、沉思,并且夢想?!拔液N著,并養育著珍珠,直到它的完美之時?!彼兄Z要將獨居湖畔孕育出的珍珠奉獻到公共福利上來。事實證明他說到也做到了:例如他在瓦爾登湖邊居住時,曾積極寫文章反對1846至1848年間美國對墨西哥的戰爭。這說明他雖然身在瓦爾登湖,可他的心在社會。他雖然不太滿意他所處的社會,但他并不因為不滿而放棄了它,而是試圖用自己的方式去改變它。這在他短暫的一生中,表現得都很突出。1859年,約翰?布朗發起哈帕斯渡口起義,襲擊美國軍火庫,同年12月布朗被判處死刑時,梭羅曾發表了激烈的演講來為布朗呼吁。而且,梭羅決不只是說說而已,正如他譴責那些空談者一樣,他用實際行動來說話,比如幫助逃亡的奴隸,以及幫約翰?布朗起義軍中的一個人逃往加拿大。

    中西文化差異的淵源第9篇

    關鍵詞: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交流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體現。從某種意義上講,從一種語言中,可以了解到另一種文化?!翱缥幕侵妇哂袃煞N及其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之間的交互作用?!翱缥幕浑H”的英語名稱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可以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而詩歌是最古老的文學形式,它凝聚了一個民族語言的博大精深,而詩歌的語言更是思想的重要表達方式之一,是深厚文化的蘊含,通過詩歌我們可以看出不同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進而幫助我們理解兩種文化。所以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了解并把握西方國家的文化、價值觀等,有助于消除文化差異導致的交際障礙,從而保證交際順利進行。

    一、《西風頌》中由于中西所處地域的不同帶來的文化差異

    許多對待人生保持樂觀態度的中國人,在遇到挫折困難時都會引用一段著名詩句用以自勉:“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但是,真正知道它出自英國詩人雪萊的詩歌《西風頌》(Odeto the West Wind)中的人,估計就不是很多了;而通過雪萊了解到英國人眼中的西風是什么樣子,從而明白他們為什么要歌頌西風的人,也許就更少了。

    不同的民族所處地理位置的不同也給表示自然環境的詞匯賦予了不同的文化內涵。因為所處的地域不同,相應地就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地理環境的不同又會引起文化上的個性和差異,從而形成一些獨特的文化概念。這些文化差異都能在詩歌語言中體現出來,對英漢翻譯產生一定的影響。例如,中國是東臨大海,西部為高山,所以在中國,“東風”是“春天的風”,“西風”卻是寒冷凜冽的。但是英國的地理環境與中國正好相反,英國西邊是大西洋,報告春天消息的卻是西風。所以西風在英國人心中是溫暖宜人的。這也就是為什么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西風頌》就是對西風的謳歌:“It‘sawarmwind,the west wind,fullofbird’scries”(那是溫暖的風,溫暖的西風,伴隨著百鳥歡唱),“WildSpirit,whichart moving everywhere;Destroy erand Preserver”(狂野的精靈,你是破壞者,又是保存者)。在交流中要充分理解這些地理位置的差異,才能更好地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中國著名詩人南唐后主李煜的名句“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提到的“東風”與《西風頌》中的西風都代表著冬天的信使,預示著冬天的即將來臨,盡管兩首詩在氛圍、精神等方面上是決然相反的。

    二、歷史背景差異下的跨文化交流

    與地理環境一樣,中西文化的歷史背景也會反映在語言中。在英語中,與Dutch有關的詞語往往都帶有貶義。如Dutchact(自殺),Dutchcourage(酒后之勇),I got mad and I talk like a Dutch Llncle.(我勃然大怒,于是就嚴厲地訓人),If it is the fact,I’m a Dutch man(如果這是事實,我就不是人)。這是因為在l7世紀初,英國和荷蘭曾經激烈交戰二十多年,使英國大傷元氣,所以英國民眾普遍對荷蘭人恨之入骨。這樣的歷史背景,使英語帶有了民族性,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不難理解這些英文的真正含義了。

    《西風頌》是雪萊“三大頌”詩歌中的一首,寫于1819年,當時歐洲各國的工人運動和革命運動風起云涌,其中,意大利和希臘的民族解放運動方興未艾,雪萊的《西風頌》發表不久,這兩個國家也先后爆發了轟轟烈烈的武裝起義?!段黠L頌》具體的寫作背景是在一個秋日的午后,詩人雪萊在意大利佛羅倫薩近郊的樹林里漫步。突然狂風大作,烏云翻滾。到了傍晚,暴風雨夾帶著冰雹雷電傾盆而下,蕩滌著大地,震撼著人間。聽著大自然威武雄壯的交響樂,觸發了詩人的靈感,他奮筆疾書,譜寫了不朽的抒情短詩《西風頌》。在當時那個動蕩的年代,歐洲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革命形勢,雪萊為之鼓舞,為之振奮,詩人胸中沸騰著熾熱的革命激情。就是在這樣一場暴風驟雨的自然景象的觸發下,作者那種難以抑制的革命激情立刻沖出胸膛,一瀉千里,化作激昂慷慨的歌唱。所以詩中蘊含著豐富的內容,這里的“西風”是一種革命的象征,她象征著一種偉大的宇宙的精神和力量,一種打破舊世界,創造新世界的偉大的精神,這首詩可以說是詩人“驕傲、桀驁不馴的靈魂”的自白,作者不僅充滿渴望,還以西風自喻,借助自然的精靈讓自己的生命與鼓蕩的西風相呼相應,用氣勢恢宏的篇章唱出了生命的旋律和心靈的狂舞,表達了自己對新生活的信念和對舊世界戰斗到底的決心。

    這樣看來,在品讀英語詩歌之前不了解這個文化背景而想直接走進和了解西方的語言,就像一個外國人撇開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去學習漢語,只能是一知半解,生吞活剝了。歷史文化對語言的影響更是無所不在。了解英漢民族語言中一些文化差異和歷史知識,可以促進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三、、諺語、典故下的中英文化差異

    中西文化的歷史淵源不同,不同,典故的來源不同,也會對英漢的交流與翻譯構成一定的影響。比如中國人大多信仰佛教,佛教文化和儒家倫理文化是東方的主流文化。而英美人大多深受基督教的影響,《圣經》文化以及希臘、羅馬神話對英美文化和社會的影響比較深刻久遠。如中國人說“菩薩保佑”,西方人則說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中國人說“天知道”,西方人則說God knows(上帝才知道)。如中國還有不少典故、諺語有“葉公好龍”、“空城計”、“東施效顰”等,多來自中國古代的文學名著。而西方人會講He’s a Shylock.(他是個守財奴),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That’s'all Greek to me.(我對此一竅不通)。這些西方諺語、典故,都源于莎士比亞作品和希臘羅馬神話。在聽到這類詞語時,在了解中西宗教文化背景的前提下,知道其出處,充分理解其深層文化內涵,在交流中就沒有理解的障礙了。

    同樣在這首詩中也有西方的神話典故。因為雪萊贊賞希臘文化,一生都傾力于研究它。同時,他把希臘詩人的傳統風格滲透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加上對浪漫主義和柏拉圖哲學的理解,創造出了自己獨特的寫作風格。他曾說過:“我們都是希臘人。我們的法律,我們的文學,我們的宗教,我們的藝術,都在希臘扎根?!痹凇段黠L頌》第二節,他寫道:

    有如狂女的飄揚的頭發在閃爍,

    從天穹的最遙遠而模糊的邊沿

    直抵九霄的中天,到處都在搖曳

    欲來雷雨的卷發……

    這里的美娜德是希臘神話中酒神的女仆,她跳起祭祀舞蹈的時候如癡如狂,發絲在風中亂舞。在這里,詩人引用這個形象,生動地描繪了瓢潑大雨和狂暴的雷電。在這里,風充當了促使人類和自然世界發生變革的復興動力。雪萊詩中的主要意象都來源于神話,在此處,他同樣通過援引來自大自然的意象――西風,來描述他對生命的理解。擁有一個良好的希臘神話知識,可以加深我們對雪萊和他的詩的理解。

    四、思維方式、審美情趣等方面的不同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審美情趣深受三大哲學:儒家、道家與佛教的影響,特別是儒家,它們都重視悟性,例如孔子強調“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老子強調“‘無’中生‘有’”,莊子強調“得意忘形”以及“‘意’不可‘言傳’”。東方講究融會貫通、和諧自然,注重辯證思維,強調對立面的和諧與相互滲透,即對立的統一,具有綜合、寬泛、不確定的特點,讓人擁有較大的聯想空間和回旋余地。而與漢語不同,西方語言是以亞里士多德嚴密的形式,邏輯的哲學背景,及后來的16到18世紀風行歐洲的理性主義,注重形式邏輯主義,強調形態的外露及形式的完整,具有明晰、精確、具體的特點。這一差異也充分地反映在英語詩歌的表達方式上,例如:在一些愛情詩歌里,英語詩歌就會直接地表達愛,“love(愛)”這個字,而且可能會反復地出現在一首詩中,這在東方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中國人看來并不是美,甚至有俗氣的味道,是羞于啟齒的,公然在詩歌中裸地談這些就更是傷風敗俗,令人難以接受,更談不上欣賞其中的美了。所以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審美等方面的差異有時候影響了對詩歌的理解與欣賞,難以做到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有時甚至于扭曲了詩歌的原意和初衷,造成了一定的文化沖突,也阻礙了兩國文化的正常交流。這樣看來,在品讀英語詩歌之前接觸一些有關西方國家的思維、審美方式,并與中國的思維、審美方式相比較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了。

    另外,還有一個需要提一下的是價值觀方面。從漢代起,中國文化受儒家思想的支配,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并向往理想的大同社會。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統治中,一直奉行“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道德標準。社會發展的歷史決定了中國集體主義的價值傾向。而西方多倡導自由、平等、自我的價值觀。東西文化是在兩個不同的文明模式中孕育出來的文明的因子,所表現出來的價值觀念具有明顯的民族性和地區差異性。在跨文化交際中,中西文化價值觀的差異有著十分明顯的表現。如果我們不理解價值觀,就無法理解文化的內涵和行為模式。

    結束語

    如果真正地讀懂了英語詩歌背后的文化:地理位置、氣候、、文化淵源、語言本身的發展變化歷程、思維方式等方面就更應該是非常熟悉,這對于語言的學習與交流非常有益。隨時注意和了解掌握東西方兩種交際文化的差異,并把這種識別與語言學習同步進行,持之以恒,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真正具備交際能力。中國正在走向世界,世界正關注著中國,中西方文化交流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認識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有助于我們找到建設性的交流渠道,發現導致彼此誤解的真正原因,從而達到有效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面面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崔冠之譯.希臘神話與傳說[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

    3.董素華.英語名詩賞析[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9.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
    中文字幕无码av东京热,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区5o,中文无码亚洲色偷偷,国产一级A∨大片